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通向农村的发展策略探析
2014-04-17杨从意
杨从意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自考处,南京210024)
一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既是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必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发展战略[1]。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高等教育质量变化的演进过程,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促进人才、技术资源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路径而言,一个是采取多元化的办学方式,用吸筹民间资本的方式来加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建设,另一个就是要通向农村[2]。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的职业迁移是构成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内容,占到适龄人口70%的农村青年人口应该是职业迁移的主流,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中国农村人力资源迁移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制度安排,能够引导这批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为消除地区与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产生积极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通向农村从实践意义上讲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从理论意义上讲,其实是教育的社会政治价值——教育目标、教育公平的问题,符合打造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因此,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价值选择,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3],构成了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也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通向农村政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目的不是“下去”,而是“上来”。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作用,将在促进农村人口择优迁移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加强农业从业者的教育是促进劳动力择优迁移政策策略中的关键环节[4]。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通向农村的发展策略,要充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特征和规律。
1.高等教育要明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服务的思路
在高等教育的总体规划与发展思路中,要进一步理清和确立高等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结合当前社会转型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尤其要结合当前政府迫切要解决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着眼点,构建新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高等教育要在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吸取经验的同时,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发展背景为依据,把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村地区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技能型的大众化实用人才,同时还要培养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高科技精英人才。在大学生就业引导中要贯彻大学生为基层、为农村服务的教育理念,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创业,尤其是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富民培训教育工作,发挥他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热情,这是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一个重要管道。高校要在开放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与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相一致的基本目标,实现办学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联动机制,积极打造为新农村服务的办学平台。在产学研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方面,加强与农村农业农民的合作力度,尤其在对农村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新技术、新能源开发等方面,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2.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要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目前,城乡之间的差别体现在教育方面的差别尤为突出。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规划中,不乏好的政策构想,但是缺乏落实。政策的有效性难以实现。所以要加快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顶层设计”向“中层设计”,尤其是实际操作层面的转化。目前面向农村的教育政策宏观层面的设计较多,但实际可操作层面的较少。要重点设计各级政府在增加面向农村的教育经费方面的实施措施,实行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鼓励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挖掘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对农村的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向这一层面流动。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引导高校教师的科研通向农村,研究目前农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解决目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鼓励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创业。
3.建构面向农村的政策机制
农村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6亿农民切身利益,面向农村,高等教育建构科学合理的办学机制是提高劳动者,尤其是青年劳动者素质的根本举措;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当前以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基础、提高新一代农民思想和文化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构建科学的农村高等教育政策机制,必须立足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农村培养多学科、多层次的优秀人才,并创造条件使他们留得住、用得上。主要体现在:一是应建立政府统筹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主抓为基础,农业、科技、文化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为依托的管理体制,建规章制度、增教育投入、抓师资培训,并建立相关保障机制。二是要把面向农村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体系纳入到国家现有整体高等教育体系之中,有效利用农村现有的文化、教育、信息、网络等各种资源,并不断开发和完善,构建包括成人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开放大学、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立体的远程教育体系。三是要扩大农业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等方面的自主权,实现其与普通农业中等教育、基础教育的专业对接,打破束缚现有普通农业高等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断档”的制度壁垒。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跨学科、跨领域开展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将技能考试作为重点。只有充分建立起一套可行的政策策略体系,使其积极服务于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才能促进农村整体教育协调发展。
4.加快提高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指出,在当前和今后时期中,全面改革就是要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就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这就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建树:一个是要加大转变政府职能的力度,全面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尽快建立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赋予面向农村建设分校、开办专业、开展科研、引导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高校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现代大学。特征之一就是要多元化办学,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投资模式,尤其是要鼓励事关农村、农业、农民的投资主题流向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办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5.实施面向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战略
从目前来看,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发展无论在机制体制的建构和具体操作层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异。面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高等教育应对这一变化的举措相对滞后,在专业设置、转换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方面缺乏动力机制,这些都是构成农村人力资本尽快形成社会效益的障碍,直接限制了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农村人力资源迁移进程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通向农村在政策、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创新上任重而道远。
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点为:针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投资,会对经济增长在很长的时期内做出贡献。事实上,如果对人力资本投资和其他类型的投资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5]。所以,要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提高农村籍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进而改变其经济和社会地位。高等教育要重视和加大面向农村研究和发展的力度,包括重点大学在内的普通高校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适龄学生的招生力度,尽量消除目前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带来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使高等教育为构建城乡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这将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历史使命。
[1] 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94.
[2] Haveman R.H.&B.L.Wolfe Schooling and Economic Well-being:The Role of Non-market Effect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19.1984,(3)(Summer):377-407.
[3] 潘懋元.谈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中国高等教育,2003,(3-4):17-18.
[4] 郭剑雄.择优迁移、教育深化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95.
[5]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205.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