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本主义对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影响及其启示
2014-04-17殷朝晖雷丽
殷朝晖,雷丽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武汉430072)
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西方国家所广泛接受,并逐步向全球蔓延,国家对大学拨款的减少和鼓励大学与产业界建立密切的联系,如今的大学越来越具备市场化的特点,越来越具有创业精神。1997年,美国学者希拉·斯劳特(Sheila Slaughter)与拉里·莱斯利(Larry leslie)合著的《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中明确地使用“学术资本主义”一词来宣示知识成为“资本”、大学研究人员成为“创业家”的时代的来临[1]。据统计,美国表现最优秀的股市专家和高新技术企业主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2]。本文试图探究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下,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开展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思考和借鉴。
一、学术资本主义对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的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对产业界获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加上目前政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而有意识地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得院校及师生逐渐开始从事市场导向的应用研究和创业,他们转让专利技术、创办衍生公司,与产业界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这些市场性的活动需要专业而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辅助和支撑。而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下,大学里出现的新的知识流(new circuits of knowledge),即知识成为需要被转换成产品、过程或服务的原材料,在校内外都有了更广泛的流动;大学内的间隙组织(interstitial organization),即负责管理与大学外部收入有关的创业活动的组织;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之间的中介组织(networks that intermediate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即在公共非营利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起中介作用的组织;拓展的大学管理能力(extended managerial capacity),即参与市场管理的高校职能部门扩展其相应的管理能力以服务于大学师生的市场化行为和创业活动[3]。这些方面的变革推动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开展。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宾州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设置创业学专业并授予学位,一些重要的创业学术期刊也相继出现。进入21世纪,美国创业教育逐步走向完善,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应规范、组织和制度并持续发展的体系。创业教育已逐步从学生创业者自由分散、独立的个体创业的“小创业”状态走上由高校统一调整创业资源,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充分分工合作的创业共同体,进行有规范、有组织的创业活动的所谓“大创业”状态,这是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的推动下,创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
二、学术资本主义影响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表现
(一)中介组织推动了大学创业文化的培育
创新创业精神正在成为一种大学文化,深深地嵌入美国大学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学术资本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介组织在培育大学创业文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协调大学、非营利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的关系,中介组织为大学的创业教育构建了完善的社会网络,建立了政府、高校、企业三者的协作互动机制,三者共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了知识生产和应用的转化,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文化。如美国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和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 Busi-ness/NFIB)等中介组织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资金,通过资助大学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以及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等方式,推动了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了创业文化。同时,主要预算来源于政府和联邦中小企业管理署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心(Small Business Development Centre/SBDC)则为有创业需要和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人咨询,同时也会举办创业研讨会为学生提供免费服务。校外各中介组织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的充足资金和建设性的咨询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创业兴趣,对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和成功率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二)间隙组织的建立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下,大学与市场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大学越来越像是一个混合的、复杂的经济组织,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与研究组织。为协调大学与外部经济社会的关系和促进师生的创业活动,美国大学纷纷建立了相应的间隙组织,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美国很多大学都设有创业教育中心、知识产权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和孵化器。创业教育中心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全过程提供咨询和服务;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管理学校师生的专利和许可方面的事务;技术转移中心帮助师生有效地把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孵化器则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以MIT和UCLA为代表的美国研究型大学纷纷提出构建创业生态系统发展创业教育。如UCLA专门设立了主管创业的副校长和研究与创业委员会,前者对学校的创业教育和师生的创业活动进行宏观的计划、组织和协调;后者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来管理专利授予、专利许可、孵化器以及解决利益冲突等与技术转移和师生创业有关的事务[4]。同时,大学还建立了系统的行政管理体系,安排具体的职能部门协助学生创业,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学术资本主义促进了创业教育师资水平的提升
在美国,受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被视为大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美国许多大学都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以培养创业型人才。现今,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都开设了创业学专业,并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为创业教育提供了雄厚的后备师资力量。而高质量创业学术期刊的创办则有利于激发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的科研热情。据Katz统计,美国目前共有50多种与创业或小企业管理相关的期刊出版[5],从而为创业教育领域的教师提供了学术交流的阵地。另外,受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大学教师的科研取向、角色定位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的科研取向已从好奇心驱使的基础研究和学术探索活动向市场导向的实用性研究和创业活动转变;角色定位正逐渐从“学者”转向了“创业者”,他们申请专利、进行技术转化;寻找商机、进行资产运作。在此过程中,大学教师积极参与市场化活动,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和人脉资源。教师的市场化行为和创业实践提升了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丰富了创业教育的内容,使创业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中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了创业教育的成效。
