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及其实践探索
——以贵州大学为例
2014-04-17刘治军
刘治军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一般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特色文化建设等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所谓精神文化是指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表现为文化心理及社会意识诸形式。”[2]“精神”是人特有的现象。因此,当我们说校园的精神文化时,指的就是校园中的人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其实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以及建设校园师生的精神世界的思路。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乃是有大师之谓,可见大学的核心在人,一所大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这所大学中的人的素养和境界,也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高度。建设校园文化正是为了提升学校的高度和水平,这就要求把人的建设,亦即精神文化的建设放在核心地位。就目前而论,精神文化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师生员工的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提升师生员工爱校热情、幸福指数和凝聚力。
物质文化建设是前提。“物质型文化是整个文化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它类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社会存在’”,[3]也就是说物质文化相当于人类生活的器具、设施等物质生活条件。物质条件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教室,学生在哪里上课;没有宿舍,师生在哪里休息;没有一个安定的校园环境,学术研究如何能够开展下去,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更深入地来看,在这个社会分工已经高度细化的时代,不仅人的实践活动越来越专业化,而且与这些实践活动对应的场所也越来越专门化了。因此,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来说完善这些空间场所也是必要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所要求的就是这种适宜于教学科研的空间场所的营造。就当前高校的实际需求而言,物质文化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加强数字校园、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做好校园景观和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此意义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建设,即为学校的日常运行订立一套适宜的规矩,让学校广大师生的相关活动能够有序进行,不为人力因素左右。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制度实际上是人试图模仿自然规律对万物的规范而自我立法,它作为一种“法”,才能够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的连接点,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和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的保障系统。”[4]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设立校园的“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谐发展的理念,校园文化的整体才能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就其内在要求来说,制度文化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深化人事考核激励制度;完善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机制;规范学术行为,健全处置学术不端行为机制;完善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等制度;健全文化建设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行为文化建设是载体。行为文化指的是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各项活动的总体,从日常工作和学习到业余、课余活动的开展等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本文前面讲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这种文化是落在人身上的,而人是要通过各种行为活动来展现其精神世界的。我们说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就是因为它展现了校园文化的核心。就其实际需求而言,行为文化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规范;加强道德教育、规范礼仪,推动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大力推进学术文化、体育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实践、社团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提高师生人文素养,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
特色文化建设是关键。特色品牌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特色标志,是一所大学独有的、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提升学校的高度和水平,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学校在高校群体中的辨识度,特色文化的建设就是提高这种辨识度的有效途径。而且,从高校的发展来看,大而全的思路容易造成全而不精的尴尬局面,反而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相反,着力打造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反而可以收获以点带面的品牌效应。“高等学校特色发展问题,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决定高等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因素”。[5]就其发展趋势而论,特色文化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特色优势,进一步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学术、文学、艺术和体育精品活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认真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整体部署与重点建设等“四组关系”。
一是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传统是高校有所立、有所发的根本所在。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倍珍惜高校的文脉气质,发扬长期积淀的办学精神,谨记兴学育人的办学根本,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发扬优良的校风、学风。但是,对于传统的坚守也容易转变成顽固的僵化,高校如果不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时代、社会的变化,就将被历史的潮流所埋没。因此,高校发展以及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学校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注重文化创新,不断丰富和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对于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对于创新,则要审时度势,积极果敢。只有立足传统的创新才能让高校不失掉根本,只有保持创新的传统才能永葆活力。
二是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统一。大学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的特色,代表了大学的个性。没有特色和个性就会沦为平庸,在无名的状态中被遗忘,也会因为没有任何优势而在竞争中被淘汰。与此同时,校园文化的特色只能在校园文化应当遵循的规律和轨道上来寻求。否则就会让校园不再成为校园,所建设成的校园文化就将成为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遵循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普遍规律,体现大学文化的共同特征,又要从高校实际出发,认真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凝炼大学精神和办学特色,坚持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统一,把握文化的共同规律及时代特征,注重突出自身特色。
三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并重。一所高校之所以呈现出现在的模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多年的传统造就的。的确,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一方面,忽视精神文化来发展物质文化就会使高校建设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华而不实,整个学校的风气也会变得功利世俗,失去象牙塔的风度;另一方面,对于精神文化的强调也不能毫无约束和引导,要避免虚无主义或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在高校中流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打造精品,加大经费投入,除提升环境设施、设备外,更重要的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抓“三风”建设、“三观”教育和“行为示范”,凝聚师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四是整体部署与重点建设相协调。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是大学长期办学的历史积淀。整体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前提,不能拆东墙补西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从整体全局着眼才能建设好个体局部。重点个体的建设和发展应当成为整体提升的拉动力量,任何整体的发展都是要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的,只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模式才能促进全面发展。所以,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学校发展全局出发,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全面推进,重点建设,分步实施。要注重发挥学校、部门、学院和校直各单位等多层面的力量,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等多群体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文化优势,精心打造精品,全面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和品牌。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所学校的魅力以及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个性,很大程度上在于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贵州大学通过精神文化培育与弘扬工程、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工程、学术文化精品工程、校园文化活动亮丽工程、校园环境建设工程等“五大路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
