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课程改革应承担人文素养教育使命

2014-04-17宋伟才吴艳霞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4期
关键词:人文技能院校

宋伟才 吴艳霞

科学与人文是支撑人类进步与人的发展的“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就是既要重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社会、人文知识的传授,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人文素养教育同样是课程内容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应有之义。

一、人文素养教育成为高职教育“短板”

对于“人文”含义,学者有着不同的阐释,尽管角度不同,但多会涉及人文知识、人文意识、人文精神等。相应地,人文素养教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在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基础上,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逐步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理想追求、人格气质、行为习惯及价值取向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视度”不够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对于这样人才培养目标,一些院校“内涵”解读上却存在片面的地方,将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等同于纯粹技能的训练,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在这样理念影响下,一些院校管理者、教师主观上就排斥人文素养教育诉求。因此,无论是课程体系设计、教师培养、乃至学生考核,都将技能训练等同于高职教育的全部,唯技能是举。如此“窄化”技能人才,显然漠视了技能之外对学生终生发展十分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这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误读。

(二)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分量”少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人文素养教育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来开展。由于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知存在偏差,在课程设计中就呈现出专业课占绝对主导的局面。除去高职生的“实训”时间,有限的课程教学几乎被完全分配给了专业课教学,人文素养课程则少之又少。除了“两课”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大幅度地削减了人文素养课程数量,在三年制课程中仅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用语文两门跟人文素养“沾边”的课程。由此可见,在课程设计这样的关键环节,人文素养教育犹如“无源之水”,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水平”不高

人文素养教育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高职学生以技能见长;相对于中职学生,又有着理论素养的优势。而事实上,高职学生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就业上,都没有体现出优势,甚至处于“夹心层”的尴尬局面。更令人担心的是,高职毕业生在道德信仰、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人格修养等人文素养层面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高职有着较高的就业率,但许多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没有展现出与其技能相应的职业素养,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产生了偏见。而日常教育教学中,由于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还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导致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理念偏差

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文素养教育也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课程设计需以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为主导。人文素养教育出现了偏差,首先需要在高职教育理念上寻找原因。不可否认,当下的高职教育在“技能”培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基本需求。但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者往往偏重于高职教育的工具价值,而把教育的主体——学生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忽视了高职教育的人的价值,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难免会出现“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虽然一时有利于学生就业,可能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终身发展。

(二)人文素养教育师资匮乏

如果说“技能”培养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硬件条件的话,那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则更多地依赖于师资的水平。可惜的是,目前专任人文教师不但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人文素养方面更是不足,许多专任教师“转行”而来,本身就没有经受过系统的人文素养教育。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在技能培养价值导向下,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在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有效地弥补了专业教师在技能上的不足。但相比较而言,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则被漠视。另外,专任人文教师的培养、培训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传导给了学生。

(三)人文教育资源保障力度不够

近年来,高职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在规模上占据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欠账”太多。以国家级示范校为代表的部分高职院校,拥有了一定的办学实力,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还是相对不足的,尤其是一些西部和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的办学条件。另外,高职教育注重产学结合,无论是实训基地建设,还是教学设备投入,要大于普通高校资源投入水平,这就进一步挤压了人文素养教育的资源投入空间,缺少了资源支持,人文素养教育难免流于形式,甚至举步维艰。

(四)高职招收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在现有考试招生制度下,相较于普通高校而言,高职所招收学生文化知识水准总体偏低,人文素养基础比较薄弱。目前,高职学生主要包括五年制和三年制两种,五年制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三年制学生主要来源于中职及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被视为高考的“失败者”,录取分数普遍较低,入读高职院校承受了比较大的社会压力。许多高职学生认为,入读高职院校就是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其结果导致许多高职生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以致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提升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的途径

(一)科学定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有效的课程改革,首先需要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方向正确了,课程改革的系列设计才会达到目标要求。从目前看,要想从根本上扭转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不利局面,需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本质进行科学思考,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对于师生的价值所在,以及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强调:“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显然,人文素养教育应是达成“广泛知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西方职教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理念认知上显然要更加深入。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理念是注重“核心技能”的培养。所谓核心技能,着重强调在任何工作领域都能使用到的一般技能,如批判和反思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作为世界职业教育典范的德国“双元制”课程目标设置,除了强调学生要获取良好的职业技能,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可持续学习能力、责任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担当能力。

(二)构建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大课程”体系

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载体应该是人文课程体系。然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比如,高职学生注重技能学习、实习时间长、学生人文知识薄弱等。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人文素养教育自身的规律,这就需要树立人文素养教育“大课程”观。所谓“大课程”观,即不局限于开设专门人文素养课程,而是将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入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专门的人文素养课程和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专业课程无疑是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以此为支撑构建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大课程”体系。

客观上,受限于高职教育发展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一套类似美国的“核心课程”和德国的“基础知识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模式,这就需要改变人文素养教育偏低的结构性矛盾,除了现有的“两课”等传统人文课程,还应该结合职业技能发展趋势,增加既符合高职生发展需要的人文课程,从而形成符合中国高职生需要的“课程包”。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根据人文素养课程以及学生特点,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养教育带给自己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三)为人文素养教育提供教师与资源保障

有了科学的人文“大课程”体系,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以及充足的教学资源予以保障。从教师方面看,首先需要充实人文教师队伍,有效缓解人文教师不足的现状,要注重人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及教学技能的提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注重自身学习,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外,作为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师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并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此外还需要教育教学资源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源拓展方面,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优势,充分利用校外人文教育资源。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隐性教育资源

人文素养教育十分注重环境的熏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重视自身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不但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特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独特的文化气息,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强学校的软环境建设,增强软实力。除了学校精神文化及环境文化建设,与高职人文素养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则是校园活动等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让人文素养教育充满趣味,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有着一般课堂教学达不到的学习效果。而要实现理想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与理念,这无疑对管理者还有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人文技能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