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略论
2014-04-17李宁
李 宁
(江苏警官学院警察体育部,南京210031)
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略论
李 宁
(江苏警官学院警察体育部,南京210031)
学科及其学科层次,是衡量一个领域科学水平、教育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
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一、学科建设的作用
(一)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发展
学科建设的具体做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选拔一些条件好、有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学科,投入经费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建设,促进该学科科学研究、人才梯队和实验基地的建设,提升该学科的水平。同时,重点学科的建设又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同步发展。通过努力,有望在校内逐步形成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二)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
学科建设的成效之一就是科研条件的改善,这是吸引高水平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不能仅仅靠高工资、高待遇,更主要的要靠好的工作环境,即所谓事业留人。学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当中可以促进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同时学科建设也有助于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使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三)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推动硕士学位点的建设
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要创造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要吸引、培养高水平师资,就一定要抓学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推动学校硕士学位点建设。争创硕士学位点,这是任何一所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考虑的。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使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梯队结构更趋于合理、实验基地条件大大改善,若干年后该学科的学位点才可能水到渠成。
(四)通过学科建设,对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学科建设把教育质量纳入建设的目标。学科建设改善了实验基地条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提高了科研水平,促进了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所以,抓学科建设可以进一步带动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对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二、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等院校教学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学历、学位的证明,还应当使学生面对“知识爆炸”的挑战,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学科建设除应当遵循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可行性、超前性、共生性、特色与创新等一般原则外,结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还应坚持服务社会、注重应用、突出重点、人才为本的原则。
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办学定位决定着学科建设定位,学科建设定位服务于学校办学定位。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应当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要对人才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就要了解和认识当今人才培养的大环境,看清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趋势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影响。
注重应用,就是让学生掌握各项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行业的应用学科,注重推进产学研结合,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科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科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决定了任何一所学校不可能占领所有的学科领域,只能在几个传统领域或几个学科方向上暂时处于领先地位。学科建设切忌搞平均、搞平衡,要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性挑选一些优势学科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投入、优先发展,使之成为本地区的强势学科。
学科建设说到底就是人的建设,即人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前提。面对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各高校对优秀人才的竞争白热化的态势,发展中的高等院校应切实树立以人才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之重的思想,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引进、使用等途径和方式,建设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三、学科建设的规律
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在外部因素的不断作用下,其内部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学科的发展目前正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非平衡混沌的特征,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是分化与综合的高度对立与统一,这是现代学科发展趋势的本质。
学科高度分化有三个特点:(1)纵向分化。由于社会经济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可穷尽性,所有学科的发展都在向三个方向深入发展,即微观、宏观和宇观。(2)横向分化。由于社会经济与自然界发展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便可能产生一门新的学科,这就是横向分化。(3)层级分化。由纵向与横向分化共同构成不同的分化层级结构。纵向分化构成学科分化的不同层次,横向分化则在同一层次上继续研究与认识。
学科高度综合也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两门以上的相邻近学科有互相交接的相互作用,因而共生出一门学科,称为“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第二种是几门以上学科由于具有共同的属性或共同的联系形式,形成了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对象的学科群体,称为“横断学科”。第三种综合是各分支学科在内容上、方法上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
从学科的发展过程看,学科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学科链,在链的各个环节,学科与相邻学科发生联系,形成学科网络及学科群落。在学科网络中,学科生态链越多,相互影响越多,相互交叉和综合的机会越多,学科之间相互吸收和借鉴的机会就越多。各学科在学科生态链、学科网络和学科群落中都有其相应的地位和作用,处于某地位的学科如果出现了领先或全新的发现或进展,就会对相应学科群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样道理,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内,在学科链和学科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学科若出现薄弱环节,就会反馈到相邻学科及其它相关学科,影响到整个学科群的发展。
四、学科建设的方式方法
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是专业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三者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的表现形式。为了发挥学科群的系统功能,高等院校应当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有目的地增加学科数目,注意学科建设的层次性,区分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一般建设的学科。应当将有利于实现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符合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的、对其它学科有较强支撑作用的、能够形成与其他院校有明显学科差异的作为选择重点发展学科的原则,而不能仅仅按照现有的学术梯队、科研水平、学术研究条件、教学效果来确定重点学科。
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考虑学科知识之间的网络纵横关系,增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衔接性与各学科知识、技能、过程的交叉渗透以及课程内部章节内容、课程与课程、学科与学科、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协同,整合课程资源的功能,同时要突出专业特色。
此外,学科建设还应当重视课堂教学,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探索创新教育,进行教学研究,完善教学评估。
[1]程 琳.以新设公安一级学科为龙头,努力开创公安教育新局面——关于公安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
[2]朱明珠.浅议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5).
[3]李志强.应加强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4]刘学佳.普通学院与职业学院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教育学刊,2009,(5).
[5]田定湘.对大学学科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6]赵文平.学科建设与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
(责任编辑沈广斌)
G647
A
1003-8418(2014)04-0072-02
李 宁(1973—),男,江苏南京人,江苏警官学院警务实战研究所副所长、讲师。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