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初探*
——内涵、价值、属性及其培育

2014-04-17潘小明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创造性数学教师教学活动

潘小明

(泰州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初探*
——内涵、价值、属性及其培育

潘小明

(泰州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是数学教学活动主体对新颖性、非重复性数学教学方式的一种内在要求,其价值既体现于对数学教师教学价值、教学特色的要求及其教学自主权的肯定,又体现于对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作用。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是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统一,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从数学教学活动的社会性质来分析,为了培育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应当注意调动数学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社会活动中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尤其要关注这一特殊社会活动中师生主体的创造力、中介系统的创新水平以及备课上课者应具有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教学价值;中小学数学;数学教师

近年来,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常常被邀请参加一些中小学的数学教研活动,听了许多课,收集了许多教学案例,每每在进行相关活动后的回顾、总结(或进行评课)时却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即自己所听的许多课,尽管教师讲得还可以,但一堂课听下来以后却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因为张老师、李老师等讲的课与王老师、吴老师等讲的课相比,尽管个别细节上有所区别,但宏观架构、教学过程展开等方面又似乎没有什么“过大的”区别——不是“同课异构”,而是“同课同构”或者是“异课同构”。这样的课,已悄然缺失了其内在的创造性,也缺失了教师个人的特色,使人看不到教学的智慧,从根本上讲,它们并非是什么真正的好课。笔者认为,为了引导更多的教师上出富有特色的数学课,需要自觉地加强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研究,充分认识其内涵、价值与属性,并据此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育机制,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一、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内涵

创造是一种与重复性活动相对的、高级的、开拓性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充分发挥能动性,突破传统行为方式和规范,通过变革实现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是与传统性、维持性数学教学活动性质相对立的一种性质,它体现于对不同数学学习对象的因材施教,对特定数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以及对数学教学原则和数学教学方法的遵循与灵活运用等多个方面,是数学教学活动主体对新颖性、非重复性数学教学方式的一种内在要求。在本质上,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是指数学教学活动中能够改变数学教学活动现实的具体形态、创造出数学教学活动新形态的教学性质,是数学教学活动主体教与学思维品质、教与学思维过程及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思维相互作用的物化表现。

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比如,许多数学教师常常把“钻研教材,钻研大纲”挂在嘴边上,但要真的做得好,不是教材怎么说、大纲怎么讲,教师就怎么教,而是要有数学教师本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要有数学教师本人对数学活动的看法,要有数学教师本人对教学展开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事实上,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创造活动,是师生自我生成、自我创造的动态活动,其创造性不仅表现于多维数学教学目标的获得,而且表现于教与学思维品质、教与学思维过程、创造人格养成等与多维数学教学目标获得过程相关的若干层面。好多数学教师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或家里的小孩子:好的学习方法,关键是要动脑筋,勤思考。其实,自己所从事的数学教学活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不应也不能把每天的上课看成是机械、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而是要研究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研究数学教学的内在规律,研究各类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中不是将各种规则、定律通过注入的方式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善于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或是发现有关的数学规律。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1],虽然这些表述没有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概念,但却事实性地构成了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特征的一种整体描述。根据课标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性的教”自然不应是为了“强迫性的学”提供一些创造性的例子,而是要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探究。

二、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价值

(一)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体现了对数学教师教学价值的肯定

创造意味着变化、更新、改组,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多种思路和解法。作为一门课程,虽然数学显得比较博大且精深,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但这门课程并非像一般人所主观认为的那样——需要知识的系统灌输,相反,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多地体现着对学习者心灵的启迪以及由此生发的种种感悟与享受。基于这种课程观,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及数学教学行为变化的过程。数学活动经验源于人类数学活动文化的创造,数学教学行为的变化体现着对原有数学教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教学行为方式的突破,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与他们教学的创造性紧紧相连,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性体现了数学教师的价值,是数学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的价值性特征。

(二)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体现了对数学教师教学特色的要求

数学教师的教学特色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数学教学文化,是凝聚于数学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精神品质,除了具有先进的时代特征外,独特性、创造性更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和要求。每一个数学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性格、特长与业务专长,通过数学教学实践,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教学习惯与数学教学风格。一堂比较好的数学课,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效能、知识结构、语言修养、情感水平、调控能力,而且还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特点的把握,反映了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与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就是说,这堂课很有特色,确实是某数学教师本人讲的,而不是别人讲的。在某种意义上,数学教师个人对数学活动及其相关诸要素理解与认识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的特色与创造性水平,他对数学教学活动研究水平的高度更是决定了相应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水平的高度。

