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末西南新式教育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2014-04-17胡大伟
胡大伟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30)
试论清末西南新式教育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胡大伟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30)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是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是对旧式选官制度即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改革,促使出现了具有许多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积极教育制度的出现。
四川;教育;影响
新式教育作为清末四川“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是为清政府变法提供人才,挽救清政府,巩固其统治,但是在客观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青年,在四川保路运动有良好表现,为后来的辛亥革命以及之后的一系列革命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也深刻地影响了四川整个社会的变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支持。
一、四川地区新式教育体系的基础
清末四川地区新学的类型种类繁多,层次分明,教育分布较合理,类型上既有普通教育,又有专门教育;有正规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扫盲补习教育,教育对象也由传统的男子受教育,出现了专门的女子学堂;层次上既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又有高等教育;教育分布上不仅仅局限在原有基础的城镇,还发展到四川的偏远的山区,为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帮助,四川大地遍布新式学堂。新式学堂也还有不足之处,由于地处内陆,新式教育依然有很多传统教育的色彩存在,不尽如人意,但是不容否认,新式教育突破了旧式教育的藩篱,打破了传统教育一家独大的局面,加速了传统教育的崩溃解体。新式学堂各方面的设置安排都与传统教育不同,不论是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还是学习方法等都与过去大相径庭。四川督府设立省劝学所、学务公所等教育行政机构来管理新式教育的推行,在民间也有各种教育研究机构和团体诞生,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四川新式教育的发展标志着教育近代化在四川的兴起,为四川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打好了四川教育体系的根基。
二、四川民智的启迪和近代资本主义的起步
四川地处西南腹地,四周高山环绕,风气闭塞。四川新式教育的兴起,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启迪民智,促进四川社会的变迁。四川的新式教育不仅改变了对旧式教育的认知态度,点燃大众对新式教育的热情,而且促进学习的步伐,大量青年出川留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促进新思想加快进入四川;新式学堂招收女子学生,冲击了旧有认知,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消极传统思想,为后来四川女子解放也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清末四川新式教育不仅在思想上起作用,在经济上也发挥了积极影响,新式教育中专门学堂特别是实业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的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技术人才,极大的满足了迅速扩张发展的四川民族资本经济。据统计,1900 年以前,四川的民族工商企业仅13 家,其他大多是外资或手工业,“新政”开始到清政府覆灭,四川新建民族企业108家,未包括军工工厂,其中很多企业都是由当时新式学堂毕业的学生创办的,如泸州印刷厂,重庆陶瓷厂,重庆果品公司,重庆舒美绸厂,广安广河缫丝等四川一些重要的工厂。清末新式学堂的创办不仅有利于四川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大量人才,而且造就了四川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发展。
三、近代四川革命运动的发展
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带来的不只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带来更多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民主思想[1],新式学堂在不自觉的成为孕育革命力量的温床,受到西方先进民主思想的一批师生成为四川最先具有革命觉悟的力量,为以后四川的各类政治运动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人才。四川学生大都参与革命,曾有120多名留日学生加入同盟会,其中著名的有写了《革命军》一书的邹容,黄花岗烈士喻培伦秦柄、饶国梁等。在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中,四川新式学堂的学生更是其中的主力军,他们上街游行演讲,深入群众中去宣传先进思想,甚至加入保路军的亦有,如600多学生“杂入民众中宣导最力”,各所新式学校成为相互联络点“各道党人交通会聚之所”。保路运动的日益深入,斗争也由和平转向斗争,全川学生在面对总督赵尔丰的镇压,奋起反抗,罢课抗议,还组成同志会团结各方力量。至此,学生开始公开宣传自由平等,反清革命,为后来响应武昌起义,光复四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盟会在还没有革命时,都在四川各地的学堂做教习,向学生灌输民主思想,培养革命有生力量,在革命爆发后,迅速响应。四川的新式学堂作为革命者的落脚点和活动基地,是四川辛亥革命的中心。
由此可见:四川教育改制以后,比起科举时代的旧式教育,确实别开生面,是顺应了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符合中国清末“兴新学、育新才挽危局、振民族”实情的历史嬗变。
清末新政时期,四川新式教育经历了一段由弱至强的艰难发展历程。在短短几年时间,全省的新式学堂由无到有,由少到多,1910年更增至学堂11387所、在校学生411738名[2]。至晚清政府灭亡前,全省新式学堂已发展到一万余堂,学生增至三十四万人。受各方面因素的推动,四川新式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在城市里发展起来,还深入乡村基层,在广大的乡村地区推行新式教育,发展新式学堂,让新式教育遍及四川每一州县。不单单是官办学堂多,非官办的更多,远超官办,四川新式学堂学生和学堂数量迅速由全国后进加速赶超,超越了经济发达,风气开放的江浙地区和位处京畿要地的直隶地区,跃居全国前列,数量之多,远非其他省份可比。
[1]彭泽平,姚琳.科学、人文的紧张与冲突——20世纪20年代初“科玄论战”的文化与教育省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2期:118-1251
[2]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近代史研究.1987,(3):245-270
Try to talk about the influence of southwest new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Hu Da-wei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the most full of positive meaning and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eriod has great social influence. In referencing and learning western advanced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emergence of positive education system with modern characteristics.
Sichuan; education; impact
G40
A
1000-9795(2014)09-000062-01
[责任编辑:刘 乾]
胡大伟(1987-),男,河南周口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