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社会学分析

2014-04-17王玲

江苏高教 2014年4期
关键词:行动者助学生源

王玲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46)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1]。

目前有关这两种贷款模式的研究,学界讨论比较多的集中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分析,助学贷款违约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运行等方面,却鲜见从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以上问题。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社会学探讨

由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被我国越来越多的省市采用,因此学者比较倾向于认为它的制度设计比原先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起来更有效。从名称看,所谓国家助学贷款的模式设计在于政府主导,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模式设计在于地方金融机构主导。这两种不同的主导方向虽然依然可以从制度设计上看出一些差异,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不单是制度改变的问题,而是改变的依据及其有效性问题。笔者认为答案可以在目前兴起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理论找到。

社会网理论关注社会上行动单位体之间的连接关系。所谓行动单位体既包括个人与个人间关系,也包括社团行动者,比如商业公司甚至更大的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连接。可见,社会网理论研究既研究行动者的日常互动,也讨论商业公司直接的交易关系。社会网分析试图把微观层面的社会网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衔接起来,强调结构主义的视角,即整个社会是由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在网络分析者看来,组织和组织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的联系都是按照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由于各行动者占据的相对位置不同,因此他们占有的稀缺资源也有所不同。

为了对社会网中的行动者与资源分配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格兰诺维特认为上述那种网络化的资源分布差异,可以看成是个体行动者所处的位置差异而形成的社会资本。所以要想看到社会资本的差异,需要在客观上测量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强度:强关系或弱关系。关系的强度可以根据交往者的时间量、情感紧密性、熟悉程度和互惠交换等四个标准进行测量[2]。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由于强关系是指人们之间建立起来的内部性纽带,彼此之间获得的信息重复性太高,相对有价值的信息也就过少。而由于弱关系连接的是外部性纽带,因此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有价值信息。这样一种有关关系程度的理解,还可以通过“结构洞”理论来获得进一步的认识。罗纳德·伯特认为,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体都发生联系时,如果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而一旦出现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即称作“结构洞”。从结构洞的角度来看弱关系,那么弱关系的作用主要是在两个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群体中建立起了信息桥,以填补结构洞的缺陷。

二、两种助学贷款模式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理论的讨论,假如我们把国家助学贷款模式放入其中来看,那么一种相关的社会网特征便会浮现出来。先来看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其主要程序是:首先由学校负责对学生的申请进行资格审查,并核查学生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后由银行负责审批最终发放贷款。在这一过程中,最值得思考的地方是考生家庭同其考上的学校以及他将贷款的银行之间所构成的三角形关系。这种关系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弱关系,即存在着罗纳德·博特所说的网络整体结构中的“结构洞”。在这个结构洞中,考生的真实信息状况是如何传递给学校的呢?我们通过询问负责学生贷款的学校部门那里得知:学生贷款时被要求准备贫困证明材料,而这份材料通常是由学生所在的户籍所在地(村委会或社区委员会)开具的,可见,村委会或居委会充当了结构洞中的信息桥。对于这个信息桥的作用我们下面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我们再来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该贷款模式的主要程序是:先由学生本人在新学年开学前,向家庭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对申请进行资格审查,金融机构负责最终审批并发放贷款。表面上看,这两种助学贷款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只是村委会或居委会变成了当地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生家庭向所在地该机构提供贫困证明、担保人(学生家长)或有效资产抵押等信息。看起来管理中心所接受的信息也未必比村委会或居委会多,而且它在社会网的关系特征上依然还是一种弱关系。但如果我们再对社会网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就会获得新的启示。

中国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关系化的社会[3]。所谓关系化的社会是指社会构成的方式不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的社会,而是整个社会都是以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人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亲疏远近的方式将关系向外推广。由于每一个个体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逐渐放大出去的社会圈。由于这样层层叠叠的社会圈为数众多,差序格局彼此交错,社会网络也就不明显体现为强关系和弱关系,更多的是地方网络和政府管理网络的类型差异。也就是个人与家乡人的关系容易连成一片,而地方组织与中央的关系容易连成一片。由此构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网络:一种叫地方社会网络,另一种叫国家社会组织网络。前者的建立虽然在现代社会也具有组织化的特征,但依然保留了关系化的特征,后者的建立虽然在现代社会也具有网络化的特征,但依然偏重组织性特征。一旦我们将这两种贷款模式放入中国这两种不同的网络结构,差异便显现出来:

首先,在关系化的社会中,关系的强度并非那么重要,交往频繁不意味着强关系,交往不频繁也不意味着弱关系[4],却有地方与国家网络的差异,因为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在这样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中,许多真实的信息被地方所共享。但这类信息一旦进入国家社会组织网络,便变得未必很真实了。其次,在中国文化中,共享一种网络的人们往往彼此了解却不愿同其他网络人们进行分享。一个人不进入地方网络,则不能确定获得信息的真实性,而恰恰在这点上,当考生借助于同一个网络的机构,村委会或居委会来提供信息时,为了护送当地孩子顺利地进入大学,以一种格式化的信息在组织网络中流通,是很难获得考生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的;最后,中国的家庭经济状况经常处于不断的变动中,通过一次性的调查或填表,即使真实的信息,过了一段时间后如果不及时更新,也会从比较可靠变得不够可靠。以上这些问题最终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本所关注的信任问题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中,由于社会关系化的特征,随着关系的亲疏远近扩展出去,越近的关系信任度越高,越远的关系信任度越低。要想获得比较真实的信息乃至于及时掌握信息的变动情况,只要能够进入同一网络的地方社会,信用情况也就会提升,反之就会下降。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最大特色就在于“生源地”方面,由于贷款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金融机构等彼此共享一种地方网络,那么即使它们之间构成的关系在西方社会网络理论中是弱关系,但在中国社会关系化作用下依然具有轻易地分享到有效的、真实的信息的特征,这就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优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地方。

[1] 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Z].财政部[2008]196号文件.

[2] Bian,Yanjie 1997,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June,Vol.62.

[3] 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02—333.

[4] 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J].社会学研究,2003,(1):1-11.

猜你喜欢

行动者助学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关爱·帮扶·助学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