(三)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在一定范围内体现了对数学教师教学自主权的确认

数学教师作为专业性人员必须有自己的教学自主权,这种自主权可以使数学教师自主地行使教学创造的权力,享受自己劳动的快乐。特别是数学教师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他有权决定上课“讲解”、“告诉”的时间和方式,他可以“因材”、“因时”、“因势”创造性引发、维持或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由此,数学教师的管理者、领导者就不应强制地去规定某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采取哪些数学教学方法或数学教学模式,更不应机械、僵化地限定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授课时间(比如,一些地方硬性规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得超过15分钟),否则就是对数学教师教学自主权的践踏。基于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数学教师教学自主权可以被进一步确认,特别是应当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数学教师,他完全有权依据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数学学习对象、数学教学环境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创造性地去选择、组合、优化与应用相应的数学教学方法。从另一方面看,这也表明了具有教学创造性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即他应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任何时候,他都不应满足于简单地学习或模仿别人的数学教学思路。

(四)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是提高数学课程与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程与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我们不应该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更不应把数学知识一味地强加给学生,为此,应当积极倡导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既要重视通过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征服学生,又要注意克服师生在数学教与学过程中的惰性与依赖性,特别是要让广大数学教师走出“不会研究,不会创造,只会模仿”的自我设定,要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树立面对多种教学挑战的勇气——这挑战可能是来自课程结构的开放性、教法选择的多元性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复杂性等方面。

三、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属性

(一)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任何数学教学活动都是创造性和重复性的统一。师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总是遇到既定的、客观的基本教学条件以及既定的、稳定的数学活动方式和教学规范,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必然具有重复前人的相关性质。数学教学实践同时也提出了创造新型数学教学活动方式的客观要求,并要求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主体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用新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和教育教学规范去变革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数学教学方法手段,优化数学教学组织形式,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质。当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教学活动获得成功后,相关主体又会按照既定的方式和规则进行着类似的数学教学活动,并在这种类似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一定量和一定程度的不断重复,以期继续完善和发展相应的数学教学方式和规则,继续创造出新型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和规则。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数学教学活动的形式似乎都必然地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整体地审视数学教学活动,我们可以认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不能完全脱离重复性,数学教学活动的重复性中也不乏创造性的因素,这诚如我国的“变式练习”与“变式教学”,非常强调在变化中进行重复,在重复中获取变化[2]。

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绝对性表现在:对于某一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我们总是可以根据其创造性程度将其确定为创造性数学教学活动或重复性数学教学活动。与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性数学教学活动不同,创造性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数学教学活动,这种层次和水平不仅表现于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而且表现于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从后者看,这种结果体现了它内在的“高价值”。所谓“高价值”,就是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拥有健康的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能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基础。可见,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成果不仅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内容量的变化上,而且更主要地体现在数学教与学活动质的飞跃上。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绝对性体现在创造性数学教学活动和重复性数学教学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混淆二者的界限。

(二)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是结果性和过程性的统一

作为结果,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是一种关于教育教学的认识,一种关于数学思想方法训练的体系,一种关于数学教学技术与数学教学艺术的融合。作为过程,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用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进行实践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想象、直觉、猜测、检验、反驳等方法进行数学探索和积极思维的过程。从数学知识的构成来分析,数学教学活动中结果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是并存的:结果性知识是一种显性的静态知识,本质上是公开的和社会性的,包括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过程性知识是伴随数学活动过程的体验性知识,分为对知识产生、发展、结果和应用的体验这四个阶段,是一种内隐的、动态的知识。从数学概念的表征来分析,数学教学活动中结果与过程构成了同一数学概念心理表征的不同侧面,数学教学活动应善于依据不同的情景在这两者之间作出必要的转换。例如,在求解代数方程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将相应的表达式如(x+6)2=1看成单一的对象,而并非一个具体的计算过程;然而,一旦求得了方程的解x=-5和x=-7,作为一种检验,我们又必须将其代入原来的表达式之中去实行具体的计算。正是因为在“过程”与“对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相应的数学概念常常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过程—对象对偶体”,“凝聚”则是由“过程”向“对象”转化的思维形式。从教学活动的过程属性来分析,数学教学活动作为一种通过数学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以数学化和再创造过程的形式存在,并以数学化和再创造过程的方式展开的,离开了数学化和再创造过程就无法真正理解数学教学活动,更无法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过程属性是数学教学活动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属性。同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对象——既包括作为主体性的人的因素,又包括非主体性的物的因素。后者又通常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以实物存在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另一类是以心理映像或符号存在的心理表象、观念、知识、结构,这一类对象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单纯结果性数学教学评价范式缺乏对师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总体表现的客观认识,很容易挫伤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阻碍数学教学活动良好体验的形成和内在创造力的提高。因此,应当提倡从师生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过程知识出发,对静态的数学教学活动结果进行动态的理解、阐述、批判、综合和创新,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引导与改进功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

