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关怀的异化与回归*
2014-04-17郝云峰
郝云峰 张 炬
(1.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银川 750021; 2.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论高校教师关怀的异化与回归*
郝云峰1张 炬2
(1.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银川 750021; 2.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教育是一项充满关怀的事业,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教师关怀在关怀对象、师生关系、关怀责任及关怀方法等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致使教师关怀背离了教育本质。教师应该积极构建以关爱和尊重学生为前提的、以提高教师关怀能力为核心的、以“培养具有关怀品质的社会公民”为终极价值目标的高校教师关怀策略体系。
高校教师关怀;异化;回归;关怀能力
近年来高校教师在关怀对象、师生关系、关怀责任及关怀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致使教师关怀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本是充满关怀的事业,因此应倡导教师关爱和尊重学生,回归以提高教师关怀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关怀品质的社会公民”为终极价值目标的高校教师关怀。
一、高校教师关怀的异化现象
“alienation”(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lienatio”,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支配等意思。异化作为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一对立面又作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反对个体自身。教师关怀的异化就是在功利性教育观念驱使下,教师关怀走向了片面性和形式化,从而迷失了关怀的本意,扭曲了关怀的本质,最终导致关怀成为“虚假的关怀”或“无意义的关怀”。教师关怀本应是德育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在它已逐渐异化成与高等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对立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品格发展的异己力量,其表现如下:
(一)关怀对象的异化,导致关怀价值的错位。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成长”是教师关怀的真正价值所在,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使命。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被日益凸显并强化,高等教育似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腾飞和个人获取职业成功的服务者。在现实和功利面前,一些高校将教育重心放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培养上,最为关心的是学生择业、就业问题。在这一工作重心导向下,教师育人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就业竞争技能的高低,忽视了对学生合理需求、学习体验及情感状态的关怀,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的层面,缺乏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对学生精神的关怀。这导致教育由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变成单向的技术行为、技术操作。学生蜕变成了知识、技能的容器,鲜有个性和活力,部分学生情感自私冷漠,品德令人堪忧,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关怀教育有关。
(二)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导致教师关怀的严重缺失。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途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师生关系却呈现出疏离与松散的不良态势。首先,伴随高校改革,许多综合型大学频频组建,多校合并规模扩大,致使一所大学多个校区,地域的分散性导致教育空间人为地被拉长变宽,这在客观上造成师生缺乏交流沟通的时间和地点。其次,当前各级各类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学校为了“打造学校品牌,扩大办学知名度”狠抓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教师整日奔波于教学和科研之间,双重压力之下他们早已分身乏术,哪里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和学生交流沟通。第三,传统的教师观使一些教师难以放下“学者”、“师傅”架子来面对学生,很难与学生真正平等交流,事实上存在的依然是“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总之, 松散的高校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滋长学校关怀危机的温床,割裂的师生关系,除了冷冰冰的课堂讲义外,实在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帮助,留下的只是疏离与冷漠。
(三)关怀责任的异化,导致关怀效果的式微。虽然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既然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理,自行其是。殊不知,这样的放纵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只会导致思维简单片面、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在社会多元价值中、在激烈竞争时,不知所措,陷入迷茫,容易产生厌世、悲观的情绪。更有教师认为,“教好书,上好课”是自己的本分,关心教育学生是辅导员、学生工作者的事。这种育人责任的推卸与旁落,是造成多年来高校德育“一条腿走路”现状的重要因素,大大削弱了高校德育实效。试想,冷漠且缺乏责任心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爱心、对他人及社会有所担当、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学生呢?
