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思维关系嬗变
——从洪堡特、沃尔夫到维果斯基
2014-04-17王孟娟李葆卫
王孟娟 李葆卫
(西藏民族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语言与思维关系嬗变
——从洪堡特、沃尔夫到维果斯基
王孟娟 李葆卫
(西藏民族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代从洪堡特、沃尔夫到维果茨基都曾对两者关系做过探索。本文对三者的观点做了梳理和评介,指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的层面是不断拓展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会得到更全面的探索。
语言;思维;洪堡特;沃尔夫假说;维果茨基
一、引言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界争议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思维即无声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不可分离的观点;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思维不能等同于语言(林新华,1998)。马克思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观念是不可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的。由此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认识上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等同的,而亚里士多德持与其师相反的观点,马克思则强调了语言和思维的相对性。近代对语言与思维研究有影响的三个代表人物分别是洪堡特、沃尔夫和维果茨基。
二、洪堡特对语言和思维的认识
近代语言的研究深受欧洲哲学界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纷争的影响,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把语言看成是思想表达的工具。自然逻辑则认为语言和观念的形成无关,语言只是用来表述现成的思想以达到交流的目的,那么使用者的思维就与具体所使用语言的特点就没有关系,因此把不同的语言看作成本质相同表达同一思维的手段,只存在形式上微观的的差异,并且欧洲现代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就其本质来说基本模式大体相同,并且这种大体相同的模式看起来也论证了自然逻辑的正确性。这就给忽略非印欧语系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既然思维的形成过程与具体所使用语言的特点无关,那么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康德指出了先验的认识形式和后天现实世界经验的结合是人的知识产生的条件。人类的语言作为先验的认识形式之一,从此变成了研究者关注的中心。洪堡特(Humboldt)受到康德学说的影响,重新认识了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既从属于主体,又从属于客体,也就是说,语言既具有其独立性又与思维相互影响。洪堡特所持的观点(即“语言世界观”)没有明确地说明语言决定思维,但是指出语言参与了观念的构成,“在观念的活动中,语言并不只是被决定的角色,语言也影响着概念的形成”(洪堡特1829/2001)。在对待语言与思维关系时,洪堡特所持的态度倾向于语言和思维“互相影响”,而不是“语言决定思维”,这种态度在其“论语言的民族特性”(ibid:1823/2001)中阐述得更加清楚。
自然逻辑把语言与思维视为形式与内容的完全对立,康德强调了语言作为先验的认识形式之一的主体地位,洪堡特受康德的影响认为语言即具有主体性有具有客体性,他提出的“语言世界观”一
说影响了后来的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萨丕尔、沃尔夫等人。
三、“沃尔夫假说”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博厄斯对美洲印地安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主张从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对美洲众多复杂而又独特的语言做共时分析与描写。他在研究中发现:在描写某一种具体的语言时,只能根据该语言的结构,使用新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描述它,而不能生搬硬套传统的语法框架或其他语言结构。他认为分析的最重要任务是描写具体语言的特殊结构,因为描写的本身就是目的。
萨丕尔深入实地考察了北美近20种印第安土著语言,在论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他认为人既生活在客观世界里又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离不开所处社会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具体的语言,因此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为交流媒介的具体语言的制约,人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社会的语言规范基础之上的,依赖于整个民族群体的语言习惯。
博厄斯和萨丕尔的语言观为沃尔夫假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沃尔夫师承于萨丕尔。他吸取萨丕尔语言观的要旨,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沃尔夫认为每个语言的语法体系不仅仅是反映思想的工具,其本身就是思想形成的机制,思想的形成不是纯理性的独立过程,而是特定语法的一部分,不同语法反映思想形成的差异,由此推出一个新的相对论原则。
沃尔夫关于“语言相对论”(Language relativity)发表的学说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之后引起了语言学界的轰动,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也未能产生令人信服的结论。为此,卡罗尔(Carroll 1956)把 “语言相对论”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因为“语言相对论”主要是沃尔夫所做的贡献,所以它也被称为“沃尔夫假说”。该假说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即语言对思维模式有影响,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语言决定论”又被称作“沃尔夫假说”的强式表述,它认为不同语言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语言相对论”为“沃尔夫假说”的弱式表述,它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高一虹2000)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承认相对论,不接受决定论。
沃尔夫的贡献在于一方面打破了以印欧语言为主的研究背景;另一方面树立了语言的主体地位,意识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双向关系,将传统上相对孤立的语言研究置于社会进程与人类发展的广阔背景下。
四、维果茨基的语言与思维关系
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问题上,还存在另一种与沃尔夫假说相对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但他们并非同源,而是有其各自发展规律。
