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2014-04-17彭叶煜文
彭叶煜文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彭叶煜文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高职教学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导向,要求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教学实际内容和资格标准零差异,以及学生毕业和就业实现零过渡。一般来讲,工学结合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切入口,同时还是实现教学目标非常重要的途径。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路。
人才培养;高职教学;工学结合;管理体系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已经慢慢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农村对人才方面有着更高的需求。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应具备非常强的个人方面的能力,比如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等非智力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有效培养综合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改革的要求
1.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是改革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课程主旨是应用技术,技术实际应用能力是核心,应充分重视创新课程的实施模式,有效保证学生的实践训练机会充足,打破传统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教学时空上存在的局限,让教学和职业实践紧密结合。
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将教学的资源进行积极优化,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手段,通过构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努力解决在课程的共享过程中的管理、互动性以及维护等问题,有效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师资以及教学范例的网络化,最大程度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将受益面扩大,实现优质资源的高度共享,有效拓展课程教学的时间以及空间,实现开放式教学模式。
2.高职教学管理系统应更加具有先导性、适应性以及开放性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在这模式之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应该足够满足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的结构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还应该严格遵守知识本身体系,与相应理论知识的逻辑系统适应,符合由各种知识经验构成的逻辑性系统。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应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适应学生的个性化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课程设计的基础是个性发展,该基础在设计中起着核心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应该能够充分提高主体价值的思想,实现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出学习者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有效增强学习者的社会生存以及发展能力。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当中,学校应建立并完善市场调研制度,将市场需求作为一切出发点,把就业当作是设计导向,将目标培养的实际内容当作是结构组合的标准,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将专业当作设计的平台,和工作岗位以及企业进行合作,设计出更加具有先导性、适应性以及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技能型的高职人才。
3.加强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保障。简单来讲,专兼结合属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建设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需要学校创造有利的条件来积极鼓励专业性老师走出校园,深入到行业之中,充分去了解行业、企业以及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有效提高老师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高薪聘请行业和企业行家、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来学校进行兼职授课,并有效培样外校人员教学经验,进而形成校内外结合的教学氛围。
4.建立有真实环境的实习基地以及实验实训
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性以及开放性是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实际工作与校内学习的一致性,研究课堂和实习的一体化,实训、实验和实习是三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这三者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建立真实环境中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实训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还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必要环节。建设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对行业和企业紧密的依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筹措,对校内的生产性基地进行积极探索研究。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训管理,企业给予技术、师资以及设备方面的支持,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此同时,改革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需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对学校企业的合作机制进行充分的利用,建立遍布地区甚至全国实习网络,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实现学习和岗位的高度统一,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学管理建设的思路
1.对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紧密依托行业、企业,构建出一批紧密型、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将科研开发、职业培训、教学、横向课题的合作以及职业资格鉴定等多个功能进行统一,有效实现向综合功能的成功转变。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建立起企业接受学生进行实习的制度,激发兼职老师培养人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社会各界的力量都调动到建设实习基地上来,共同来建立多功能的基地,健全完善校外实习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实习管理制度,有效破解高职院校中建设和管理教学基地的难题。
2.建立课堂管理的全新模式
高职院校的现代化课程体系有着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的诸多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积极探索,树立起大课堂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向以他方为中心进行转变,积极鼓励老师和企业进行深度的融合,有效结合教学任务和岗位的实际需求,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重新的设计,让老师所处的空间环境有助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的要求,让学生所处的空间环境有助于校内外的结合以及校内各个课堂的有效结合。高职院校应该对传统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进行彻底的打破,将传统的教学规范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建立起全新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机制,比如当制定教学的工作量计算方法以及考核方法时,应该积极引导老师提高教学的效益,积极鼓励老师走出固定的课堂,走向变化的项目以及活动中去,将管理重点转移到开广阔的大课堂之中。
3.完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
通常来讲,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老师特别是专业老师深入到企业,密切跟踪和熟练把握行业内的业务以及技术的最新动态,有效提高老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尽可能实现教学和实践之间的零距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以及加强建设兼职教师的队伍。一方面来讲,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兼职老师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而吸引更多的专家来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高职院校应该按照各个专业的课程建设情况以及教学工作实际需要,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管理行家、业务骨干以及技术能手等来担任兼职老师。因为他们有着非常好的理论功底,有着相应的高级职称,可以担任课堂教学任务,有效指导学生大力开展实习等各种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做到毕业和上岗之间的零过渡。
4.对课程的考核以及评价模式进行改革
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进行教学得失以及教学工作信心反馈评价的手段。各个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研究探索各种符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对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改革,确立出一套完备、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检查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统一性,也就是课程内容、目标的选择应保持一致,应将考察对象转移学生身上。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在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将考核的重点转移到能力方面。
5.有效加大学籍管理制度的柔性程度
高职院校改革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有效加大管理的柔性程度,让学生有更多选择。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应严格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出发,建立柔性制、弹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有效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教育要求,对传统的学制以及学籍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有效提高学籍以及学籍管理的兼容性,积极鼓励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证书,并进行自主性创业,最大程度来满足学生个性化以及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6.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模式进行创新
根据项目教学以及工学结合等教学改革的需要,各个高职院校应彻底打破传统的那种质量管理模式,有效提高管理体系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应该积极发动政府、社会以及行业各个方面的力量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之中,充分重视行业技术人员真正参与其中,尽可能实现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质量评价过程中各个主体的互动、沟通以及合作。对管理链进行延伸,对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的流程进行重建,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以及保障体系,应强化实验的实训、毕业的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比较关键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方面的监控,建立并完善相关指导老师的跟踪制度以及用人单位的访问制度,进而形成动态的保障以及反馈机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方案和课程的设置上,来有效满足社会以及岗位对于综合人才的需求,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以培养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主线,严格遵循课程设置的一些原则。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发展,还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于综合型人才的急切需求,这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发展以及改革的方向。要做到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应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实现高职教学管理有效发展。
[1]张翠霞.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J].管理学家,2013(12):3-4.
[2]林小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管理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5):11-12.
[3]吴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8-29.
Under the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Peng Ye-yu-wen
(Suzhou Gaobo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llege, Suzhou Jiangsu, 215000, China)
Main purpose is to promote students' employ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which require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ost standard, teaching content and qualification standard zero gap difference, as well as the zero graduation and employment transit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is to cultivate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introduction, and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demand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put forward the reform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G642
A
1000-9795(2014)09-000033-02
[责任编辑:刘 乾]
彭叶煜文(1987-),女,江苏泰州人,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