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省域经济建设关系初探
2014-04-17崔海涛
崔海涛
(南京理工大学工会委员会,南京210094)
根据新的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和要求,高校需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也为高校探索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本文探析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省域经济建设发展加强结合的相关对策。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省域经济建设发展加强结合,关键在于政府和高校之间需要进一步互相支持。可以从四个方面构建加强结合的实现路径:
一、创新人才政策导向上的紧密结合
面对经济全球化形势,各省级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对人才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通过对相关人才政策进一步梳理分析,可以发现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比较注重对已参加工作的创新人才给予再拔尖培养,而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军,即以高校为主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政策导向上需要进一步明确。
一是根据本省的建设发展,有关部门要研究预测各行各业对具有拔尖创新潜质人才的需求;二是高校应当根据本省的导向政策,从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遴选学生及培养措施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方案报省政府主管机构,经协商后践行;三是为使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更好地发展,就业工作窗口要前移,通过政策导向协调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有关学生提前沟通,签订协议,尽最大可能使高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对接。
二、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深度结合
国内外的许多成功经验表明,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这些重要环节。产学研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递进式”产学研联合培养。所谓递进式培养,是指随着学生进入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习阶段,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不同水平,分步进入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科学研究和产业实践。
2.注重“攻关式”产学研联合培养。所谓攻关式培养,是指具备了一定知识和能力的硕博士生,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集中攻关高水平项目。这种培养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又能为学生完成高水平学位论文打下基础,还能为企业、科研院所科研攻关增强科研力量。
3.注重“服务式”产学研联合培养。所谓服务式培养,是指根据省域经济建设转型升级后的支柱产业调整学科布局,既使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经济建设发展同步前进,又能为学生创造参与企业、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4.注重“回炉式”产学研联合培养。所谓“回炉式”培养,是指学生进入到企业或科研院所就业后,通过实践在积累了较多经验之后,企业或科研院所支持安排他们抽出半年到一年时间,带着问题返校学习,最好事先向校方有关专家教授汇报,且就围绕什么问题学习,拓宽哪些方面知识,以及预设目标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确定导师和制订学习培养计划。以后如有需要,还可重复。这种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既可以助推学生在岗位上攻克研究中的难题,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培养水平,更主要的还是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增强“内功”,快速提升创新能力。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高度结合
实践证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既与高校自身教育教学改革有关,又与中学输送的生源素质有关。教育教学改革在宏观上要前后贯通,真正体现高度结合;微观上要扎扎实实抓好重要环节。
1.深化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开展创新人才教育研究,要有战略思维,从娃娃抓起……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积极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要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小学、中学、大学全程贯通,有条件的学校一起努力,达成共识,形成合力。”[1]
2.高校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必须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接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主要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当然,也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打好基础。高校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接轨上,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要通过组织专家教授到中小学做科普学术报告,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帮助中学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生有条件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等[2]。其次,在知识传授中,有条件的高校可试行为中学开出有关选修课清单,如果中学具备师资等有关条件,高校应予支持并和中学一起制定有关实施方案,当学生选修的课经考核通过后,将来可作为高校在自主招生推荐中的重要参考之一,也可以作为高中学业水平的奖励加分。第三,在招生中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3],要做到科学、公平、公正,尤其在自主招生中,要真正选拔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代表创新能力实绩的学生,对十分突出的要破格录取。
3.高校应当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紧密结合省域经济的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的导向性开展工作。在调整设置学科方面,部属院校除了办好国家建设要求设置的专业外,也要同省属高校一样,根据所在省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围绕支柱产业调整学科布局,选拔一批优秀学生有目的培养。目前,江苏有20多所高校被教育部列入“卓越计划”,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应加以总结推广。在打造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方面,东南大学组织学生进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开展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迈向更高发展平台打下坚实基础[4],有条件的高校也应当为学生创造这样的高端实践平台。可以说,江苏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了许多途径,并积累了不少经验,要认真总结推广,在推广中结合实际深化,同时仍要不断探索和借鉴兄弟院校及国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功经验。
四、建立相关工作机制促进持续结合
抓好省域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该省的经济建设发展结合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应当说,形成这种共识比较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只有通过建立这两者之间有效融合的工作机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应探索建立三个工作机制。
1.统筹规划机制。建立统筹规划机制是持续融合的关键。为此,要做到三方面统筹规划:首先,根据省域的近、远期建设发展目标,对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需求作出相关的测算规划,并根据高校的办学特色,通过人才培养政策导向落实到有关高校;其次,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为高校与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等搭建合作平台;第三,针对省内某些区域高校较少的情况,通过协调规划促成地方政府与省内异地高校联手,共同规划为该地区培养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总之,通过政策导向下的统筹规划,促进人才培养输送覆盖全省各区域。
2.专家指导机制。建立专家指导机制对持续结合起到把关作用。建议专家指导组由省主管教育、科技、人事的机构各派一名领导及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教授组成。主要职责:对落实规划、指导专业调整设置、培养人才目标、培养途径与方式、有关方案审定、培养中公用设施投资建设等给予指导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3.评估促建机制。建立评估促建机制对提高持续结合的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评估就是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建设发展持续结合的配套措施,不仅可以起到评议、检查、督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使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省域经济建设发展结合工作得到交流和比较,并在比较中增加压力、动力、活力。同时,还能促进地方政府、省主管教育、科技、人事的机构,以及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动;促进小学、中学、高校的贯通培养;促进加强责任心,对工作不到位的要责成及时整改。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出创新举措,使持续结合不断迈上新台阶。
[1] 刘彭芝.国家一级学会: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成立[DB/OL].人民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780a8b0100x2zu.html.
[2] 崔海涛.江苏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学术论坛,2013,(10):240.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东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介绍[D].招生专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