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2014-04-17王海
王海
高校的艺术类课程发展,必须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和平台。课程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基本元素,一切艺术教育必须充分落实到课程上才具有价值和意义,离开了课程,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载体,高校的艺术教育改革其本质上是围绕着课程来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艺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是依据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艺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并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并通过艺术课程来实现和完成。
一、强化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通识教育课程泛指一切以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课程。“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课程三大部分,由于各个高校的主导思想、办学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上和课程设计上也存在着众多的不同。目前,国内各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多为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名称也不统一。必修课程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课程,这类课程有一定的学分和学时要求。选修课程是素质拓展课程,在学分和学时上的灵活性较大。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和艺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必须顺应未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1.重塑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由于功利化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很多高校受制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在艺术专业通识课程上的认识存在众多的误区,仍然是从艺术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问题。有些人认为通识教育不重要,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职业教育更重要;有些人认为,通识教育是学生自身的问题,高校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艺术职业教育,高校是培养面向市场和社会的艺术人才,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些高校认为,通识教育很重要,但是一旦落实到实践就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分配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经费难以到位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大学普遍没有立足于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而专门设计公共必修课,也没有把公共必修课看作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而是把通识教育的重任交给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因此,要推动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在理念和目标上重新认识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理念主要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艺术专业人才。“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褊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在培养目标上,应破除那种认为通识教育是为艺术专业教育服务的思想和认识,不可否认的是通识教育的确有服务艺术专业教育的一面,但并不是通识教育发展的全部目的,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结合起来,用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统领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人。“大学教育必须出于知识教育之外,入于知识教育之中,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
2.科学设置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模式主要是指高校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安排和组织形式,通俗地讲,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和艺术专业教育的关系,开设的课程,必修和选修,学分多少等所组成的一个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系统。当前,国内外的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模式主要有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名著课程型、自由选修型四个等类型。无论是哪一种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中既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应有学习某些课程的重要义务和责任,尤其在我国,政治思想课程的学习就是学生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方面学生必须接受。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模式主要是分布必修型。在这种课程模式中,“明确规定必修领域和课程门类或最低学分,课程多为各单位开设的入门课程,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该模式易于管理,对学校的实施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是美国和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在我国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往往是从艺术专业通识教育本身来思考问题,并没有把通识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思考问题,通识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的内容相分离,不利于学生更好地从艺术专业的背景下来思考通识教育的问题。例如,在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中,所开设的课程往往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内,有人文社科背景的艺术专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那些没有人文社科背景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的学习效果。这除了艺术专业课程本身、师资队伍等条件的限制,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任课老师往往没有把通识教育和艺术专业相结合。例如,教自然和工学的教师,往往是从自然和工学学科本身出发来讲授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如果教师能够把自然和工学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把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土木工程设计等与艺术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教哲学的教师如果能够从艺术专业发展史的角度来揭示自然界中存在的哲学问题,相信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推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除了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分学时等方面努力外,最主要的就是要把通识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推动艺术专业教育的学习。
二、改革艺术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艺术专业教育是与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艺术专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艺术学科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使人成为艺术学科的专家,进而能够有效地解决该艺术学科领域的相关问题,它的核心在于培养专门艺术专业人才。艺术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在艺术学科和艺术专业方面的高深性,不像艺术专业通识教育那样具有广博性。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于工业革命发展对大学的影响。大学的艺术专业教育往往是由艺术专业基础课、艺术专业方向课所组成,“科学技术科目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使得注重理智发展和个人完善与修养的自由教育传统面临来自专业教育的严峻挑战。专业教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主流”。大学的艺术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艺术专业基础课程和艺术专业方向课程以及为艺术专业课程所服务的实践和实验课程。推动艺术专业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要面对现代艺术学科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艺术专业课程内容,重在强化艺术课程基础知识学习和艺术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1.推动艺术专业课程的不断整合。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使艺术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学科的综合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分化得更为精细,另一方面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了高度的综合,形成了当代自然科学整体化的重要特色。”顺应这种学科综合化和整体化、高度分化的发展趋势,大部分高校都把提升艺术学科的综合化水平作为艺术学科和艺术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的艺术学科和艺术专业综合化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但由于受到传统艺术理念和艺术专业化教学的影响,这种艺术专业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一是综合化将会打破传统的以艺术学科和艺术专业为界限的机构设置,给现存的艺术院系管理和教研室工作带来了不便。二是由于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政府的科研工作体制都是以学科和专业为主来进行的,还没有从管理体制上给艺术学科综合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尤其是高校的艺术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还是以教师个人为主体的模式,还没有形成跨艺术学科的、综合化的艺术学科团队,这就在利益分配、权责关系、行政隶属等方面存在种种矛盾。从而影响了艺术学科综合化的发展,也影响了艺术专业发展的综合化。因此,要推动艺术学科专业的综合化水平,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打破艺术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改革艺术学科和艺术专业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艺术学科专业的综合化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和条件,才能推动艺术专业课程的不断整合,提升艺术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水平。
2.强化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在推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振兴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和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艺术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素质缺乏,实践能力短板等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原有的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是在校期间要接受艺术专业实践和艺术专业实验课程的锻炼,这是提升艺术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重要基础。社会的进步要求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重视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实施的卓越人才计划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重要要求,这就反映出,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想提升艺术创新素质和能力,就必须充分重视艺术实践和艺术实验的教学环节。学生要在四年的学习中至少有一年时间是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并要求高校和实践基地联合建立实践培养基地,制订校内外实践学习的课程计划并付诸实施。这种举措在我国过去的高校学习中是不多见的,这也表明,国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和要求。推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把实践课程单独独立,成为与理论课程同样重要的课程体系,单独编排、单独实施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从体制上彻底解决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弊端,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和倾向。此外,要对实践环节和课程体系提出学分和学时的要求,改革实践环节的考试方式,实践环节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实验能力,这也是培养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