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世天耶?人耶?
——析《荀子·天论》中的自然观

2014-04-17张晓晴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天道荀子自然界

张晓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00)

治世天耶?人耶?
——析《荀子·天论》中的自然观

张晓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00)

古希腊哲学家将自然作为独立探索和研究的对象,认为自然界是绚丽未知的,因此,对自然的探求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偏爱研究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有的倡导天命不可违,以此求得民众的顺从和臣服,有的则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强调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在“天命所归”和“人定胜天”两种观点上,先贤们的分歧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自然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今天的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应当善加借鉴和利用。

荀子;自然观;唯物主义;社会治理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5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晚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先秦继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荀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荀子虽为儒家代表,但其思想并不像孔孟的儒学一样纯粹,他的思想学说集先秦儒家之大成,却也批判的吸收了先秦百家的思想成果,所以,他的理论明显带有综合百家的倾向。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中说道,荀子更像是一位杂家,因为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一书,事实上是以荀子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的。这种杂家的面貌也正是秦以后的儒家的面貌。汉武帝以后学术思想统于一尊,儒家成为了百家的总汇,荀子可以说是开启先河。梁启超认为,真正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正是荀子的学说,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荀子的研究涉猎极广,著述极丰,因此,他的很多思想是自相矛盾的。最大的矛盾之处在于荀子的自然观和他的政治理论。他一方面认为在自然界中人可以和天地抗衡,甚至可以“制之”、“畜之”,但另一方面在经世治国时,“天”又变得神通广大,无法超越。因此,李德永认为荀子在自然观上是勇敢的,在政治观上是怯懦的。《荀子·天论》是荀子诸多流传后世的典籍中价值相对较高、思想颇为积极的一篇,集中阐述了荀子的自然观,对后世的社会治理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万物各得其和而生

既然是《天论》,那么,“何为天”?荀子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者,他所谓的天和神,无关宗教,无关艺术,也不是旧时代的人格神,而是“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天论》)。并且,他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可见荀子所谓的天和神是物质的,虽然“无形”或“不见”,但是,起码是可见其“功”、可知其“成”的。在这里,可以将荀子的“天道”理解成是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变化。“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天论》),也是要“形具”才能“神生”的。此外,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反对迷信。“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荀子认为,星辰陨落,树木鸣响,这都是自然的变换和阴阳的交替,平常不多见,觉得奇怪很正常,但是害怕它就不对了。他总结道: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天论》)。占卜祭祀等做法并不能得到所祈求的东西,而君子之所以倡导这些只是用它们来文饰政事罢了,而百姓却以为这就是有神明的象征。“君子”是荀子提倡的做人的境界,所以,荀子其实是赞同这种做法的,尽管占卜祭祀只是文饰的手段,但是仍然需要这种古老习俗的存在。这很符合儒家“祭如在”的传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神也”(荀子《礼论》)。这也是他统治思维明显的局限性。

二、天有其时,人有其治

人和天是怎样的关系呢?“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天论》),这就将天道和人道分开而谈。在荀子的思想中,人在自然界中是超凡而独立的,人虽然属于自然界,但是又与其他物种不同,可与天地并立而存,“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论》)。“天人之分”再次肯定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因为“天人之分”的前提就是天与人一样是物质的。此外,更说出了天有“天职”,人有“人治”。天职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天论》),人治则可以理解为人在其能力范围内对自身发展乃至自然界的统领和改变。这就肯定了人的能动性。荀子这种观点和理论在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是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的,它向人们传递了无限的正能量,在自然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能肯定人的能力和作用,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鼓励和慰藉。

虽然荀子对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但是,在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下,他的思想还是有一定局限的。他认为,虽然人可以和天地比肩,但是,天道至上,有些东西不是人可以窥视和了解的,所谓“学也者,固学止之也”(《解蔽》)。所以,他认为“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何为“知天”?“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天论》)。圣人已经是人中龙凤,但是,即使是他们也只需要“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天论》)。如是,他的行动就能处处有条理,他的保养就能处处恰当,他的生命就能不受伤害。原来荀子前面说的“人治”是有限度的,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的,“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对于自然界的万物不要总是问其所以然,只要学会利用它就可以了。总之,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有尽头的,不仅要会学习,还要懂得“止学”,“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荀子这个逻辑乍看上去有点“大隐隐于市”的豁达和不羁,但其实质是荀子受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所限,不敢也无力去思考天道的本质,只能逆来顺受,不去刨根问底。

