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大学前段不分系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发

2014-04-17田秀菊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4期
关键词:科系主修前段

田秀菊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招生就业规模逐年增加,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时期。为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各界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讨论此起彼伏,高等教育的定位成为焦点之一。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其大学教育已基本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移,与此相适应,实施前段不分系制度成为普遍选择。

一、国外大学前段不分系制度的发展与优势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中产阶级的崛起,教育开始普及化,接受高等教育不再只是精英阶层的专利,开始进入大众期、甚至是普及阶段。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实现平等,提供大众化的教育。同时,受全球化思潮的影响,经济体系、政治、文化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保护、经贸合作等新兴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再加上知识经济时代,具备跨领域知识整合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倍增,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的知识生产必须跨越各种机构与组织进行生产,新的知识不再局限于在某个学科领域内进行传承与发展,而是在现实问题解决的脉络中被创造,因此许多新知识的产生、新领域的出现,往往是超越单一学科的多学科知识创新,高等教育跨科际的学习经验与呼声越来越高。

研究显示,当个人倾向内在动机从事某种活动时,在该项活动上会有较好的成就,也就是说,学生若能依照个人自我兴趣选择主修科系,则有更好的学习表现。根据美国学者Trow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当同年龄段的升学率超过50%时,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则转变为“培育能适应产业社会的全体国民”。而趋势学家Daniel Pink在《未来在等待人才》一书中主张,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发掘自我,有高度感觉力和同理心,能赋予事物意义,且擅长团队合作的人。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后,社会需要的人才更强调对自我的了解与意义的赋予。对个人而言,在求学阶段必须进行自我探索,找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即所谓的“适应性选择”。

为回应整体知识结构的改变,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做出了相应的变革。美国全面实施大学前段不分系制度,学生入学必须先修普通课程,普通课程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艺术与文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化探讨四大领域,然后再根据个人兴趣选定主修专业。根据一项针对美国指标性大学所做的调查发现,这些大学均实施前段不分系制度。有些学校学生在大一结束时选定主修(如哈佛大学),有些则在大二结束时做选择(如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也有大学(如伊利诺大学)提供两种轨道,对于清楚自身目标的学生可在大一就选定科系,对暂时不清楚自身兴趣或志向者则先进入文理学院,在各基础领域与通识课程中做探索。各校在大学前段均有辅导学生选择主修的机制,提供充分的课程信息及选课指导。许多科系也会列出先修课程,供有意选择该科系主修的学生能够在大一、大二预先修读,以便以后直接攻读专业科目。学生也可以选择双主修、多个主修,亦可选择一个主修与辅修。学生在选定主修后,也可转换或放弃某一个主修,只要在毕业时修完至少一个主修的必修课程即可毕业。

亚洲国家面临全球化的冲击也纷纷着手改革高等教育,部分大学开始尝试实施大学前段不分系制度。有别于美国,亚洲国家实行前段不分系多属于在学院内实施不分系制度,或是另外设立小规模实验性质的学位课程。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例,修课制度类似美国前段不分系,然而仍将学生分为六个学部,分别为文科一、二、三类、理科一、二、三类,从入学考试、教养学部课程、大学教学与研究、求职等,皆以学部为中心概念,学生前二年学习教养学部课程,教养学部课程依学生所属学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修读规定,学生至大三、大四开始学习专业主修。

以美国为主的大学前段不分系制度,学生无需一入学即选定科系,而是到了大二或大三再做选择,在大一、大二提供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科系的机会,以增加其科系选择的适配度,同时能接触较广博的知识领域,有助知识整合、融会贯通。这一制度既能明确高等教育定位,又可有效改善进校即分系制度造成的学生不能“跨领域学习”、难以“适应性选择”的弊端。

二、我国传统进校分系教育的现状与弊端

我国早年高等教育定位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学生一入大学就已经选定了专业、科系。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1999年开始,在公办学校扩招、鼓励民办高等院校进入等机制刺激下,大学录取率从30%左右提高到约70%,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时期。然而,由于我国在高中阶段即实行分科教学,导致学生提前偏食、博雅通识基础不足,因而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开始将通识教育纳为核心课程的一部分。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在录取时按照学生填报志愿将学生划入相应科系,接受专业训练,但同时提供一定比重的通识教育课程(选修公选课方式进行),但这样的做法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在专才或通才教育间摇摆不定,定位混淆不明。