(四)学术资本主义促进了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下,大学被看作是可转让知识的主要来源,大学直接将知识创新的成果,以专利的方式转让,或成立公司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与服务。学生作为知识资本的主要载体之一,培养其实现知识资本转换的能力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美国大学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系统专业的创业知识。目前,以MIT和UCLA为首的著名研究型大学都形成了富有特色、适于教学与实践的课程体系。例如,MIT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种类齐全、门数较多的创业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分为基础性创业课程、专业性课程、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教育以及像著名的“创业实验”(ELab)和“全球创业实验”(G-Lab)的体验性创业课程等[6]。而UCLA则专门设计了高科技创业计划,旨在促进学生在生命科学等高科技领域创业。MIT的“10万美金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计划”等创业活动的举办则直接为学生将知识资本运用到创业活动中提供了演练平台。据统计,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于MIT的创业计划大赛[7],而由“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的企业中,有的在短短几年内就成长为年营业额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学术资本主义潜移默化地促进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并成功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作为知识经济的引领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通过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直接介入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高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强化,两者的联姻也孕育了“学术资本主义”这一现象的产生。在传统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外,我国高校拓展了“创业”的功能。创新与创业精神正在成为大学价值体系中的新元素。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借鉴美国大学成功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我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打造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大学创业文化。大学外部中介组织的搭桥引线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需要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美国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加强了大学与政府、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其成立和运作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获取政府资助,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都提供了具体的支持和帮助,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因此,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在多元化筹资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第三方中介组织,构建联系大学、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网络,促进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业文化的培育。
其次,建立专门联系大学与外部市场的校内间隙组织并拓展其相应的管理能力。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也没有专业的行政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负责大学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基本上由学生处、校团委或就业指导中心代为实行。校内间隙组织的缺失使大学创业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相对滞后。为了更好地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各高校应在校内成立由校领导挂帅的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并配备专业的人员管理,从组织制度上保障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有效开展。
再次,培养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领域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我国大学应设立创业学专业,开展创业学研究和培养创业学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应创立创业学研究专业学术期刊以发挥其在推动创业教育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还应采取措施鼓励从事学术资本主义活动的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从而培养一批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备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最后,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实现知识资本在学生创业中的成功转化。我国大学应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高科技领域创业,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技术含量高的创业。另外,指导学生成立创业社团、俱乐部,举办创业沙龙、创业报告会,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创业知识,提高创业素养;依托科技园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园区和孵化基地的科技型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办公场地、创业辅导;选派学生到基层挂职锻炼,担任政府机关或企业的助理,让他们从事项目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等实质性工作,并奖励成绩优秀者,让他们参与地方的创业过程。
总之,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下,我国高校应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着力打造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来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促进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1] [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145.
[2] 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4):99-102.
[3] Sheila Slaughter,Gary Rhoades.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Markets,State,and Higher Education[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15
[4] William G.Ouchi.An Ecosystem for Entrepreneurs at UCLA:An Invitation for Campus-wide Input[EB/OL].https://vcr.ucla.edu/documents/ucla-entrepreneur/view,2011-03-10.
[5] Katz J.A.Core Publications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Related Fields:A Guide to Getting Published[EB/OL].http://eweb.slu.edu/booklist.htm,2003-06-24.
[6] Katharine Dunn.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EB/OL].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article/14761/page1/,2005-09-01.
[7] 唐烨.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外怎么做?[EB/OL].http://www.022net.com/2009/4-4/474642142583033.html,201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