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元基点
2014-04-17杨艳巢传宣
杨艳 巢传宣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大好机遇,但与此同时,社会思想也日趋复杂,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袭以及我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面临着严峻考验。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缺少共同关注点,难以进行有效沟通,甚至是互不理解,导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疏离感,思想政治教育能量和魅力的“应然”态势无法成为“实然”现状。这让我们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该从何处着手?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元基点在哪里?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关注人的生命,教育者要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思考寻求与大学生对话的契机。
一、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元基点的理性诉求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人必须在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道德、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从而由自然生命体转变为社会生命体。而精神方面的发展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才能实现,而教育无疑是实现“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遗憾的是,教育为什么发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较长时期以来,我们把社会的需要作为教育发生的原点,关注的是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而这种工具性教育观的必然归宿是,个人湮灭于社会,生命则成为工具。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人”,不是基于生命自由充满个性的人,而是工具性教育的“必需品”和“衍生物”。此时,教育遵循的法则不是“生命的诗意存在”,而是政治化的要求和市场化的“产销对路”;受教育不是为了享受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而是为了考试、分数、大学、工作。④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不懂生活,获得了成功却感受不到幸福,成为“单向度的人”⑤。毫无疑问,这恰恰偏离了教育的本真。
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使我们长期缺乏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而生命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深刻思索,他们不知道生命对自身、家人、朋友和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2001年的卢刚事件让国际震惊。卢刚,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公费赴美,28岁获得爱荷华大学博士学位。用功利化的教育模式评价他,不可谓不优秀。但正是这位成绩优异的博士生开枪射杀了三位教授、一位副校长和一名中国留学生后,自己也饮弹自尽。还有一位贫寒农家子弟,以优秀成绩考上省重点高中,高中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获得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高考以高分考入某重点大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人却是用残忍手段杀害四位同学的马加爵。而2013年4月发生的复旦投毒案和随后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同室操戈”血案又一次让我们震惊。高校学生发生冲突后往往用武力和暴力解决问题,反映出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也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
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因此,教育内在的就是生命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遵循教育的总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阶级统治、维护社会秩序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为完善人的精神境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便失去了存在根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较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甚至逆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感召力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现代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学界进行了诸多探索,其中不乏理论上的真知灼见和实践上具有操作意义的策略。正如泰戈尔所言:“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现代困境,只有回归生命,让教育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让大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元基点的现实呼唤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在象牙塔中也已早早感受到社会的各种压力。在压力甚至挫折面前,一些学生容易迷茫、焦虑、抑郁,进而萌生逃避的念头。2011年3月,某大学一个女生在宿舍上吊自杀。遗书中说,因其明年要上大四,面临考研问题,感觉压力太大。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一份“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自杀率是自杀人群中最高的一部分。这不禁让我们感慨和深思,对生命的尊重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广义的生命教育来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繁荣的同时,也让一些大学生在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浑浑噩噩,逃课的学生比比皆是,上课的学生中,睡觉、聊天、玩手机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学生成天待在宿舍上网、玩游戏、看电影,嘴里却叫着“无聊”“没劲”“不如死了算了”,可是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无聊”“没意思”的生活,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而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意义,让大学生认识到人不能像动物一样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一个人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忙忙碌碌,但只要他活着、有理性,就要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美好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以生命教育为元基点,尊重人的生命,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启迪大学生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元基点的逻辑显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生命观
“人的生命包含三个层面,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它产生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除了拥有自然生命外,还拥有精神生命。人要超越现实的‘是’,追求理想的‘不是’。人就是一个这样的永不满足者,直到生命停止的最后一刻,他才会停止对这种超越的追求。”⑦人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也就是人对精神生命的体验和认识。社会生命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内在生命,通过社会需要体现在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人的生命离不开社会,人的生命是一个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人不仅对自己有责任,对他人、对社会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只有从生命的三个层面才能完整地把握生命的真谛,才能科学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改变大学生对生命的自然的、片面的认识,让大学生明白人不同于动物,“生存不是苟活”,使大学生能超越自然生命,重视精神生命,发展社会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不知死,何谈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生命意识的培育时,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周恩来同志认为,人不仅要“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⑧真正的生命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中“诗意地栖居”“诗性地成长”。人作为生命存在的高级形式,问题不在于如何使自己不死亡,而在于如何使死亡具有永恒不朽的意义,使之成为一种“感人的永别”。比如,备受大学生关注的李开复博士身患癌症事件,就是一个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李开复作为许多大学生朋友的偶像,他创立的“创新工厂”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实现着自己的梦想。面对癌症,李开复博士在他的微博中说:“我一直相信,每个人在病痛面前的姿态和选择决定了其未来精神世界的质量。病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会选择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起伏。”偶像的正能量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境界
张世英先生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⑨人生之初,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生存于“欲求境界”。当个体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对认知客体规律和秩序的要求,则进入较高的“求知境界”。如果个体发展到具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则进入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进入“审美境界”的个体,已超越了欲求、求知和道德的限制,超越了“应该”而进入超然的自由境界。境界是一个整体,它包含了一个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这种超越的过程需要教育的参与和帮助。哲学家兰德曼说:“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有疑问的,他不再知道他是什么,并知道他自己不知道。由于不能确定自己的道路,由于自己有疑问,因此,他以无比的忧虑研究他自己的意义和实在,研究自己来自何方、走向何方。”⑩因此,只有建立对生命的关怀与呼唤,对生命观念的探寻与把握,对生命意识的追求与期盼,对生命境界的审视与提升,才能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才能真正复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
[注释]
①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56.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34.
④冯建军.让教育与生命通行[J].人民教育,2006(9):5.
做法:1.金钱肚处理干净,放入加有料酒、老抽、姜片、葱段、八角、桂皮的沸水锅中汆水后捞出,稍凉后切条。
⑤(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80.
⑥(美)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6.
⑦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7.
⑧周总理青少年时代诗文书信集:下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318.
⑨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J].新华文摘,2010(7):34.
⑩(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