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纳教师教育:国外教师教育的新趋势

2014-04-17

教师教育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全纳残疾人学校

黄 志 成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一、全纳教育应成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是广大的教师,教师是实施学校教育计划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本人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使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如何使教师掌握相应的教育技能,是在教师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国际上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涌现。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最新的全纳教育,这些教育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教师教育,使教师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作为教育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育必须要不断地关注、了解和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将其逐渐吸纳到教师教育中。

在我国,比较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研究并引进国外新的或先进的教育思想,促进国内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从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者们,几度赴国外考察国际上最新的全纳教育的发展,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全纳教育研究中心,开始研究全纳教育。他们在引进全纳教育思想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发表了系列介绍全纳教育的文章,出版了研究全纳教育的著作,并且在全国各地通过讲课、作报告以及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等形式,开展全纳教育的宣传活动,使全纳教育的思想逐渐在我国教育领域被了解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学校愿意实践全纳教育。在2008年举行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代表我国政府庄严承诺要“大力推行全纳教育”,首次表明了中国官方对全纳教育的态度[1]。2014年1月,国务院7部委联合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首次在官方正式文件上出现了全纳教育。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2]。

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已有20年了,在某些领域(例如特殊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不可否认,在教师教育领域对全纳教育的关注还不多,因此全纳教育对普通教育和教师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仍然是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学科分类的方式培养教师,师范课程往往注重学科的学术知识,很少关注到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学生多样性的特点,以致师范毕业生走上教师的岗位,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时,束手无策,无法应对。

将全纳教育的思想落实在教师教育之中是国际上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为此,英国学者提出了“全纳教师教育”(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的概念,表明了要将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在教师教育过程中[3]。“全纳教师教育”这一概念,揭示了目前教师教育在作用、效果、研究、理论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师教育的发展亟待将全纳教育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所有的教师了解和掌握全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同时,全纳教育应成为教师教育理论关注的领域,因为全纳教育对教师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对教师专业的培养、对教师满足所有学生不同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施全纳教育,英国制定了《全纳教育指南》,将全纳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融入到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具体体现在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中。

美国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全纳教育,一方面,由教育部资助的教师培训中心提供免费的在线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从网上免费获取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解决残障学生的学习问题,使课堂教学更有成效;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年师范学生的数码族的特点,改革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形式,普遍使用在线资源进行教学。

欧盟将全纳教师教育作为优先发展项目,注重培训普通学校的所有教师,使普通学校的教师知道如何在全纳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芬兰已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教师教育,促使教师乐意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使所有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4]。其他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并确定全纳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标准,设计培养全纳学校教师的课程。

东欧国家对人体缺陷理论进行了批判,开始用全纳教育的理念进行教育改革。在亚美尼亚开展的全纳教育项目中,除了包括教师全纳培训课程,还包括将亚美尼亚国立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培养全纳教师教育的重点大学的发展目标。同时,还鼓励全纳教育的研究人员和师范生进入到实施全纳教育的学校,开展合作研究和实践。

拉丁美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大多在国家层面上承诺了要开展全纳教育,但目前这些地区的全纳教育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尽管如此,这些地区在教师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了全纳教育对未来教师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将全纳教育的思想引入到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之中,开展了多项全纳教育的发展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召开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如果说全纳教育的提出是为教育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也可以说全纳教师教育则为教师教育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和对全纳教育研究的深入,全纳教育的社会意义日益明显,全纳教育已经超越了教育范畴,与广泛的社会改革相连,与广泛的民主、平等价值观相连。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什认为,全纳教育的核心是每一个生命都具有同等的价值[5]。全纳教育是要使所有学生接受平等而优质的教育,教育的民主平等也会促进社会的民主平等。

由此可见,全纳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将全纳教育的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中并成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于教师教育以及真正落实全纳教育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全纳教育价值观融入到教师教育和教育行动中,也是为教育行动确立一种目标,因为人们的行动往往受价值观的影响,而教育行动更能体现行动背后支撑的价值观。

我国已经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括了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因此,全纳教育倡导的价值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认可民主、平等的价值观,那么在教师教育中也应重视和提倡这一价值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也就意味着要将这些价值观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我们不能在思想上赞同民主、平等,而在课程中又出现反民主、平等的内容。同样,我们也要将民主、平等的价值观与教育行为保持一致,无论在师生关系上,还是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的关系上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和校外活动中,都应体现民主、平等这一价值观。当然,与民主、平等相连的,更有助于建立全纳学校的价值观还有很多,如参与、合作、尊重差异、反对排斥等,这些都是在教师教育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全纳教育应成为教师教育研究关注的领域

全纳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全纳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论和不同的观点,这就为探索与实验全纳教育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对教师教育研究人员来说,我们怎样来认识和对待全纳教育呢?全纳教育对教师教育又具有怎样的挑战呢?

