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研究
2014-04-17李凌云
李凌云
(福建江夏学院电子信息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研究
李凌云
(福建江夏学院电子信息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微博已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微时代”。本文从阐述“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出发,分析微博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挑战,同时提出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以进一步加强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微博;网络舆情;监控;引导
一、“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微博,全称微博客,英文名microblog,是以140个字符随时随地发布和更新各种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的方式,实现信息即时分享的社交平台。微博因其传播的迅速性、使用的便捷性和互动的即时性等特点,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新阵地。
“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中,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指高校师生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围绕社会和校园内焦点热点问题所持有的、既有强烈倾向性的思想、观点、态度等各种意见的总和。
二、“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微博“不易控”的言论发表模式加大了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微博作为一种开放、自由的新舆情载体,具有零门槛进入、广泛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大部分学生群体仍习惯以匿名的身份,在虚拟的微博平台中畅所欲言;同时微博缺乏严密的审核和有力的监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负面舆情的滋生,让一些消极错误,甚至是煽动性的言论在网络上得以传播;加之当前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模糊,责任意识淡薄,在这种三重冲击下催生出“不易控”的言论发表模式。
(二)微博“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极易造成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与传统的媒体相比,微博“裂变式”几何状的信息传播模式极易造成校园网络舆情事件。而微博监控缺位又进一步加剧了舆情的发酵,众多具有一定刺激性的社会事件,在微博这个即转即发的平台里,成为了触动大学生神经、诱发群体心态变质的导火索。
(三)微博“意见领袖”的引导极易造成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放大。“意见领袖”是指在突发事件的产生、发酵和传播等环节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网民,他们在特点的网络舆论领域中拥有着强大的话语权,在潜意识中引导着公共舆论的发展方向。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成熟期,有时容易受到煽动,在某些舆情事件中错误地发表舆论观点,最终引发校园网络舆情事件被恶意放大。
三、“微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对策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和发展规律,从事前监控与引导、事中干预与应急处置、事后分析与总结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高校网络群情监管机制,实现有效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一)加强监控,构建“微体系”,占领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新阵地。高校微博相比于传统的网络平台来说,拥有更大的传播优势,更广的关注群体,更直接的引导效果。高校应变过去被动监管网络舆情为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载体,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1.建立学校各级官方微博。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微博这一全新载体,对各级微博加强监管,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微博技术的联姻,掌握网络舆情监管的主动权。建立网络化、矩阵式的微博体系,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权威信息发布技术平台。
2.组建校园舆情监控队伍。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组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精通业务、责任心强的微博管理团队,实现专人负责维护、专人发布信息、专人监管引导,做好微博舆情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工作。特别是在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或可能造成舆情危机的校内外事件出现时,及时公布真实信息,减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
3.培育高校微博“意见领袖”。微博的名人效应有助于微博信息的迅速传播,而高校要抢占网络舆情管理的主动权,就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有针对地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的号召力和感染力,确保校园舆情不失控。
(二)及时干预,把握“微动态”,建立微博舆情汇集和反应处理机制。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集中表现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校园交通安全事故、集体食物中毒,因国内外政治问题激发民族情绪而引发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等等。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高校要充分利用微博平台,保证网络舆情良性正向发展。
1.立即启动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当突发事件爆发时,高校舆情监管负责人员应迅速启动网络舆情紧急处理预案,加强各部门的联动协调。针对突发事件情况展开调查,追查信息来源,分析舆情特点,对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要第一时间逐级上报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实施舆情控制,积极跟贴,在最短时间内澄清事实真相,争取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斗争,最大限度消除负面影响。
2. 正向疏导保障舆情良性发展。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消除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加强正面宣传,及时跟进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多方面的现场信息还原事件来龙去脉,用正面权威信息消除网上谣言和来源不明、可行度低的信息,发挥微博“精神领袖”作用,强化正面舆论信息的影响,以平复学生中恐慌、疑惑、不满、误解等非理性情绪,维护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事后引导,营造“微效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建立舆情危机处理评估机制。在网络舆情事件消退期,应对整个舆情处理工作进行深入分析,综合评估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反应对策、控制效果和下一阶段的舆情走向,针对在舆情监控和应急处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舆情预警和学生引导方面的经验,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和应对的综合能力。2.借舆情事件传递“正能量”。选择合适的舆情事件,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分析突发事件的发生始末以及事实真相,核实关键信息,消除不实传言,帮助学生提高对网络炒作和不良事件的辨别力和抵抗力,将社会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3.实现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在评奖评优、学生入党、就业创业等学生管理服务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完善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从源头上消除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确保高校网络舆情安全。
[1]贾焰.微博的舆情特点及其谣言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2(6):37-41.
[2]蔡晓婷.突发性事件中的微博客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6):46-48.
[3]吴萍.网络舆情的难控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对策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6):102-105.
[4]李林.高校微博舆情的监控与引导——以广州白云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6):49-52.
[5]吴蓉.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角色定位[J].新西部,2012(12):125.
[6]艾冬梅.微博客与高校网络舆情联动研究[J].文化研究,2012(12):147-148.
[7]李新伟.高校应对微博公共事件舆情的策略研究[J].网络思政,2012(7):73-77.
[8]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39.
Colleg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in “micro era”
Li Ling-yu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School, Fujian Jiangxia Institute, Fuzhou Fujian,350108,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and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micro-blog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college lif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also ushered in the micro era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public opinion university network micro era",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micro-blog brought to the colleg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colleg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cro-blog;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guidance
G640
A
1000-9795(2014)05-0134-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11
李凌云(1987-),女,福建松溪人,助教,历史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