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性为特征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路径探析
2014-04-17沈云慈
沈云慈
立足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既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价值取向的根本依据。由于自身的地方性、应用性以及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需求的差异性等,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理应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联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履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科学研究使命之外,尤其应利用自身的知识、智慧、资源等优势,强化和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地方政府决策咨询与参考、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地方文化建设以及企业技术升级与新产品试验开发等方面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努力以服务来赢得政府与社会各方的支持,整合和利用政府与社会各方的资源,继而进一步促进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水平。一句话,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其需求出发,建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注重与强化应用性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理性选择。
事实上,自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批高等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就针对我国高校趋同化办学、同质化竞争、人才培养与地方现实需求相脱节等问题,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变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从地方现实需求出发,从重构大学功能及其相应的组织制度与评价机制入手,走“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与发展之路,“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在主动服务地方中办出自己的特色与水平。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大都在积极思考新的发展战略、探索新的办学模式、谋求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品牌。归结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实践可以发现,有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之路,如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等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坚持不模仿传统学术型大学的做法,坚持不走趋同化、同质化办学之路,明确提出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实践中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勇闯“蓝海”,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各个方面在升本以后得到了又一次快速发展与提升,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学校管理体制、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院校在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对地方本科院校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特征与需求,确立学校发展战略和办学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由此可见,国家将通过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引导和促使高校合理定位、优化结构、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结合地方的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既是自身在新时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难得的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的机遇期,也是面临种种困难与压力的挑战期。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服务为核心理念、全面融入社会、主动服务地方的开放办学的现代大学,地方性、应用性、服务性、开放性是其基本特征。因此,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首先必须将学校整体及其所有成员全面融入地方,在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地方经济社会特征及其发展需求,即学校文化传承地方文化精髓思想,办学理念体现“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办学定位反映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导向的价值取向,发展战略契合“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彰显办学特色”。如宁波大红鹰学院融合地方文化精髓思想,结合所处区域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密集,对相应的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的需求旺盛等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及其需求,确立了“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建设以应用型为特征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学校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首选大学”的发展战略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注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融合创新。这一发展战略与办学定位体现了主动服务地方、社会需求导向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价值取向,体现了拓展服务地方范畴、强化服务地方功能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思路。
二、加强校地互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性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的布局与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办学、错位发展的关键所在。构建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高关联度的学科专业,强化学科专业地方性、应用性、特色性的属性定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明确了建设以应用型为特征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应不断加强校地互动的力度,积极实施区域化、应用性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战略。具体来说,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区域内相关社会组织(如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联动关系,通过互动与共建,使各方的资本、人才、物质、信息等要素的共享和流动作用到学科专业建设上,并努力使学校所建的学科专业列入地方政府重点建设学科与专业之中;二是要针对学校所处地区经济结构特征、产业结构现状、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及其产生的新需求,尤其是要针对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企业普遍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重点建设好与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关联、与地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三是要大力推进学科创新和学科交叉,积极培育和发展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的新兴、交叉学科与专业,以创新发展、错位发展来构建特色学科专业;四是要建立与地方、行业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保持学校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的互动发展。
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第一要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趋同化、盲从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从根本上突破上述问题,切实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需要积极推进以校企合作、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以企业深度介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手段,以课程建设与组织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与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
第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要通过与地方、企业的广泛合作和信息沟通,在深入交流、市场反馈的基础上,根据地方企业产业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急需大量一线应用型管理、技术人才的状况,旗帜鲜明地提出为地方企业培养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量身打造”一大批适应地方企业新一轮发展需求、立志为地方企业发展做贡献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学校要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人才规格与要求的市场调研,根据区域内不同产业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按照多样性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第二,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学校要与企业深度合作,针对地方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共同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及其应用性课程体系,共同编制应用性、特色化的课程模块及其相应的教材。其特征在于充分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即人本基础上的社会需求导向”原则,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更加注重多样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地方性和应用性更加突出,梯度性和可选性更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第三,要重新构建教学模式。学校要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产学研用结合为手段,校企双方联合探索,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人才规格要求,构建“以工程项目为依托,企业化运作环境下的现场教学模式”“学校、校企交替,理论、实习、生产交替的实景教学模式”“校企共管、项目融合式教学模式”“职业考证、课程互通、定向培养三结合教学模式”“学生作业作品化、项目化、产品化的教学模式”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人人参与、合作共享,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复合性、发展性,在坚持地方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需求导向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个性特长,努力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第四,要重新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质量评价标准制定依据模糊、评价标准笼统、评价主体错位等问题,是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学校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教师为主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由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参与,兼顾地方企业发展需求、学生素质发展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双方在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专业应用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及专业知识等)、方法能力(包括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等)、社会能力(包括协作能力及社交能力等)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依据。评价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实践考试;结果与过程结合,注重过程的创新性和完整性;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注重企业的综合评价。评价组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特别是合作企业自始至终深入参与其中;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督和考核,更是要以合作企业为主进行组织与安排。
第五,校企联合共建应用型教学团队。为确保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顺利推进,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地缘优势,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大力加强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每个专业组建由3~5个学校专业理论教学教师、具有工程技术和行业实践背景的专业实践教学教师、行业企业高水平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组成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为此,学校要以灵活的行业专门人才引进机制加快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应用型教师,建立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教师选聘机制,实施区别化的应用型教师考核评价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与成长的良好政策环境与发展环境。
四、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开展应用性科研与服务
高等院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教学服务型大学本身就意味着需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需要从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走向全面开放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地方本科院校在抓住人才培养这个第一要务的同时,如果不能准确定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最终必将弱化其人才培养的功能,无法完成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要选定地方企业为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对象,选定应用性工程技术研究、应用性试验开发、应用性技术服务与推广、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等作为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积极主动地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应用技术和智力支持,构建地方性、开放性、应用性的面向地方企业的服务型办学体系。为此,学校要将科研重点聚焦于与地方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领域,设立应用技术研究院,选择地方企业需求的、与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科技项目和服务项目,积极推进应用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要组织跨部门的科研团队,制订与实施面向地方企业的产学研用重点项目突破行动计划、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言献策行动计划、校企联合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此同时,要积极、主动与地方企业及社会专业团体发展密切伙伴关系,努力构建良好的政产学研运行机制和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