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2014-04-17邵昌玉
邵昌玉
(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邵昌玉
(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近十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文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最近十多年来,大学生患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比例越来越高,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过激行为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纷纷从多个视角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需要面临学习、就业、恋爱、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在此过程中,当他们遭遇不如意时,常常表现出失落、自卑、焦虑、压抑、抑郁等情绪。近几年,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休学、自杀、他杀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国内的多种研究表明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尹红新等用SCL-90量表对山西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抽取的1221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SCL-90各因子均分都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并且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等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1]。
刘秀英对河南省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展开调查,发现有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心理不正常”的比例超过了20%,存在严重的心理缺陷的有7.8%,属于危险人群有13.7%,而另外有24.7%的大学生心理处于临界状态。引起心理问题的因素中,“学业和就业”占23.6%,“人际交往”占21.4%,“身心状况”占26.8%,“生活角色”占18.9%,“家庭”因素占9.3%[2]。
根据成都学院最近几年的新生心理建档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最近四年新生中等程度心理困扰的筛查率分别为9.91%,13.20%,14.29%,15.88%,根据对筛选出的学生的深度访谈发现,学生常见的问题包括学习困扰、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等。
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理念陈旧。现在,仍有许多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理念陈旧。许多高校的心理工作是“问题”取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能得到心理健康中心的关注,工作的目标仅限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机构更多发挥的是“消防队”的作用,哪里“起火”就到哪里“灭火”,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提升。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比如,香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遵循“全人教育”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理论研究不足。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主要来源于高校的工作经验,缺乏科学理论支撑。纵观国内外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术界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概念、内涵、作用、操作程序等研究较少,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解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如果遇到困难更不知道如何解决。二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不够。虽然有所研究,但总体来讲研究不够深入,很多都是泛泛而谈,缺乏操作性。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模式的研究包含分类的研究、整合模式的研究等,很多研究都只是提出理论架构,缺乏深入的探讨。部分研究理论性较强,但操作性差,对高校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不易推广。
(三)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目前,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方法,这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大学生。比如:西方学生崇尚自由,具有独立自主性,因此西方心理咨询遵循非指导性原则,在咨询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对来访者不做任何评判;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学生从小就对权威有服从和依赖心理,希望能够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明确、具体的指导,如果心理咨询师仍然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不对学生给予任何建议或意见,则可能导致他们怀疑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又比如: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权利和隐私的绝对尊重,而中国文化更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和谐关系。当发生心理问题时,西方学生愿意找专业人士帮助,而中国学生却愿意向朋友、亲人倾诉。因此,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我国还需要探讨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与服务,已形成较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面对国外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讨。
(一)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外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讨整合模式的运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下面介绍几所国际一流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美国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开展更为全面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它们对健康的理解更全面,除了重视心理健康,还重视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以及环境健康。哈佛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哈佛大学健康服务中心下设健康交流中心、学习咨询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以及医疗服务中心等多个部门,工作途径多样,工作内容广泛。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来促进整个MIT社区内所有的人都健康、舒适地生活。MIT内设有医疗中心、健康促进中心和校园生活临床指导者办公室等部门,涉及的工作内容包括临床服务、健康保健、健康促进活动和课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健康服务[3]。英国牛津大学强调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牛津大学心理咨询服务的最大特点就是同学互助训练计划。各学院都设立了一个同学互助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至少四个常任的成员,人员由同学互助计划的协调员与学院相关人员协商挑选并安排受训。训练后的成员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心理问题[4]。牛津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体现了较强的参与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二)我国高校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近几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多种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总结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医学型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教育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型模式”等[5]。这对推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对三种模式进行探讨:
1.渗透式教育模式。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校园环境建设中,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其中,渗透式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人人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其实,每门学科都可以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些“点”进行渗透教育,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比如:在国学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仁爱、宽容等优良品质,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坚毅、进取等品质,等等。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较强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二是通过校园环境建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高校里要生活学习四年,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学校校风好学风正,学生也积极向上,阳光开朗;而有些学校校风不良,学生也表现懒散颓废。在众多的校园环境中,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成长影响更大。其中校园文化活动就是建设校园心理环境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5·25”心理健康月活动、“10·10”精神健康周活动等,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有益的平台,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2.“发展—预防—矫治”三级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及矛盾冲突,促使学生的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笔者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大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学业挫折、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识不清、职业规划迷茫、恋爱挫折等。学校要针对学生这些发展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普及性教育,提高学生处理自身矛盾冲突的能力。在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可以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即使今后遭遇挫折和压力,也能很好地应对。高校还要树立“预防为先”的工作理念,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开展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产生。高校还要注意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和干预,通过新生心理建档、设置班级心理委员等方式排查有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让其恢复心理健康;对于已发生自残、自杀等危机行为的学生,学校要立即联系家长送医,要对其进行预后心理干预,还要对当事人所在的宿舍或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学生—学校—家庭—社区”整合模式。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学生自身需要树立维护心理健康意识,增强自我觉察和自我调适的能力,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阅读心理书籍等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需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讲座、组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为必修课,让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中得到普及。学校还要调动家庭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对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必须调动家庭的力量。笔者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导致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因素,留守、暴力、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远远超过正常家庭。家长需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尊重和理解孩子,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如发现孩子有心理疾病的征兆,应带孩子及早求医。社区也要调动积极的资源,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创设心理健康宣传专栏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尹红新,等.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4(21).
[2]刘秀英.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3]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1).
[4]李小鲁.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高教探索,2006,(2).
[5]赵俊峰.生态学定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6,(3).
(责任编辑:李文富)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AO Changyu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In recent 10 year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s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Therefor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existing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ntal health;education mode
2014-05-30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研究”(CSXL-121002)。
邵昌玉(1973—),女,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G444
A
1674-6120(2014)10-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