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对天道如何运行也有独特的理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荀子认为,天道运行有其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开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消亡,人生的祸福吉凶都是取决于人自己如何把握。只要实施了客观上正确的方法和手段,那么结果就会是“吉”,即使是天道也无法改变。这是对于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道家和儒家的区别所在。老子讲求无为而治,他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的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荀子则赞同“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认为有勤奋耕作并且节约使用,注意营养并且经常运动,遵循规律并且不出差错,即使是上天也无法撼动分毫。荀子在这里肯定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也为后人提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荀子对于“治乱,天邪?”做了具体的阐述。用大禹和夏桀来作对比,可以说他们两人所处的时间和自然环境基本上是相同的,那么,最后的结果一个是开明盛世,一个是国破人亡,这就要从他们个人身上找原因了。荀子的这段阐述相当精彩,他不仅尊重客观规律,还充分说明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这恰与荀子的思想不谋而合。此外,荀子所表达的历史观也正对应着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命题。可以说,荀子的这一思想具有极大的前瞻性,跨越时光两千多年仍然熠熠生辉。然而荀子也不是神,他虽然承认社会是变化的,但是,他所谓的变化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变化,正如他所言“天地始者,今日是也”(《不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赋》)。在他看来,天道运行是一种轮回,完成后仍会回到原来的位置,可见,他只是承认“天行”是循环的,但他没有想过“天行”是发展的。这种认识和荀子当时所处的封建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夏朝开始到荀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王朝的名称虽然在换,可是实质未变,都是经过一个相对开明繁荣的时期再慢慢走向衰亡,然后出现另外一个王朝取而代之,周而复始。这种历史的重复上演并没有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和生产关系,所以,荀子认为历史只是循环重复的,并未前进。但这是片面的,荀子没有看到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且不说历经这些朝代后我国在自然科学上的发明和创造增多了,单说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崇尚的信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周朝提出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各家学说,这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里。

四、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最值得讨论的地方,应该在于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一句中。这是荀子整个思想的精华之一。这种“人本位”的思想一直是儒家的传统,孟子也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荀子只是更直接、更激进罢了。这句话在学界有两种翻译方法,导致对它的理解截然不同。有学者认为应该翻译成“说大自然伟大而思慕它,哪里及得上像圈养物畜一样来控制它?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及得上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天道有其自然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而这里却把天比作“物畜”,还意欲将其改变为人所用,这是明显违反自然的客观规律的,也不再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范畴。这种过分夸大“人”的力量的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可以操控一切,改变一切。所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荀子在这里所阐述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过分夸张的,也是不可取的。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这段话主要是荀子用来反对庄子将人生的诸多责任推诿给沉默无语的自然界,主张完全顺从自然而放弃人的努力的消极无为态度。《庄子·大宗师》中说:“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比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黔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雎转徙之涂乎?”庄子似乎刻意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来说明“仁”“义”都是人类发明出来损害人类自身的东西。然而“仁”“义”正是儒家所崇尚的道德品质,所以,庄子把人类所遭受的灾祸都归结于道德修养,他认为这些都是无用的。庄子提出问题,人如何在乱世中立足?如果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就应该在乱世中挺身而出,扭转乾坤,但是,这样对个人来说就很有可能遇到灾祸,为什么不归隐深林,独善其身呢?荀子就是针对庄子的这个问题而阐述了“制天命”的思想。灾祸不是天道产生的,而是人类自己造成的,正因为这样,人应该积极的从自身找原因,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并借助自然的力量而改变现有的逆境。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正确的。他们都肯定了荀子这种敢于与自然作斗争的积极态度,同时也都承认自然的客观规律与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统一的,人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异想天开,但是,同时人也应该正确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是有力量改变自然的。但是,这两种说法只是对荀子赞同“人定胜天”的程度存在分歧,到底荀子是无限膨胀,认为人要比天更强大,盲目自信,还是将人的这种能力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荀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从荀子《天论》篇中还是可以推测一二的。荀子提倡“天人之分”,认为“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在这段话中,他很明确的指出了何为“天职”,不用行动就能成功,不需谋求就能获得,这就是自然界的职能,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接着,荀子又说人即使认识再深刻,也不必给自然界施加自己的思虑,即使本领再大,也不必给自然界施加自己的才能,即使洞察再精微,也不必给自然界加上自己的考察,这就是不与自然界争权力。天地人应各司其职,如果人放弃能参同自然、利用自然的特性,而向往自然界的职能,就是一种糊涂的认识了。荀子的观点其实是很清晰的,他认为,天和人是有不同的分工的,天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而人也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即使有很强的能力,也不能将其施加给自然,这就是“不与天争职” 。荀子的这种观点正是对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的限制。他没有掉入唯心主义的深渊中,尽管荀子承认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积极的作用,但他仍然很清醒,很理性的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既没有妄自菲薄鼓吹自然的力量,也没有好高骛远自恃人类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荀子还是拿捏得当的。