(四)关怀方法的异化,导致负面效果的产生。在育人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关怀能力不强,关怀方法不当,反而使关怀教育产生诸多负面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形:(1)一相情愿型关怀。有句谚语说得好:“一个人的美味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毒药。”这说明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关怀必须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和感受。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完成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现实中的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往往出于自身的行为习惯或喜好进行种种错位的关怀,或者对班级所有学生施以普惠的一模一样的关怀,这种关怀常常与学生的关怀需求相悖,使得学生根本体验和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自然不能获得应有的育人效果。(2)选择型关怀。一些教师更偏向于关怀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偏向于关怀外貌举止讨人喜欢的学生,而较少关怀表现不好或者有缺陷的学生。这导致关怀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公平性和歧视性,长此以往,未被关怀的学生对教师必然产生抱怨和疏离。(3)被动型关怀。一些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或上级组织都会向各学院下达关怀帮扶困难学生的任务,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于是开展系列的做秀或应付差事的关怀活动,这类关怀行为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这种带着消极情绪、缺乏真心诚意的关怀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4)过度责任型关怀。新任辅导员或青年班主任大多存有“过度责任心”倾向,对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不够信任,凡事亲力亲为,将班级大事小事全权包揽,为学生操碎了心;一旦遇到学生不领情,心里又觉得憋屈不解,而学生却认为他们做这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教师工作效率不高,学生也逐渐丧失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二、高校教师关怀的本质与回归
西方关怀伦理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强化经济功能,而是要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关心的品质。美国当代精神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米勒在重新反思“什么样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个传统的教育哲学问题后认为,只有精神世界获得高度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教育本性就是对人性、精神性的关照与关怀,从而应不断塑造人的心灵,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可见,教师关怀的内在的、本真的意义应该落实到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上:在爱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外部学习生活和内部心理、生命、情感等方面进行高度关心,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成长。这一本质概括蕴涵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与“尊重”学生——教师关怀的前提。关怀教育是以关爱为主要行为方式,关心人、关注人成长的一种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关怀指教师作为师生关系中着重付出的一面,对学生无私的关注和给予,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理解和尊重。这种关怀是建立在理解背景下、平等基础之上的尊重。在教师关怀中,伴随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而展开的德育蕴含亲情和友善,包含着亲切和信赖。只有情感上的亲近交融才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相互沟通、融洽相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才能使学生接受教师的关怀和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总之,教师关怀要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宗旨,始终贯穿主线:“爱”。
(二)提升教师关怀能力——教师关怀的关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充满关怀的事业。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且是代表人类前途和发展命运的人类群体中最富活力的成员”。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懂得关怀,懂得怎样去关怀,这便是对教师关怀能力的诉求。首先,提高教师对学生合理需求的感受和识别能力。从学生实际的合理需求出发,应成为教师关怀的核心理念,也应成为教师关怀的实践取向。教师力戒将其教育目标仅仅局限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希望、梦想,去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去掌握学生的兴趣、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心理、精神及发展的多方面的合理需要。做好这一点,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音”,这样才能破译他们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内在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关怀和鼓励。其次,提高教师的关怀能力,改善关怀方式。(1)教师必须成为关怀型的人,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要善于从关怀的视角省思自己的关怀经历和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交往时,强化与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避免用已有的惯性思维想当然地解决各种学生问题。当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怀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时,便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学生在体验和感受教师的关怀过程中,明白了什么是关怀,就会以教师为榜样,去模仿、去关怀他人。(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际智能,掌握与学生对话和沟通的技巧。人际智能即人际理性,指对他人需要、利益、情感等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准确观察和理解,并能通过相互让步或发现彼此共同的兴趣点而达成平衡共识的能力。人际智能是激起教师关怀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教师只有掌握了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了解学生的情趣爱好,才能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才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3)教师要有意识提高对学生的认可度。教师要对学生优点进行确认和鼓励,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才能让学生产生正能量,形成积极的追求,逐步完善其人格品性。(4)教师要积极营造关怀的育人氛围和民主的管理环境,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怀关系提供文化和制度上的保证。关怀教育的关键是良好的关怀关系,这是以平等、尊重、对话以及宽容等为基础的民主和谐的关系。唯有在民主和谐、弥漫着关怀和集体温暖的班级氛围中,师生间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坦率地交流沟通。
(三)培育具备“关怀品质”的社会公民——教师关怀的终极价值。“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一方面,他人(他物)和社会要作用于个体,另一方面,个体也要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他人(他物)和社会。关怀行为既体现了人类共生依存的特性,又符合人类交往的本质。因此,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关怀品质”的社会公民理应成为教师关怀的终极价值。教师对学生真诚关怀与帮助,必将使学生形成体察他人需要并给予关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建立与他人、社会、自然的良好关系。同时,教师关怀又具有榜样性和教育性,学生会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会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自然,实现人、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当学生形成了关怀品质后,作为一种社会导向性责任,关怀将自然而然地由一个人的美德传导成为其他人的美德,并从一个人对待他人的关怀态度扩展为其他人对待他人的关怀态度。因此,教师关怀可以促进他周围的人连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1]【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美】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侯晶晶.内尔·诺丁斯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徐廷福.关怀型教师及其培养方式的思考——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9,(8).
[7]沈正玉.当代高校关怀性师生关系及其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李文富)
On Alienation and Regress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 Solicitude
HAO Yunfeng1ZHANG Ju2
(1.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orther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2.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Education is a career full of caring for others,but in recent years,alienations at various levels happened in University teacher solicitude, including caring object,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caring responsibilities and caring methods which resulted in a departure of teacher solicitude from the nature of education.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get involved in establishing a strategic system which is focused on university teacher solicitude by regarding loving and respecting students as prerequisite,enhancing teachers' caring ability as core,and “cultivating social citizens with caring quality" as ultimate value goal.
teacher solicitu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lienation;regression;caring ability
2014-06-27
2013年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课题“高校教师关怀型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NZJY13-01)。
郝云峰(1976—),男,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G651
A
1674-6120(2014)10-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