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体能导向下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14-04-17王士赵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选项应用型职业

王士赵,李 娟

(1.安徽新华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安徽 合肥230088;2.安徽大学体育军事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39)

应用型高校是相对于研究型高校和教学研究型高校而言的,它是按照我国目前大学培养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应用型高校按照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身体素质、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必将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载体,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出现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滞后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注重“三基”片面追求课的负荷强度来刺激学生体质增长等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滞后的教学观念制约了高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虽然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等等,但还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目标内容虽然全面,但缺乏重点,特别是目标的管理。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具有统一性和互补性,但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部分只注重实践练习,轻视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目前虽然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开设了“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教学课”、“选修课”等,但学生在选择项目时,没有教学目标作为引导,大部分学生仅仅以项目的学习环境、项目的难易程度等作为自己的选课依据,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较大,且每年的教学反馈体现出学生自由选课的满意率不高。

(四)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缺乏科学性

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等认知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大部分院校只注重体育教学的结果,忽视了体育教学的过程,而且对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如终身体育能力、学习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即使有评价,现有的评价内容也有失激励性和公允性。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应用型高校可以借鉴高职院校的经验,在常规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构建职业体能教学,使学生在身体上能胜任未来职业的需要,这将有利于学生职业体能的发展,更有利于应用型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通过分析各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现阶段为今后的工作做好身体上的准备,同时也使他们掌握在今后的工作中自我锻炼、自我保健的方法。这种模式不仅能达到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同时也能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重视选项课与职业体能课相结合

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之后,体育选项课便成了全国各大高校公共体育课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模式,将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校的一种最主要、最重要的体育教学模式。它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特长的发展,是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开设选项课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个体的体育需求,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又可以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虽然体育选项课的优点很多,但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会与所选专项不太相同,因此如果只根据学生兴趣而开设选项课程,就达不到促进学生职业体能发展的目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改革体育选项课的内容和结构,使其更加充实。这就需要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体能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训练,促进其职业体能的发展和提高,从而适应所选专业的需求、职业发展的需求。

在探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体育选项课与职业体能课相结合,一方面,做好选项课教学,传授学生各项目运动技术、技能,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将身体素质的锻炼安排到整个选项课的教学活动中去。

(二)加大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在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诞生了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这一改革产物,它不仅是体育课堂的补充和延续,而且是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和体育兴趣的重要手段。由于受到天气、器材和场地等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以及有限的上课时间的限制,想要在四个学期内,单靠上课时间来促进和提高学生职业体能的发展,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必须借助课外的时间,通过开设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配合体育课的教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职业体能、职业能力发展的目的。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专业特点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也是进行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校课外健身俱乐部是由体育部管理的,下设各单项运动健身俱乐部,例如健美操俱乐部、轮滑俱乐部等,各单项运动俱乐部是在体育部的分配下发挥其各种教学和其他功能,如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安排辅导课、组织各种竞赛和学习等。这一做法还能充分活跃校园体育文化。

(三)注重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

体育保健课程是研究人体体质与健康教育以及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学生通过体育保健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体育保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这些内容可以用以指导和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职业体能训练,从而达到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预防运动性损伤、改善职业病及疲劳的亚健康状态,以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然而保健、健身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应该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相关的能力为出发点,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在探索公共体育课程结构改革的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要积极地开设体育保健课程,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职业体能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设置符合学校特色的体育保健课程。课程要以体育理论、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营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并以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预防运动损伤和职业病为目的。

(四)创建符合校本课程教学需要的信息平台

为了系统地传授体育锻炼知识和职业病防治知识,许多高校会在每学期的体育教学课中安排2节或4节体育理论课,但由于受到场地、设施、时间以及教师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体育部门的网站上创建符合校本课程教学的信息平台,这一平台必须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时还要结合各专业对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职业病和疲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创办。这一信息平台可以涉及体育理论知识,实现对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可以涉及体育保健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改善职业病和疲劳;还可以涉及体育测试和考试的内容,便于教师进行作业布置、理论考试及相关数据的收集。

创办符合校本课程教学需要的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凸显出校本课程的教学特色,而且还可以丰富和优化校本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为师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一平台符合校内外一体化的要求,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应用型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依据办学的实际情况,以职业体能为导向,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采取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包括对体育课内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还包括课外活动内容的改革,要有效地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的条件,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总之,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以职业体能为导向,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掌握和利用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二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三是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职业病,更好地适应职业工作的要求;四是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1]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2]王玉扩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教育部政报,2002,(10).

[4]高 健.颜天民.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

[5]全国人大法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选项应用型职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职业写作
跟踪导练(四)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我爱的职业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