五、治世当顺天应人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人类还没有创造出较为先进的工业,改造自然,对抗自然的能力还是很差的。加上,当时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先驱极力宣扬“天命论”,认为天是有意识的,是人类的主宰,强调“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在这种种的因素影响之下,荀子仍然勇敢而大胆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已经是中国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了。这种思想被南宋的刘过总结为“人定兮胜天”(《龙川集·襄阳歌》),对后世炎黄子孙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秦以降,有无数杰出人物抱着这种信念坚忍不拔、百折不回,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甚至连很多阐发这种精神的文学作品也因此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变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比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这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我们,我们的民族在危急存亡之秋才能重新站起,因为中国人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只要坚持就可以扭转乾坤。在现代,我们将这种精神用到经济建设上来,一步步地改造自然,从五十年代的向沙漠进军,到2006年青藏铁路的全面开通,我们的确完成了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福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凭着这种精神,创造出了新的人间奇迹,短短的三十年,使得百年积弱积贫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壮举,我们对于自然越来越不尊重,越来越不在意。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到现在全国范围内严重的环境污染,小到马路上随地吐痰或乱扔垃圾,这种过分自大,不懂得敬畏的心态已经给我们自身带来了很多的伤害。沙尘暴、空气污染、水污染、各种病毒已成为家常便饭,这都是自然对于我们过分行为的反击。不过,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此之时,重温荀子的自然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人类对自身的行止当会有深刻的反思,对社会的治理理念和方法将会有积极的借鉴。《大学》有云:“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现在即是当“止”之时。

[1]胡玉衡,李育安.荀况思想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

[2]于峻嵘.学不可以已:《荀子重添注》.科学出版社,2010.

[3]天津《荀子选注》三结合注释组.荀子选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

[4]惠吉兴.《荀子》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孙伟.重塑儒家之道——荀子思想再考察.人民出版社,2010.

[6]熊良智,庄剑.荀子与现代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7]郭沫若.荀子的批判.华夏出版社,2009.

[8]牟宗三.荀学大略.华夏出版社,2009.

[9]李德永.荀子的思想.华夏出版社,2009

[10]刘元彦.《荀子·天论》篇试析.华夏出版社,2009.

Rule the day? People? -- On nature view of the "Xunzi·Tianlun"

Zhang Xiao-qing
(China Society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00, China)

The philosopher of ancient Greece natural objects as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ink that the world is beautiful unknown,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nature is that they have been pursuing the goal. And China ancient philosophers prefer studying nature and human relations. Some advocate destiny cannot be violated, in order to obtain public obedience and submission, while others emphasize "destiny and the use of the system", emphasize the positive role of human. In the "two views under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man can conquer nature",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differences have different values and views of nature. The Confucian school representative, Xunzi has a unique opinion, his thoughts and ideas have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on the role of social governance today, should be put to good use and use.

Xunzi; view of nature; materialism; social governance

B01

A

1000-9795(2014)03-0001-03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19

张晓晴(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天道荀子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例说“自然界的水”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和谐
天道体系 专业成就卓越
权健天道体系战略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