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构建
2014-04-17赵建春
赵建春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理论与实践的失衡。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建构没有完全依据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完善,影响了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度,导致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下降。
2.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偏差。高职酒店管理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主要集中于课程体系不合理、理论课时安排过多,体现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显示:学生需要学习公共必修课14门,专业基础课12门,专业必修课14门,专业选修课8门;采用2+1的培养模式,在校4个学期,平均每学期学习10门课程。
3.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差距。目前高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比较注重知识纵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未能充分体现职业岗位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层次需求,与酒店现实发展需求的差距太大。
4.课程内部缺少协调综合。各门课程从各自的学术逻辑出发,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缺少满足某个专业岗位需要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内容重叠,教师缺少酒店实践经验及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在教学上很难适应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趋向。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构
1.课程内容建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指向学生的发展,应涵盖知识和技能,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过程和方法中蕴含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指向学生的发展,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整体提升。课程内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能提高智能素质、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学生潜力的培养,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一是除了酒店专业课程,要抓好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管理学等课程的设置。二是为了加强学生潜能的开发,安排旅游心理学、服务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打好服务客人的根基;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心理训练和理念灌输,不断提高认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认知他人和人际协调的能力、忍耐力及自我安慰的能力、自我激励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服务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有积极解决问题的信心。三是要积极推进和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建立以学生专业技能为框架的课程模式,进行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的改革。
课程改革要与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相结合,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与考试改革相结合,重在突出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技能实训在整个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2.课程框架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三个大模块,即普通文化课(人文素质)模块(包括入学教育、英语口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着眼于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基础课模块(包括礼仪与公关、英语口语、形象设计等),着眼于酒店行业乃至服务类行业岗位群的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课模块(包括鸡尾酒调制、茶艺花艺、专业实习、餐饮客房、人力资源、财务、市场、英语口语、毕业设计等),着眼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这三个大模块又分别有自身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实行“串行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整个酒店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四个串行,具体分为“观摩实践”“同步单元模拟实践”“综合模拟实践”和“社会顶岗实践”。“观摩实践”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带领学生到校内模拟实训室及校外高星级酒店等实训基地进行实地观摩,使学生初步了解其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及其主要内容,初步熟悉酒店工作的基本职责。“同步单元模拟实践”是在各个学期针对每个知识点开展单元模拟实践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通。“综合模拟实践”是一项综合性实训教学,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连贯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今后进行具体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社会顶岗实践”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学生到酒店中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酒店具体岗位的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模块实施中,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课程性质的安排及顺序要合理。针对高职教育“2+1”的特点,在学生大一及大二的上学期,主要安排普通文化课和职业基础课、必修课模块;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技术课、选修课模块。这样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酒店行业有了全面的认识,第四学期选修课的选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避免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尴尬的情景。
第二,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效结合。实践课要紧随理论课之后,一来可以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二来可以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三来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记忆所学知识。实践课模拟要真实,技能讲解、服务标准、设施设备都要与行业接轨。
第三,讲解内容的内部整合。教师授课时不能以某门课程的系统性为目标,要以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为目标;在进行内容讲述时不能只为了讲解知识点而讲解,除了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外,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树立一个全局的观念。
第四,拓宽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高职课程改革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围绕拓宽学生基础、扩大就业范围而开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以机械技能为主的劳动形式被淘汰,逐步由心智技能为主的劳动所取代,职业工种由单一化向复合化方向发展。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综合素养的提高、就业理念的提升、从业心态的调整。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保障
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些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没能体现酒店市场当前和发展的需求。一部分课程设置太过宽泛,针对性不强,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实践环节,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眼高手低;另一部分课程设置偏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导致培养的人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偏离行业要求的现状。
从整个酒店人才市场上看,不仅在人才质量方面存在结构性的矛盾,而且存在数量供求方面的矛盾。酒店行业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素质上都迫切需要提高,将来酒店人才市场的竞争也将最终成为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作为高职教育的教育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上应该具有前瞻性,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更新相应的培养模式。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指标就是就业率,其他评价指标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指标,从不同的侧面、角度进一步辅助说明就业的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有3个指标:一是学生的就业率。这是衡量一所学校特别是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只有毕业生的出路畅通,学校才能有较高的美誉度,吸引更好更多的生源,走上良性循环。二是就业收入。指本学校与同类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相比工资收入所存在的状况,以及自己现在的工资与过去相比的增长情况。就业收入指标可分解为初始工资、工资率以及工资增长率。三是学生教育投资效益。这个指标主要是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说明学生教育总投资的效益情况。通过比较不同学校的投资收益率,能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
3.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材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2000年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定位之后,各出版社纷纷以高职的名义出版了一系列教材,普遍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原因在于:一是编者、出版社为追求利润,控制出版时间,教材质量不能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吻合,适用性差;二是许多编者并非有教学经验的高职任课教师,而是从事本科、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工作,缺乏对高职基本情况的了解,教材理论厚重高深,高职学生不适应;三是有些编者对高职教育认识片面,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本科教育,教材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即可,最终编写成了本科教材压缩版。高职教育要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首要问题就是要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体系。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内部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二是外部引进行业内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生产或科研一线工作经验;三是把握大环境,制定政策和措施为“双师型”转变创造有利条件。工作重点要放在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上,并出台配套政策和相应措施:首先,建立实训室。可以根据主要课程设置实训室,也可以鼓励教师在校内建立个人实训室,让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得到提高。其次,制定激励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不断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及条件。最后,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教,一方面可以给学校带来新工艺、新技术,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与现任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促进学校教师的“双师型”转化。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应根据自己的层次定位和专业特征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框架,并从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教育教材、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保障配合。文章在对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应用进行了尝试性开发研究的基础上,由点到面,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界课程的改革产生了三点想法和建议:第一,高职教育应该强调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应用性及适应性。第二,高职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心理素质由“被动服从型”向“敢于创新型”转变、学生技能上由“单一适应型”向“综合技能型”转变、学生的职业能力上由“规范标准型”向“个性特色型”转变,这个三个转变需要用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来实现。第三,能够面向未来并体现发展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