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院(系)党的建设实现科学化的基本路径探析

2014-04-17李宝国

江苏高教 2014年4期
关键词:党政科学化支部

李宝国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南京210023)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科学论断,既是高校院(系)党组织履行使命、做好工作的重大课题,也是院(系)党组织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化的根本要求。新时期新阶段,高校院(系)党的建设要实现科学化,就必须找准走向科学化的基本路径。

基本路径一:遵循党建工作规律,坚持把握院(系)发展方向。一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因此,院(系)党组织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把握院(系)发展方向,善于把握院(系)事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大问题;同时,院(系)党组织必须能够协调各方,坚持围绕院(系)中心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促进中心工作,特别要做好师生的团结工作,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也是大局,团结更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础。二要善于抓重点,敢于重点抓。院(系)党组织必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突破口,以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的“五位一体”建设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要兼听则明,民主科学决策。“兼听则明”,要求院(系)党组织必须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的组织制度,而且也是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相统一的制度。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院(系)党员和党支部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院(系)党员、党支部集体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院(系)党组织必须积极回应党员诉求,充分反映党员意愿,高度凝聚党员智慧,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共同推动院(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四要巧弹钢琴,“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拿捏有度。院(系)是高校的构成单位,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始终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以及师生的和谐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在改革发展中建设和谐院(系)。

基本路径二:保证工作机制规范有序,坚持分工负责、共同做好工作。高校院(系)治理机制,实行的是“党政共同负责制”,也就是以书记为首的院(系)党组织,与以院长(系主任)为首的院(系)行政,“既有分工又要合作,共同做好工作”。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院(系)如何贯彻执行“党政共同负责制”?《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要求院(系)党组织“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2]。这里,《条例》明确界定了院(系)的具体工作机制:

一是党政联席会议是院(系)的决策机构,院(系)重要事项必须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进行集体讨论,作出具体决定。二是院(系)党组织与院(系)行政各有具体的职责范围,分工负责,可谓分工有度;更要相互支持,合作无间,共同做好院(系)工作。

但是,《条例》却没有明确规定:院(系)党政两个“一把手”,谁是党政联席会议的召集人,特别是最后的决策拍板人。正在实践着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运作模式也是多样化的。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党政共同负责制执行的难点、热点,也是党政“一把手”容易滋生嫌隙的摩擦点、困惑点,但也是党政联席会议规范有序运作的创新点、着力点。解决机制不确定性的关键在于党政两个“一把手”,尤其是党组织负责人必须讲大局,主动进行一系列积极的沟通。

积极的沟通是实现党政两个“一把手”关系和谐的重要前提,也是共同做事的理想方式,更是化解机制运作不确定性的良药益方。两个“一把手”主要沟通环节是:①会前主动沟通。②重点事项、重大问题,双方先行沟通。③特殊事件的处理预案,双方相互沟通。④遇有突发事件,一方若身在异地,另一方则要及时沟通。及时沟通,可以化解误会、摩擦,增进理解、利于合作。两个“一把手”的积极沟通,不仅有利于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而且有利于提升决策效率。

积极的沟通,可有效化解党政联席会议运作的一些不确定性,但要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院(系)党组织还必须进一步理顺院(系)内部管理机制。一是坚持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委员会作用。院(系)应在党政联席会议的架构下,通过建立教授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将治学权交给教授,充分发挥教授在治学事项中的重要作用,为院(系)科学决策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意见。二是坚持依靠师生办学,充分听取师生意见。三是尊重民主党派意见,主动接受监督。

院(系)工作机制规范有序、运行畅通有效,也就为院(系)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保证,更为院(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基本路径三:制定科学发展目标,实现院(系)发展成果共享。高校院(系)是知识、文化和党建高地,蕴含着丰富的党建工作资源。院(系)党的建设要提高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坚持从院(系)发展实际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主动凝聚各方智慧,制定出院(系)科学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必须贴近院(系)发展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能够继续推动院(系)科学发展。当然,院(系)党组织还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团结带领院(系)师生共同奋斗,努力实现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必须实现院(系)发展成果共享。毕竟,院(系)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师生,也是为了师生,发展成果理应让师生共享。

基本路径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院(系)党的建设要实现科学化,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回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的那样,“领导工作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还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3]。

一要注重思想武装,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师生。思想武装,应当从高校院(系)实际出发,主动贴近师生,主动贴近师生生活,主动贴近师生思想实际。院(系)党组织可以通过院(系)网站、手机短信、微信集中展示宣传或者借助报告会、文艺表演活动等诸多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学习宣传,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入心、入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师生,才能更好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

二要注重基层,不断夯实组织基础。院(系)党组织,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创新党支部设置方式。一是打破传统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师支部设置方式,坚持以一级学科为单位建立党总支、以二级学科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也可以按照科研团队、教学团队方式建立党支部。改革的目的在于,将党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团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反映院(系)教学、科研的状况,也有利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发展。二是突破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支部设置方式,可以建立跨年级、分专业甚至是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的学生党支部。院(系)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支部设置方式的改变,进一步拓宽院(系)人才培养路径。

三要注重创新,不断丰富工作载体。高校院(系)党组织还应广泛使用最新科技成果,主动创新支部学习方式:一是建立实名制的支部成员QQ群,支部学习内容,首先通过QQ群上传,再由成员下载学习;借助QQ群,支部成员也可进行充分的交流,形成相关的意见。二是借助飞信等组合方式,甚至可以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交流学习。三是浏览院(系)微博、微信以及网站相关内容,进行专题学习。

四要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实现师生更好发展。院(系)党组织要精心搭建起“大手拉小手、老手带新手、高手扶低手”的互动桥梁,主动当好师生共同发展的推手。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4.

[2]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8月13日修订)[Z].

[3]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40.

猜你喜欢

党政科学化支部
支部联建润“甘泉”
强支部才能支部强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党政联动破难题 聚焦长远抓落实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党政与工会
党政与工会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