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探讨
2014-04-17■李静周婷
■李 静 周 婷
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探讨
■李 静 周 婷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为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1999年以来,我国一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以理工科为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随着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的转变,这些院校普遍以师范类专业师资为平台,新增了大量与地方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的工科类专业,如一些院校以地理科学为平台申报建设了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型专业,这就要求这些学校地理科学及相关学科人文地理教学要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
教学目标的确定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过去,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人文地理学普遍作为专业基础课,由于教学计划课时减少、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紧张,造成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即使课堂教学注重运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仅是通过案例进行的理论验证。但是,应用型院校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实际工作中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对研究对象进行人文地理条件和现象分析,如某地区城乡规划,前期需要进行研究区人文环境条件评价,调研和评估其经济地理位置、人口、交通、资源、产业、政策环境等各个方面,调研方案制定、调查问卷设计、实地资料收集、室内统计分析等工作无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地理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人文地理知识学习和相关问题探究中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时持有正确的态度和先进价值观。目前,大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性办学目标驱使下过度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淡化了人文精神培养和人文教育价值,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专业学习也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如资源与环境、城乡规划专业、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理论基础就是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学生要具备“土地、粮食、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实践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区别于一般本科和高职院校,在于其既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体现在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即创新能力。目前,大量高师转型的应用型院校人文地理学科教学都仅限于理论验证和过程演示,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我思考、创新意识和能力,远不能满足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应在强化工程技术实践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性、探究性技术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教学方法和手段
修订教学大纲,突出实践环节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多是在原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基础上进行的修订,虽然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仍然不能满足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主要表现为缺乏单独的人文实践课程实习,课堂教学中有限的实践内容的效果仅能是触及肌肤,难达肺腑。因而,这些院校人文地理教学大纲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甚至开设独立的实践课程,以保证教学效果。
注重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理工科各专业人文地理教学存在课时一再被压缩的现实,增加人文地理实践课程课时难度大。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有效方法。要一改单纯讲授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式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典型音像等资料对某一人文地理现象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人文地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因地制宜开展人文地理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法对培养学生人文地理思维、操作研究技能、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立足地方,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适用人才,因而,在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中要突出区域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适宜开展短途野外实习。
重视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指导 通过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指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人文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教师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文地理特征,进行科学选题,确定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在研究中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撰写论文。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对学生熟悉人文地理科学研究过程、学习和掌握学科研究方法与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等十分有益。
加强大学生科技活动指导 借助学生活动平台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笔者曾在任教院校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人文地理学科的科技活动,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皖北地区循环经济创新评价》、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城市工业污水问题和处理现状调查》等。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平台,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大为提升。
教学体系建设
针对以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环境和条件实际情况,这些院校应本着人文化、开放化、节约化、实效化、多元多层次等原则构建人文地理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课堂实践,开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教学等;二是课程实践,进行人文地理专题调研报告和课程论文指导;三是短程实地考察,结合学校所在地人文地理资源特点开展区域性、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人文地理短途实习;四是综合野外实践,主要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教学实习结合,进行长途、综合地理实习;五是课外创新创业科技活动,开展人文地理专题的大学生科研立项、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六是人文地理课题的毕业论文与设计。
【本文受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13367)和宿州学院教研项目(szxyjyxm201127)基金资助】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