对任何一种外来的思想,我们不仅要充分地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还要把握其主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历史的、比较的、实验的研究,对全纳教育也是如此。

(一)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形式的排斥,认为教育是一种人权

根据全纳教育的观点,教育是人人均有的一种权利,是一种人权。因此,全纳教育首先表明的观点是要反对在教育上任何形式的排斥和歧视。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家庭经济地位、民族、种族、宗教、性别、身体等原因,都不应受到排斥和歧视而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

从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教育就是一个从排斥逐渐走向全纳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排斥的现象是长期存在的,排斥的教育不是为所有人服务,而只为一部分人服务。最早的教育是为有权势、有财富、有地位的人提供的,其他人是被排斥在教育之外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下层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受教育。但是,对于残疾人,通常是拒绝他们入学,因为人们认为残疾人是不能学习的。直到16世纪,人们才开始尝试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到18世纪,才建立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特殊学校,进行与普通学生相分隔的教育。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教育从排斥残疾人走向了接受残疾人,但却是一种隔离式的教育。

相对于排斥的教育,隔离式教育是一种社会进步。人们已从残疾人不能学习的观念,转变到残疾人可以接受某种程度的教育。但是,这种隔离式教育是基于这样一种认知:残疾人是“不正常”的人,是特殊的,是不能和普通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接受普通教育的。因此,在教育体系中,也就出现了“二元制”的教育模式,即普通学校招收普通学生,特殊学校招收特殊学生,分别进行各自的教育,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实际上,就是对残疾学生进行了一种隔离式的教育。因为,在特殊学校中,残疾学生是没有机会与普通学生接触的,他们被隔离在特殊学校的校园内,成天处于同类人的狭小圈子中。这种由生理医学决定教育模式的传统思想,长期统治着教育领域,直到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这一传统做法提出挑战,才有实施一体化教育的模式。

到20世纪70年代,隔离式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国际上开始走向一体化教育的发展模式。一体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在教育上迈出的一大步,也成为民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一体化教育首先出现在欧洲,后来逐渐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流行起来。一体化教育也就是打破特殊学校的篱笆,将残疾学生安置到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即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在一起,实施非“二元制”的一体化教育。一体化教育的融合性(尽管只是在表面形式上),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和特殊教育发展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但是,一体化教育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残疾人上,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的特殊教育的思维框架,还没有意识到教育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因此受到国际教育界的批判,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全纳教育。

从教育的排斥、隔离、一体到全纳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其中每一个发展都是对前一阶段的超越和进步。尽管在各个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包含前一阶段的内容,但是各个阶段主导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只有全纳教育提出了教育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教育应为所有人服务的观念。

因此,教育是一种基本人权的思想,在教师教育中必须要加以关注。因为我们的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人,必须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在思想上必须有这种强烈的意识,更不应在行动上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

(二)全纳教育与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对教育的总体看法是教育是一种人权,它不是针对某类教育而是对社会整体教育而言。全纳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整体的教育具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然而,由于全纳教育的发展与特殊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很多人认为全纳教育就是特殊教育领域的事,故而一说到全纳教育就认为是讲残疾人教育的事情,实际上,全纳教育的内涵远远超越特殊教育。

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可以对教育进行各种分类,有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之分,也有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分,当然还有其他分类的说法。这些不同种类的教育各成系统,具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和范畴,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明确的是,在这些类别的教育之上,还具有一种教育学的概念。这种教育学的概念是一种上位概念,是指导教育领域中所有下位类别的教育思想,其主旨是探讨教育本质和原理,引导教育进步,指导教育发展。

全纳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教育学概念。全纳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反对任何歧视和排斥、教育要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等观念,为现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未来方向。因此,全纳教育不能与特殊教育简单划等号,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领域。全纳教育与特殊教育应该是一种上位和下位的关系。虽然特殊教育与全纳教育有很多关联的地方,但从目前来看,特殊教育主要的关注点依然是特殊学生,而全纳教育的关注点是所有学生(当然也包括特殊学生),全纳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观,可以应用于各类受教育的学生,是一种指导性的教育观。