(三)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从知识体系上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要恪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要求,不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符号、概念和规则等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而且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符合教学规律,体现恰当的教育性;同时,还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认知、活动、表达等各个方面符合数学学科的规定,遵循数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反映特定内容在特定阶段的教学目标,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数学现实设计与实施数学教学活动,并因此让学业优异的学生吃得“好”,成绩一般的学生吃得“饱”,学业后进的学生有“低”保[3]。从育人要求来看,数学是在人的生活世界基础之上累积性发展起来的关于逻辑、思维和方法的特有产物,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看到这种特有产物的抽象、严谨等要求,而且要看到这种特有产物本身是一种含有经验、直观的逻辑结构系统[4]。由此,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本身凝聚着教学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不仅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运用相应的数学教学方法、手段,而且指要通过努力融入个性化的教学艺术,使教学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数学教学活动日臻精致、尽善尽美、有效得体。以数学教学活动中语言的艺术性为例,不同的语言能使相同的教学方法产生差异非常大的教学效果(马卡连柯认为可能相差20倍)。究其原因,较之于只能交流思想的一般性数学语言,艺术性的数学语言既可以交流数学的思想、方法,也可以交流学习者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的交流又可以助推学习者在数学上的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看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比如,它应当受制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要显示数学科学内在逻辑性和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性[5];而且要看到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要求,确保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富于启发性的同时不失内在的系统性及条理性。从辩证的角度看,片面地看待科学性、艺术性都不利于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发挥,因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过程。

四、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培育

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常常受到社会环境、教学理论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6],培育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应主动寻求对各种束缚的突破。从数学教学活动的社会性质来分析,我们应当看到,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系列内化、建构的思维活动,而且是师生主体构建共同体并在其中发挥各自作用的社会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数学活动中介系统通过数学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了培育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我们应当调动数学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社会活动中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尤其要关注这一特殊社会活动中师生主体的创造力、中介系统的创新水平以及备课上课者应具有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一)增强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的创造力

数学教学活动主体的创造力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创造性的根本动力,因此提高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必须注意增强数学教学活动主体的创造力。斯坦伯格认为,创造力的产生,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六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理论对提高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的创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就改进教师创造力提高的环境而言,学校应当通过建立开放的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通过学习不断丰富知识,并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开阔思路,摆脱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不断强化创造意识,在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活动创造力的水平。就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境而言,数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创造潜能,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对创造的敏感(如好奇心、认知力),并善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开展有效的创造性教学,帮助学生优化数学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特别是既要注意采取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实践、课题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课题的学习体会数学创造的过程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数学活动过程中去理解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数学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数学结论是如何应用的;又要注意在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中,充分揭示数学探索的思维过程,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和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并因此使学生对创造的一般过程有更多的了解,逐步学会进行创新的思维方式。总之,数学教师应当注意激励和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数学思维方式,积极创设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造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勇气,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调动学生的创造激情和热情,树立学生的创造自信心和毅力,逐步培育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二)提高数学教学活动中介系统的创新水平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创造性实践必须依靠某些数学教学工具、数学教学媒介和一定的逻辑体系来进行,由于它们能充当连接数学教学活动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又被称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中介。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应当努力提高数学教学活动这些中介系统的创新水平。事实上,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学教学活动的工具正不断被创新,特别是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Mathematics等现代化数学工具被推广和运用后,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用它们实现从多维度显示数学对象、表征数学概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归纳与证明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并因此提高数学教学活动中教的创造性;学生则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多侧面地探究诸如静态的数学解析式、动态的几何图形和变化的数量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改善基于符号语言的动态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的创造性。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能否提高数学教材的创新水平对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发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地应当正视这样一种现实情况,即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系统,有些数学教材至今仍存在的“定义→引理→定理→推论”的逻辑叙述方式往往会掩盖数学创造的思维过程,这将不利于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数学教材的利用应当建立在从学术形态到教育形态必要转换的前提下。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为这种转换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支持,教学中应当用这种理论进行指导,努力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数学现实”基础上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同时,还应当通过这种“再创造”充分展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的规律、方法及技巧,提炼、掌握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内容。

