农村教师培养中的问题和对策
2014-04-17王雨
王 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陕西西安 710061)
农村教师培养中的问题和对策
王 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陕西西安 710061)
农村教师数量短缺,学科失衡,学历层次低,以及农村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对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培养主体师范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有效回应这一挑战,既需要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又需要培养方式创新和坚持。
农村教师;师范教育
一、我国目前农村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特别是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据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30%来自9亿人口的农村,70%来自4亿人口的城市。全国文盲8507万,90%分布在农村,农村人口60%的孩子,绝大多数都读不完高中,所以农村的文化素养远落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
农村的发展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能否全面按计划奔向“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大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是抓教育,而教育的发展根本在教师。现在制衡农村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教师力量薄弱。基本表现:一是数量不足。由于地域的劣势,农村教师在最低层最艰苦的环境工作,教师流动性大,历年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不到位,补充不上缺额,从而形成一些课程形同虚设,无教师上课。师资短缺又给教师带来了超负荷的工作量,一个老师带多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关的学科,甚至有不少教师包班任教,往往承担六七门功课的繁重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教师不配套。由于学科失衡,有些学科教师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如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紧缺,造成教师跨专业上课,甚至所教科目完全与专业不对口,把农村教师逼成了“万金油”式的全科教师,其结果是门门功课都能教,但门门功课又都教不好。三是教师学历偏低,知识不适应教学需求。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没受过专业教育,他们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教育工作的,因而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根本谈不上“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二、农村教师肩负重任
众所周知,农村教师所处的环境艰苦,所承担的任务艰巨,正如美国学者奥黑尔认为,教师要扮演十种角色:组织者角色;交流者角色;激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革新者角色;咨询者角色;伦理者角色;职业角色;政治角色;法律角色。归结起来也就是我们经常牢记在心的教书育人理念的细化阐述。作为教师,并不是只是教课的任务,更重要的还有“育人”的任务,教书与育人是同等重要,紧密相连的职责。农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生活管理,心理导向和自我发展的多重角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正是知识的传承,才使得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教师起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教师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重任,所以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和期望的有用人才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当首先要充当好教书育人的角色。
管理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进行撤校并校,使得学校减少,学生不能就近上学,住校生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父母亲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孩子留给年迈体弱的老人照顾,他们无力接送,只得让孩子住校就读。教师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家长”的角色,而且还应当是一个超级“家长”。照顾好几十个学生真不容易!试想一下,一个家庭一两个孩子都让父母忙碌不堪,教师又要教书,又要当“家长”,这要付出多么大的精力、耐心和能力。鉴于此情,政府应对农村教师实施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制度,并加大补贴额度,长期不变。以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亦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心理导向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工作。农村孩子的父母亲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有的父母亲疏于教育,有的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有的父母亲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职责。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农村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更为重要,教师要坚持不懈地花时间走进学生心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自我发展是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保证。农村教师多数身兼数职,既要提高教书育人的效能,又要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不断创新,确实是任务艰巨,但势在必行。
教师要以刻苦攻坚精神学习专业学科知识,以适应提高教学水平的需求;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和技巧;还要认真培养自身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提高驾驭教学,驾驭学生的管理和心理辅导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发挥学生潜能。
三、加大力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强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师范性院校的天职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教师,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农村教师所肩负的不同于城市教师的角色,如何为农村量体裁衣地培养出大批的合格教师,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定向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国人大代表刘益春指出,当前的问题是广大农村缺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师资,高校毕业生和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农村教师没有受到系统的专业教育,“教不好”的现象相当普遍。同时,我国师范生培养数量不能很好满足农村教师岗位需求。建议,国家应实施地方免费师范生政策,确保招生培养与农村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应考虑在地方师范大学或师范院校中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根据各省实际情况,按需培养农村义务教育师资。
免费的定向招生,使一些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不至于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从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培养,使其在学校完成学业后回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报效养育自己的父老乡亲,为农村教育作出贡献。
实施定向招生,要根据农村教师学科的需求,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彻底改变农村教师师资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差异的现状。
定向招生应向农村倾斜,鉴于我国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差异较大,城市学生有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从小就有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学习;而农村孩子大部分连幼儿园都没上过,更谈不上兴趣班和补习班的学习。所以农村学生的素质和学业成绩,比之城市学生都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定向招生对落后农村地区的考生应给予适当优惠,使农村考生更多的进入大学本科或专科就读,接受专业知识培养以满足农村师资的需求。
定向培养要针对农村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来开设课程。课程开设要个性化,全面化,培养能肩负起“家长”之职的全能教师,不仅要能胜任专业课的教学,还要能开设国内外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技能课和生活知识课。
定向生不仅要学科知识扎实,更重要的要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因而加强定向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明白,党和人民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闪闪发光;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定向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进一步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教师。同时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和“特岗计划”中向音体美教师倾斜。
定向培训现有教师极为重要。按国家规定,现有的农村教师多数是不达标的。而且大部分教师一人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家庭生活负担又重,学习提高的时间极少。进行培训既必要又要面临没有替代课教师的困难。师范院校要和当地教育部门积极协调,通过师范生到农村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农村教师置换轮流培训的方式,使在职的农村教师有组织的参加教师培训,为农村培养学科带头人。以促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师范院校要为农村教师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以提高音体美、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薄弱学科课程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水平。组织专家和教授以及骨干培训教师开发、整理一批新的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既要对他们的业务水平进行培训,又要对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从事教育所需的边缘学科进行培训。组织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研讨,促进教师的成长,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批“种子教师”,为中小学义务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由于地域上的劣势,农村学校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状态,难得有专家、名师上门指导,而老师们“走出去”的机会也少得可怜。所以教师眼界不够开阔,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却都有不少差距。需要加大支教活动。师范院校的教师、专家到农村教育的第一线十分必要,了解其教学和心理上的需求,结合实际指导教学,发挥手把手的传帮带的作用。
总之,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积极利用示范院校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农村教育造就一支师德高、学科知识达标、数量足、配置均衡、城乡一体、结构合理、乐教善教、稳定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闵卫国,博淳,主编.教育心理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古德莱德,著.苏智欣,等译.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杨润勇,郑准,著.教育社会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郑玲华.关注教师的个体需要—教师评价制度急需注入新元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Wang Y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Preschool Normal College,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The rural teacher's quantity, subject imbalance, low educational level of rural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social roles, puts forward the new challenge to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educa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subject teachers college.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is challenge, not only need policy tilt and support, but also need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and adhere.
rural teachers; teacher education
G451
A
1000-9795(2014)05-0282-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08
王 雨(1979-),女,陕西大荔人,副教授,从事外语教学与教师教育方向的研究。
我省农村英语教师话语修正对中学生口语水平的影响研究,立项号:12JK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