俄罗斯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创始人维果茨基从种系发生学的研究和观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不同的遗传根源。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存在着一个前语言阶段,在其语言发展阶段也存在一个前智能阶段。这两种功能相互独立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这两种发展结合在一起,从此语言开始服务于思维,而思维也开始由语言来表达。(Vygotsky,1986/1996)维果茨基主要援引了K hler 对黑猩猩的观察作为例证,说明在动物身上思维和语言有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发展路线,从而来推断在人身上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首先,维果茨基支持在动物身上“语言”和“思维”有不同的遗传根源,并且各自独立发展。通过对黑猩猩的研究发现,虽然黑猩猩的智力发展程度较高,但是事实上黑猩猩的“智力”与其“语言”的发展没有联系。而语言对于思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语言就无法形成概念。对人而言正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思维才能从受制于物理环境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获得发展。
通过考察黑猩猩的“语言”发现尽管黑猩猩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可以相互理解对方的手势和通过手势来表达。但实际上黑猩猩的“语言”与其“智力”的发展没有任何联系,黑猩猩的“语言”不能表达客观事物,大猩猩甚至没有去表达客观事物的意识。思维与语言的联系非常重要,思维使语言具有了理性。黑猩猩的“语言”发展与“思维”的分离使其“语言”完全缺乏理性的成分,因而不能发展为类似人类的客观语言。
其次,维果茨基论证了,在幼儿身上存在前语言的思维时期和前思维的语言时期,只是到了一定时期,两者才汇合在一起,在相互作用下共同发展。
维果茨基通过大量试验证明在幼儿的成长期确实存在一个前语言思维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大约在幼儿10 到12个月时。在这个时期幼儿的思维和其语言发展没有联系,幼儿行为非常原始。研究者把对黑猩猩做过的实验作适当调整用来测试幼儿,试验显示幼儿和大猩猩的表现非常一致。因此幼儿的这一时期又称为“黑猩猩智力阶段”。同时,维果茨基援引大量试验证明在幼儿身上存在前思维的语言发展阶段。婴儿12个月大时,婴儿的咿呀之语、叫喊、甚至第一个词语都清楚地表明其语言的发展,但这些与思维发展没有联系。这些表达一般被认为是纯粹感情化的行为。当幼儿成长到两岁时,独立发展地思维和语言开始相互交叉并且汇合从而催生了新的行为模式:语言开始服务于思维;思维开始被语言所表达。在这个时期可以观察到两个非常清楚的客观现象:第一,孩子突然主动地对词语产生好奇,他总是以“这是什么”来询问新事物;第二,孩子的词汇量突然间大量增长。
在言语思维这一问题的研究中,与前人不同,维果茨基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从对立与统一、部分与整体、并行与交叉的辩证角度出发,探索了思维与语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观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被大家所认可。
五、结语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从古希腊时期就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语言等同于思维;一派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互独立的。洪堡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互影响的。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或影响人们的思维,主要是从语言与思维相互影响的关系出发,强调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而维果斯基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与思维的起源相互独立,只是在一定的时期语言与思维才相互结合,思维变成了语言的思维,语言开始为思维服务,但是还存在无思维的语言和无语言的思维。综上所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可以看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研究的层面是不断拓展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会得到更全面的探索。
[1]Саrrоll,J.(еd.).1956.Lаnguаgе, Thоught, аnd Rеаlitу: Sеlесtеd Writings оf Веnjаmin Lее Whоrf [С].Саmbridgе, МА: Thе МIT Рrеss.
[2]Sарir.Е.Thе Stаtus оf Linguistiсs аs а Sсiеnсе[А].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册)[С].北京: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3]Vуgоtskу,Lеv.Thоught аnd Lаnguаgе, Thе МIT Рrеss,1996(1986).
[4]高一虹.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 (03):182-189.
[5]洪堡特,1823/2001,论语言的民族特性[А]//载姚小平(编译),2001:63-78.
[6]林新华.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再认识[J].外语教学,1998,19(4):5-7.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 Thought from Humboldt, Sapir to Vygotsky
Wang Meng-juan, Li Bao-wei
(Tibe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anyang Shaanxi, 712082, China)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 thought has been remained a dispute in linguistic study. Humboldt, Sapir and Vygotsky all explor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This paper reviews three major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of log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an be explored more comprehensively.
language; thought; Humboldt; Sapir hypothesis; Vygotsky
H0-0
A
1000-9795(2014)03-0008-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15
王孟娟(1980-),女,河南新乡人,讲师,从事普通语言学方向的研究。
李葆卫(1973-),男,陕西岐山人,讲师,从事语用学、语篇分析方向的研究。
本文为笔者主持的2013年校内科研立项(13myZ08)“维果茨基的语言与思维观”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