创造不是空中楼阁,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不仅需要数学教学工具、数学教材、数学知识等因素的支撑,还需要以一定的逻辑体系为基础。这是因为,逻辑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恩格斯语),逻辑是开发智力的钥匙、科技创新的工具。逻辑思维是主要的数学思维方式,有意识地使用逻辑思维才能保证数学活动的高效率[7]。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合情推理又要强调演绎推理,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筹有方”、“计算有法”、“分析有规”、“假设有度”、“构造有序”、“进退有制”的数学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有的逻辑素养。

(三)改进数学教师备课、上课的态度与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首先应体现在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教学时新意迭现,常常能出人意料,细细玩味又在情理之中,除了有厚实的学术修养“垫底”,还因为他们大都是“功夫在课前”。如果数学教师本人备课的态度与方法不正确,自己不肯下功夫;那么教学中必然不能讲出课本知识背后的东西,必然会丧失数学教学活动内在的创造性。尽管备课有许多因素要考虑,但它也有一些基本的因素。比如,就教师的“讲解”而言,显然可以提出如下的基本问题:在要上的课中我讲什么?怎么讲?或者说,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如果是把数学教材的内容或者各种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给学生讲一遍的话,那为什么不把这些材料印给学生呢?如果是这样进行数学教学的话,那么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又在哪里呢?只有通过认真的备课,深入思考和理解要教的课程与教材,领会并把握相应的知识脉络以及教学的整体结构,才能真正以学生角度去认识理解所教知识,感受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站在较高角度认识看待教材和相关的数学活动,并因此真正生成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备课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教师对所教授内容及学生对象研究越深,教师本人感触就越深,也越容易通过有效的措施引领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经由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明晰。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怎样对待数学探究?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往往表现在能够充分揭露矛盾与解决矛盾上,只有在创造性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数学真知,在数学能力上得到锻炼。备课过程是自主学习、自主反思的过程。有一些教师为了在有关赛课中获得好的名次,常常依赖于一些所谓名师的指导,并在比赛中按照指导者的想法去上课、去表演,由于教师本人对教材、对所授的数学知识并没有深切的感受,所以许多课上得并不成功——没有智慧和特色的课,自然也就失去了内在创造性和活力,又怎么能成功呢?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比赛有时可能还会掩盖平时教学中隐藏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其实,我们应当看到,教师的备课更多地需要个人的自主学习、自主反思,许多工作是很个人化的,许多事情是不需别人帮忙替代的,别人的帮忙对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激发更多的是起到辅助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通过备课确定数学教学方案后,上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教师的调控水平。如果说上课就是信息的交流,那么应当认识到这种交流不是信息传输。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激发、矛盾揭示与策略优化等过程展示、交流师生的数学思维。为此,上课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已有的备课,因为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最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数学思维过程或数学认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反映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态度或方法上的非智力因素问题,而这些对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上课过程中,教师不要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错,不要希望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标准的(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也不要怕学生生成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了,怕自己出错。事实上,基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心灵对话、智慧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教师权威地位的消解和师生人格平等的确立,必然会减轻师生紧张感,给予学生主动、创新思维的空间,将有利于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生成与发展。

[1]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EB/OL],http://www.ls910.com/Article/200712/7535.

[2]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4.

[3]潘小明.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要求[J].江苏教育,2008,(8):10-12.

[4]潘小明.数学活动:理解及教学[J].江西教育科研,2006,(3):14-16.

[5]潘小明.数学教学语言要突出数学本质[J].教学月刊,2012,(6):49-52.

[6]潘小明.社会环境·教学理论·传统文化——关于制约数学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几个因素[J].数学通报,2012,(4):1-3.

[7]章建跃.论数学教学中基础与创新的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01,(2):45-49.

(责任编辑:李文玉)

A Study on Creativit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On the Connotation, Value and Property of 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

PAN Xiaoming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The creativit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an internal requirement for both novelty and uniqueness for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their teaching.Meanwhil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how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teaching value and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 as well as teachers' control of their own teaching.On the other hand,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The creativit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both an option and a must. It is involved in both process and results.It is a combination of both scientific factors and ar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factor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in order to cultivate teachers' creativities in teaching,educato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all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all the aspect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which is a special social activity.Educators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creativity,to the creativity of the intermediary system as well as to the attitudes and methods adopted by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thematics teaching;creativity;teaching value;mathematic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mathematics teachers

2014-06-23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D/2011/01/109)成果之一。

潘小明(1969—),男,泰州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课程及教学论。

G623.5

A

1674-6120(2014)10-0094-06

猜你喜欢

创造性数学教师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