精神文化培育与弘扬工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激发师生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积极提升师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与文明素养;投入专项经费,设置校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及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学生资助管理体系研究课题等十多类项目,每年立项数百个,同时组织教职工积极申报各类纵向、横向课题,系统、深入研究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改革举措、历史文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等内容,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对校史馆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对百年贵大的校史资料加大挖掘和整理工作,注重对反映学校发展的重大历史文献、照片、影像、实物的收集、整理,组织广大师生参观校史馆,促使师生了解校史,进而继承和弘扬这所百年学府的优良传统文化;深入开展知校、爱校、荣校教育,积极倡导广大师生牢记校训、佩戴校徽、学唱校歌,激发广大师生爱校荣校的自觉性,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建设学校的责任感、使命感;把校友当成学校的宝贵资源,积极联系校友,加强各地、各行业校友会建设,邀请龙永图、叶小文等一大批优秀校友到校讲座,用优秀校友的学习历程、工作经历、人生感悟、精神气质等感染在校大学生,激励他们志存高远、报效祖国;开学典礼、奖学金颁发仪式等重要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机,特别是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校长郑强坚持为万名毕业生逐一颁发毕业证书,合影留念,一一叮嘱他们秉持贵大精神走向祖国四面八方,让毕业生倍感亲切,留念母校。
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工程。围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适时出台一系列举措,积极开展“教风学风整改行动”,形成良好校园风气。自2009年率先在全省推行学分制改革,构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平台+模块”相互补充的培养体系;探索多元培养模式,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博学计划”,努力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于2010年启动 “16+2”教学模式改革,从2013-2014学年起正式实行“三学期制”,积极构建“以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为主体、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充分体现“强化实践、注重能力、鼓励创新、倡导自主”的培养理念;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师德和学术道德教育,严格执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抓好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评比表彰宣传活动,激励广大教师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制订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认真开展“抓考风、促学风、带校风”专项行动,通过考试巡视、向“违纪行为”亮红黄牌等专项行动,考风考纪明显好转;进一步做好各类奖学金的评选工作,充分发挥奖学金对专业学习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学习交流、诚信教育等活动,树立优秀典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2013年,开展了“教风学风整改行动”、随机听课、网上评教、教学观摩、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仅学校组织的听课小组随机听课400多门,参加网上评教的比例超过98%。
学术文化精品工程。(1)加强对文化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基地建设,积极打造溪山论道、溪山视野、硕博论坛、人文社科论坛、干部论坛、名师大论坛等精品论坛。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到校考察指导工作,在中国文化书院参与“溪山论道”,与师生亲切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大学生们“自强不息,做中华民族的脊梁”;(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国学研修班、经典研读会、古典音乐会、书画兴趣班等,让师生通过中国文化的浸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3)大力推进“中华诗词进校园”,成立诗词学会及桃源诗社等诗词组织,培养学生, 传承文化。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教授高度关注《贵州大学报》诗词副刊《贵大吟苑》,并于2008年11月9日来信勉励副刊编辑做好诗词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工作。如今,校内诗词骨干逾百人,在各类诗词刊物发表了数千首诗词作品,学校获全国、全省“诗教先进单位”;(4)加强哲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积极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目前,已建成几个省内领先、国内有一定影响、能够引领贵州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科,在挖掘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培育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儒家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清水江文化等方面,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贵州文化研究成果,从2004年到2014年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9项(重大项目3项);(5)积极开展摄影、音乐、影视、舞蹈、书画等文艺创作和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力作;(6)积极支持各文艺门类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参与全国性文艺奖项、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开展校内文学大赛、文学鉴赏活动、组织文学创作和研究,积极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7)充分发挥“教育部援外基地”的作用,依托“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学术论坛基地”等平台,承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提升“孔子学院”的办学水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创建对外交流品牌项目,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校园文化亮丽工程。(1)结合每个时期党建工作重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组织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校党建文化;(2)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工作,2014年在全校新建改建“道德讲堂”9个,累计开展各类种形式的道德讲座近20次,参加听讲的师生近1.5万余人次,培养了师生良好道德情操;(3)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等系列活动,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4)深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政策宣讲、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农业帮扶、法律援助、文艺演出、医疗服务、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校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5)开展服务大型赛事、社区工作、义务献血、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的 “抗凝冻、保民生”青年志愿者救助行动,学校获贵州省“抗凝冻、保民生”工作集体一等功。“5·12”大地震中,广大师生员工捐款280多万元,1100余名师生员工无偿献血30多万毫升,1200名学生志愿者分批护理汶川地震伤员。截止2014年9月,约有1万余贵大学子报名参加了中华骨髓库贵州分库,约占贵州分库总库容的1/3。贵大学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35例,挽救了来自北京、上海、湖南、广东等省市35位患者的生命,占贵州省捐献者总数的1/3以上;(6)坚持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基础,以专项性体育为桥梁,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抓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举办了十届体育节,弘扬体育文化传统,培育体育精神,增强身心健康。
校园环境建设工程。加强新校区规划和人文景观建设,广泛征集新校区主要道路、山体、广场、楼宇命名,制作相应路牌、标识,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对校园的山体道路和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建设一批亭台或休闲长廊;在校园广场、图书馆等周边,新建一批特色休闲座椅;校园内,神农像、孔子像、尹珍像、鲁迅像等各种雕塑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布局合理,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巧妙搭配,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加强文化标识建设,竭力完善并积极推广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应用,规范校名、校徽、校旗等的标准、制作及使用范围;完善网络设施和“校园数字化”建设,加强学校主页以及各专题网站、学院和部门网站的建设、维护与管理,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兴传媒的功能、优势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牢牢掌握网络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总而言之,学校文化建设标准就是要体现校园的精神气质,体现师者先善其德的崇高形象,体现校园文化浸润心灵的环境建设。以上“四大关系”和“五大工程”显现了学校的文化精神建设及德育思想和德育准则的规范,彰显了学校文化建设路向标准的实质,是在运用“道”的方向引领优化组织结构;运用“术”的方法模式建设文化兴校的话语权。[6]
[2] 郑永廷,罗姗.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彰显——努力建设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与精神家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3] 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78.
[4] 罗丽华.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7(4).
[5] 韩延明.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6] 王继华.学校文化建设标准的哲学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