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14-04-17郑勇军
郑勇军
面对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的现状,以及提升其就业能力的要求,目前各高校都在实施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活动。实践表明,教改不仅涉及文本材料环境适应性改造,还需要从师资素养上进行提升。梳理现阶段的有关教改成果发现,大都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精品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撰,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结构等。从成果中固然能够感知高校教改的丰硕成果,但这种基于静态视角的成果展现无法证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笔者认为,应在动态视角下解读教改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能力”范畴涵盖十分广泛,但从高校教育的职能范围来看,能力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三大板块。有同行提出需要使大学生具备零适应期的岗位能力,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一、对大学生能力的内涵解析
1.专业知识方面。目前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采取的是宽口径的美国模式,能激发学生在某一课程领域的兴趣而自觉拓展,有助于针对未来的岗位需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就理论层面专业知识来说,应使学生获得本专业领域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使各课程知识之间形成融合。可见,高校教改仍遵循宽口径的专业知识结构,只是在课程安排和课程文本资料的处理上需要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从诸多大学生毕业后又重新学习操作技能的事实来看,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十分重要。
2.专业素养方面。以“专业素养”替代“业务能力”在于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能力的培训实则已经超越了高校教育的范畴。关于专业素养,大学生牢固的专业知识支撑起他们的专业素养,即为业务自学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专业素养最为重要的是根据岗位需要进行自学的意识和能力。现状表明,许多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却往往忽略了自身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3.职业素养方面。职业素养可以理解为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等方面。笔者曾经面向企业进行过电话访问,其中一题为:你们最看重大学生的什么。问题的设计较为宽泛,有助于企业方自由发挥。结果,企业普遍看重大学生的上述精神,或者说是职业素养。反观当前的教改活动,因为忽视了对传统公共课的教改需要,使得教学仍停留在固有模式中,未能发挥培养学生上述精神的功能。
二、解析基础上的教改方向定位
1.优化教学体系方面的定位。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教材体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系统性优化等。在定位方面主要考察第二类,即教材体例应提出专业岗位实际需求;教学模式应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增加情景教学元素;教学资源应在配合教改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应用。目前,各高校都十分强调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突出实训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但在涉及教师主观层面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应用上还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定位给予纠正。
2.强化学生自学方面的定位。业务素养是提升大学生未来就业竞争的重要支撑点,也是顺应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手段。从自学的一般解释来看,高校中的大学生群体不乏有习惯自学的个体。他们的这种自学存在兴趣使然,并具有随意性和发散性。随意性体现在自学行为上,发散性则针对所自学的内容。教改的重要工作在于使学生能清晰感知本专业知识结构的轮廓,并在未来的岗位兴趣引导下相对系统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3.融合公共学科方面的定位。融合公共学科的教学功能来支撑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这也是专业课程无法替代的。结合前面的观点,应强调高校体育教学在支撑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并在当前教改的大背景下切实落实体育课程的教改活动。目前,许多高校将社会体育项目引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种拓展运动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定位驱动下的教改路径构建
1.教改前的现状分析。高校教改需要从上到下各个职能部门的参与,使大家对学生能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且符合校本原则的应成为教改前的任务。为此,进行有关学生能力的现状分析十分必要。分析可以从两大方面进行:针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元素进行分析;结合未来的岗位需要,针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元素进行分析。对于第二个方面,因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不同,从而在职业能力元素分析上不能一味通过校际交流来获得。
2.优化教学体系方面的路径构建。教学体例方面,可以向高职院校学习,通过围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来进行校本教材体例的优化,若不具备这一条件可以在内部辅导材料的编写上遵循这一逻辑。教学模式方面,教师需要认真贯彻教改精神和目标,在教学模式上广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精讲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学资源方面,应努力拓展校外教学资源,特别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下功夫,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3.强化学生自学方面的路径构建。上文已经指出,强化学生的自学应督促他们系统完成自学任务,这就需要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来实现。除了教学部门需要在教学环节中传递这种信息外,招生就业部门还应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岗位需求信息讲解上,为学生建构起自学内容的路径指向。
4.融合公共学科方面的路径构建。包括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在内的公共学科,都在各自的教学领域内发挥着专业课程无法替代的功能。以大学英语教改为例。大学英语在教改中应主动与专业教学需要相契合,通过挖掘专业学生未来可能的涉外工作内容,建立相应的听说读写教学与辅导,从而增强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参与度。
四、问题的拓展
1.高校管理层方面。高校就业引导与学科教育间的契合,本身属于机制创新。在高校传统体制下设置这一机制,需要高校管理层在舆论和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高校管理层应结合本校实际,在各学科教育与就业引导的关系上进行充分调研,从而形成审批各院系提交专业教学计划的参考。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高校的本职工作在于教书育人,而就业作为当前考核高校办学的硬性指标,并不能成为弱化育人水平的理由。因此,针对各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抓住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鼓励有所创新。
2.高校中层方面。大学生进入职场从事基层工作,包括管理和应用技术。不论怎样都需要突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此,在教学管理层面需要在教学计划上增强实训课时,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加大校外实训的力度,从而在参观、顶岗实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教务处主要起到外协和内控的职能,特别在内控中不仅以监管者的身份出现,也应以收集各院系信息并汇总传递给管理层的身份出现。
3.高校基层方面。一线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应贯穿职业思想。在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并结合教师自身经验突出知识结构的重点和难点,尽量以现实岗位需求作为案例引导大学生自觉思考专业能力问题。在实训环节,可以把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模式引入其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认知水平,前置性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以上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以笔者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认为,梳理现阶段的有关教改成果发现,大都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基于静态视角的成果展现无法证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从高校教育的职能范围来看,能力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三大板块。为此,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改路径可围绕着教改前的现状分析、优化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自学和融合公共学科四个方面展开。具体而言,使大家对学生能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且符合校本原则的应成为教改前的任务;应在教学体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强化学生的自学应在于督促他们系统的完成自学任务;公共课程教在教改中应主动与专业教学需要相契合。最后需要指出,公共学科在各自的教学领域内发挥着专业课程无法替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