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
2014-04-17张梦
张 梦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社交网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
张 梦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社交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社交工具的变更和社交形式的多样化,掀起了网络发展的一次又一次浪潮。在科技进步的时代下,社交网络也将在移动网络的主流中逐渐实现电子商务化,为大众提供更优化的服务。
社交网络;即时通讯;社交网站;虚拟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走进了社交网络时代,它是继门户时代和搜索时代之后出现的又一高效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社交网站成为2009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热点,即时通讯成为颠覆社会交往方式的‘潜传播’平台”。[1]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面面接触的社会交往行为的执行者数量,远远低于无接触的社会交往行为人数,这也就意味着社交网络将代替传统社交扮演其大部分角色,同时对客观现实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社交网络的现状
社交网络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每一个人都与其发生着种种微妙的联系,它似乎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亲人、朋友间的感情联络,任何两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联等都离不开社交网络。
(一)社交网络的构成及发展状况
社交网络,是指人和人之间通过朋友、血缘、交易、兴趣、链接等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结构,是“以熟人网络为主要使用人群,以日志、相册、分享、小游戏为主要内容,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2]。它包含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资料(关于私人的或工作的);二是可信赖的网络(包括朋友、合作者和同事等);三是各种应用技术。社交网络可分为供个人使用的社交网络和供学术界与科学界使用的社交网络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有不同的应用形式。
社交网络在国内曾经历过三大浪潮,分别是“亿友网、多多友等十多家同类型网站掀起的第一次浪潮和Myspace的崛起及人人网、开心网的出现所带来的第二、第三次浪潮”。[3]迄今为止,在国内,社交网络可谓是最重视集体的网络应用。从其行业发展角度来说,国内社交网络每一次的学习和转型都是有规模、有秩序地进行的。因为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会迅速成为众多社交网络甚至其他网站纷纷转型的效仿对象。
(二)当今社会社交网络呈现出来的特点
1.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相互渗透。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人际传播和网络社交传播密切关联。“所谓人际传播,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互之间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思想感情交流的活动。”[4]它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面面传播,而且能够实现信息的点点传播,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传者和受者,影响他人和受他人影响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简单的人际传播虽然不能与社交网络中的通讯工具相媲美,但其较强的私人性、亲密性、互动性、社会性和平等性特征,保证了人际传播良好的效果和影响力,它可以带来人们内心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2.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社交网络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络服务,其核心是“用户创造价值”,用户自身的价值更加凸显。如果说先前的博客、QQ、论坛主要是将内容作为核心,更多地去追求个人的自我表达,那么社交网络的关键则是它的用户管理制度,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对信息内容进行组织和传播,视用户的意识及行为为焦点,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是其关键。例如,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 的整个信息架构,就是一种典型“以用户为中心”的合理设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明确的产品定位:用户通过对网站信息的了解,决定其在每一个网站上的去留;第二,内容层次和关系的清晰表述:用户通过信息架构的分析,全面掌握网站的版块设计和信息分布;第三,信息渠道畅通:实现链接之间的顺畅转换,尽可能地避免用户使用过程中障碍的出现。
3.社交网络中的虚实融合。作为新型的社交方式,社交网络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它始终与“人”这个主体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网络社会就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网络社交在“虚拟化生存”的同时,也在慢慢地走近现实化、真实化和更人性化,简单而呆板的虚拟符号和单调而枯燥的普通虚拟社交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个人发展和现实生活服务拥有了更多的需求者。如今的虚拟网络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融入到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二、社交网络的发展方向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呈势不可挡之势,社交网络在社会中也愈加重要。
(一)移动社交网站占主流市场
根据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中国网民的IM使用率已经达到81.4%,超越搜索引擎与电子邮件也紧随网络音乐,成为第二大网络应用,其用户已达到1.7亿人次。在“网民上网做的第一件事”的调查中显示,有39.7%的网民将IM视为第一要务,这也使IM成为了互联网第一落脚点中网民人数最多的一项。目前中国有超过5.2亿手机用户,经常使用手机上网人数超过4000万。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显示,手机阅读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达到45%。可以预计,随着3G通信手段的普及,中国最可能的网络社交形式就是手机上网和通信,“移动式阅读”正在日益成为主流。趋势表明,手机阅读作为一个平台,将阅读需求和可阅读作品连通,创造人对人的个体需求条件。
(二)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化
电子商务被视为互联网领域最具赚钱潜力的商业模式之一,而社交网络又是当今网络发展的新态势,金钱与科技的结合将会创造更多的商机,开拓出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
在社交网络竞争白炽化和日趋同质化的今天,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的合盟势必会达到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人脉关系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庞大的人脉数据库中,通过交易双方的需求和供给的结合,可以让每一家企业或每一个用户,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和优质的服务。社交网站还可通过以口相传的传播模式实现快速传播,并借助产品原先积累的良好品牌形象,扩大产品的购买群,达到一种自发广告宣传的效果。因为这种方式是通过自身体验并以信任为基石而形成的,所以,二次消费和传播就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这样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特定的消费人群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较高的情感认知度。
(三)社交网站更加开放,社交服务更具特色
国外覆盖面最广的Facebook 的流行和校内网即人人网在国内获得大额风险投资,给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为其做出了示范。这种允许第三方软件(插件)参与并丰富社交网络平台功能的模式,将极具特色的消费方式和社会性较强的服务完美地结合起来,在社交网络平台吸引的人气的帮助下,参与者可以在此甚至与第三方网站用户进行交流。因为社交的自然与普遍,就像人吃饭穿衣一样地自然,像空气一样地普遍,未来的社交网络也将会像空气一样,不管我们对其是否有需求,它们都无处不在。就有关学者的观点来看,很看好Twitter、叽歪、相闻等开放自身代码并可以将自身信息发布到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做法。这种模式大大增强了社交网络的社会性功能,丰富了社交外延。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网络也在永不停歇地前进着,社交网络也会在时代的带领下、科技的推动下、网络的进步中不断发展,实现自我完善。尽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它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它会用更丰富的功能和更具特色的方式服务于人们。
[1]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 OL].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464/List-1.html.
[2][美]Bruce Antelman.社交网络[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m28(123):14.
[3]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1-23.
[4]申凡,戚海龙.当代传播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86.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ocial networks
Zhang Meng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has brought social tool change and social forms of diversification, a network development time and time again tide.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ra, the social network will also be in the mainstream mobile network gradually in the realization of e-commerce,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 to the public.
social network; instant messaging; virtual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N711
A
1000-9795(2014)05-0466-02
[责任编辑:陈怀民]
2014-03-06
张 梦(1989-),女,河南平顶山人,从事新媒体传播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