在我国目前的大学体制下,科系之间壁垒分明,体制过于僵化而缺乏弹性。当知识领域被各科系之间的疆界所框架,知识内容固有其精深,却失之广博。学生入学即进入各专业科系就读,尽管有意愿转换到不同领域或是跨领域修读,却常受限于名额规定或成绩要求而不能如愿。此外,这种学术知识架构面临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潮流趋势时,因分流过早、体制过于僵化而缺少弹性,不利于未来跨领域知识整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等,也招致越来越多批评。面对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提升学生在跨领域知识学习潮流中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适应性选择不足”的问题。首先,传统文化中强烈升学主义的影响以及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单一选拔制度,使得高中时期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准备升学考试的学科内容上,缺乏探索自我兴趣与志向的机会;在入学考试结束后,又缺乏相应的辅导与衔接机制,学生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填报志愿。表面上看似体现自由意志的选填志愿过程,却由于学生严重缺乏大学各科系的相关信息(包括这些科系的实际情形以及对个人未来的工作与生涯有何关联等),自我理性选择能力的不足(包括尚未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尚未对自己未来有清楚的规划等),使得大部分学生往往随波逐流,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依父母之命或传统成就的观念,追求金字塔形的纵向目标,一窝蜂挤热门科系,难以依据个人兴趣志向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相关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大一学生认为,现在所读的科系不太符合或非常不符合自己原来的想象,想转系的学生人数在15%~30%之间,这是大学生“适应性选择不足”的体现。无论是时代的教育风潮与社会的人才要求,还是现实中的教育问题与现象,皆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中“适应性选择不足”的症结及改进的必要。

三、国外大学前段不分系制度的经验借鉴

从国内情况来看,虽然教育界已有“大学前段不分系”的初步倡议,但深入探讨的研究仍然不多,且真正或实验性实施的高等院校也只有极少数。2001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启动“元培计划”,其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与国外优秀大学的前段不分系做法类似,即按文理两大类招生,学生入学不分专业,将本科教育定位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行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导师全程指导制、3~5年的弹性学制和原则上自由选择专业制。此后,复旦大学于2005年成立的复旦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思路也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类似。但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由于资源投入、路径依赖等原因,目前仍然以观望为主。面对大学教育对“适应性选择”与“跨领域学习”的迫切需求,大学前段不分系制度应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充分借鉴国外大学成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对高校实行大学前段不分系制度提出框架性建议:

1.明确实施目的,建立必要的分流机制与辅导措施。首先,各校在建构前段不分系的课程架构前应首先明确实行此制度的意义与目的:是要为学生提供适应性选择、跨领域学习、统筹发展,还是要追求精英培育?从国外经验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应作为大学课程的核心来整体设计,最大限度排除各专业学科的领域制约,以保证学生具有基础的训练能力与宏观多元的视野。如果未能针对实施目的进行深入思考,以致定位不明,课程规划、实施措施恐怕将沦为杂烩式的大拼盘,既无法显现学校前段不分系的特色、满足学生真正需求,也将造成师生对课程期许与实践的混淆与茫然。其次,前段不分系虽然为学生提供了高度自由的弹性选课空间,但后段仍不排除学生一窝蜂选择热门科系情况的出现,因此,学校要建立必要的分流机制与辅导措施。从国外情况来看,各校分流情况不尽相同,既有大一结束就分流,也有大二结束后分流,既有后段选择系所的完全自由,也有选择学院内科系或修习院内主修的相对自由,国内高校可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现有资源情况等因素,实行差别化、有特色的分流机制。在辅导措施方面,国外高校的通行做法是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由来自全校文、理各院系的资深教授组成,导师指导主要目的是进行素质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认知度,拓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思路,较早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志向;指导的主要形式是指导选课、导师讲座、导师答疑和进入专业后对专业的学习指导等。

2.考量学科专业领域差异,做到统筹兼顾,分类规划。首先,科系之间的隔阂不仅在知识领域上壁垒分明,更在于系所与系所、学院与学院之间资源分配与竞争。执行前段不分系除了要在知识领域上整合外,更需在人事、行政、资源分配上进行整合,因此,学校行政层面在出台政策前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深入探讨,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考虑和应对预案,做到统筹兼顾。其次,由于各学科领域性质不同,各学院学生在跨领域学习的范围与不分系的具体形式上会有不同的需求,在实施不分系制度时应考量特定学院的知识基础、发展特色与学生需求,以个案与差别化的方式针对该学院系所做全面性的设计,确保不分系制度获得最佳效果。

3.循序渐进,总结经验,逐步扩大实施规模。目前国内各大学实施的不分系制度尚属实验性质,多以某一学院、专业辅修或学位课程等方式进行,少有全面改革的做法。由于实施规模过小、资源稀少,不分系制度的实施成效常受规划限制。建议各高校可尝试在充分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不分系的实施规模,投注更多资源与力量,以体现不分系制度的特色与成效。

猜你喜欢

科系主修前段
比赛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课程中的应用——以四川工商学院体育学院主修课为例
Explaining the Benefits and Harms Online Communication Brings to Young People from a Durkheimian Perspective
“主修+自选”选项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考志愿填报: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抉择
学生选择文理科的标准
学生选择文理科的标准
肺上叶前段占位性病变性质判定相关因素分析
运动训练专业竞技体育策划主修课程创新案例分析
请你发明
自由(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