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
2014-04-17刘慎军
刘慎军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210093;徐州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徐州221004)
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也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需求。因此,客观认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相关工作经验,对于提高和改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已经建立了较为有效、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模式与美国自由择业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制度中的一些科学合理的做法,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模式。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特点的分析,比较中美两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不同,探索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以促进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特征
1.注重全程指导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四年中每一年都有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从一年级开始,直至毕业,贯穿大学整个阶段。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树立职业意识和人生理想,在新生刚入学时,就业指导部门就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能力评估及个性特征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外,在不同的年级,就业指导部门会同院系按计划分别进行不同的指导,如二年级的实践活动、三年级的就业信息采集分析、四年级面试训练等。
2.采用测量工具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采用科学的各类职业测试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常用的职业测试工具包括自我定向探索(SDS)、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量表(SCII)、霍兰德职业爱好量表(HVPI)、塞普尔工作观量表(WVI)等。测试的后续工作包括:提供各行业资料、求职技巧训练、解决心理障碍或压力和指引学生做出选择等。
3.内容实用全面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全面,如开设求职培训课程以提高学生应聘技巧、增强职业竞争能力;进行小组训练和讲座以了解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职业适应性。另外还有择业环节面谈技巧、礼仪、求职信写作辅导;职后心理调适辅导等。从大学一年级到毕业各年级有其阶段性的辅导重点,实用性强,学生易于接受。
4.可雇用性训练融入课程
可雇用性(employability)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高校通过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把对学生的可雇用性训练融入课程,特别是对学生的口头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有效,使学生在求职面试时能够有优秀的表现。
5.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具有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大多具有咨询学、辅导学、高等教育学硕士以上学位,还有就业顾问负责学生能力评估、心理测试、求职咨询等工作,他们也具有心理学硕士以上学位;其他工作人员至少是学士学位。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都有相关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负责人、就业主管、就业顾问、对外联络员、秘书等。
就业指导队伍配有足够的专职和兼职人员,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在1∶200左右。如麻省理工学院职业生涯办公室有专职人员29名;哥伦比亚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心有专职人员35名;斯坦福大学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心有专职人员18人;耶鲁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服务中心有专职人员21名;华盛顿大学就业中心有专职人员16名。大学里的每个学院也都有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如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有16个全职的就业指导教师,工学院有6个全职、1个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
二、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1.就业指导课需进行改革
要加强就业指导课教材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不应该千篇一律。不同的学校要从各自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学校的类型、特点进行不同特色的就业指导。各高校要打造教学团队,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可以引进行业一线专家授课,使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就业市场的需求。丰富和充实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将可雇用性培养融入课程和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取讲授、讲座、实践、考查、交流、模拟等多种形式,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应注意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改思路,发挥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确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理念定位在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的一时性行为,所以存在着“大一、大二不着急,大三感觉来得及,到了大四乱着急”的现状。对此,要开展全程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规划其职业生涯。各高校应确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从学生一入学就有计划、有意识、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和指导,改变过去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只限于大四毕业生的情况,而应面对所有的学生,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指导,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计划和目标,指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3.建立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一方面要从数量上配足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量,改变过去就业指导队伍主要由政工管理干部兼职和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另一方面要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树立热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同时,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定期举办就业指导教师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到国外考察、进修和学习。要严格规范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不能使认证考试流于形式。在对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过程中,除了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学习外,还要帮助就业指导教师掌握科学的咨询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4.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要求,社会实践本身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大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经常性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大学生见习和实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同时,组织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高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强化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更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生存发展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创造更多价值。
[1] 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63-68.
[2] 任志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8):23-24.
[3] 赵兰芳,项中.论国外就业指导先进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29-130.
[4] 汪霞,崔映芬.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9,(6):31-35.
[5] 李玉峰.论大学责任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侧面[J].江苏高教,201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