在全纳教育还没有完全实现的现状下,很自然会存在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二元制”的教育,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残疾学生是不能在普通学校学习的,他们是完不成普通学校的学习任务的。即使目前在实施一体化教育(即中国实施的随班就读),将有残疾的学生接纳进普通学校进行教育,但是普通学校还是没有准备好接纳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或者是接纳了进来,却不知道如何对待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从而出现了一种徒有形式而无实效的状况,或者更进一步促使特殊学校的发展。

如果说全纳教育打开了教育的新局面,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应该说,特殊学校会日益减少,因为就近的普通学校都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那么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就不会舍近求远地去专门的特殊学校学习。

当然,特殊学校的减少并不意味着降低特殊教育的功能,普通学校仍然需要有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员。大量特殊学生进入到普通学校来学习,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对特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和专业的指导,但是在普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光靠特殊教育不能解决所有学生教育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就需要全纳教育的指导。因此,全纳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三)全纳教育与随班就读(一体化教育)

在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新的“一体化教育”(在我国被称为“随班就读”,也就是将特殊学生安置到普通学校上学)。虽然一体化教育在许多国家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对其的批判却不断出现。究其原因,主要的一点是“一体化教育”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

“一体化教育”的关注点还是单纯地放在残疾人方面,因而“一体化教育”的实施依然强化存在两种人(一种是正常人,另一种是不正常人)的看法,扩大了人类差异“病理化”(pathologization)特征,将残疾人依然看作是有病的、不正常的人,这又一次在各种范围(政治、社会、经济、教育)强化了将残疾人看作是“另类”的看法。残疾人也被自己的同类看作是悲剧人物,有的人甚至也相信自己是“另类”人。因此,一体化教育并没有改变人们对残疾人的看法。

巴登(L.Barton)认为,当社会越是要为残疾人获得的成果采取保护并为此而炫耀时,就越会听到残疾人受压迫、受排斥、非人道对待的强烈呼声[6]。福尔切(G.Fulcher)认为,残疾人已成为一种政治范畴。在一体化过程中,一方面在一元教育体制中产生了对待残疾人二元化的做法,另一方面一体化原则用来使隔离合法化,并贬低那些不进行调整的非正常人。也可以说,在残疾人周围建立了用漂亮词汇围起来的真空。实际上,残疾人还是被排斥的[7]。

由此可以看到,传统的医学-心理学模式又一次负面地影响了一体化教育,并且是以所谓的“帮助”、“照顾”、“保护”等美好的词汇来加以修饰,使之披上合法化外衣。一体化教育虽然改变了原来的一些名称和形式,将残疾学生称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但实际状况依然如故,同样的专业人员仍然做着以前做的事情,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仍然接受很差的教育,现实还是与以前一样。这是因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依然是“特殊”的,因为所需的实践是“特殊”的,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班主任与辅助教师共同负责的管理制度,但大量的责任主要还是落在了辅助教师的身上或者是专家的身上。“特殊教育需要”这一词变成了一种新的类别来区分学生。因此,一体化教育已变成了矛盾的概念,其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以中立化的方式开展,而是沦落在歧视残疾人的文化和政策的框架里。在这种框架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看作是不同的人,因为他们在普通学校里还是遭到不断的隔离。

一体化教育并没有走出专注残疾人、贴标签和分类的传统医学-心理学模式。在教室里可以看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学习与班级里的其他学生的学习没有关系,也可以看到这些学生通常是在课外与其他残疾学生一起接受辅导。普通班级中的教师感到无法获得特殊教育方面的技术,而是让专门的辅助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去帮助“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这种实践,实际上并没有脱离分离的氛围,因为这种行为明确地给学生表明:你是不同的,就应该到另一个特殊班去,因为你不能与其他人共享学习经验。

有许多国家,学校并没有做好“全纳化”的准备,也没有对教师进行培训,更主要的是在思想上和态度上对全纳教育还没有正确的认识。此外,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准备,需要学校在组织和课程上有改革。在很多情况下,学校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接纳进来了,其实只是对他们物质身体的接纳,而在心理和社会性上还没有真正地接纳,他们还没有成为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有价值的、受尊重的人。这也成为教师教育的一个挑战,需要在学校中建立另一种全纳的文化,使学校成为所有人的学校。

如何认识全纳教育,如何在学校中实施全纳教育,如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等,均需要我们的教师开展研究。

三、全纳教育应成为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一部分

在2008年召开的第48届世界教育大会上,出席会议的100多个国家的教育领导人,代表各自的国家承诺要在其本国实施全纳教育。可以说,在教育以及整个社会范围内,促进全纳教育已成为各国以及全世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面对这种教育发展趋势,教师教育的反应还不够迅速,学校的教师对全纳教育的了解还是甚少。即使了解了一些,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又能做哪些改革,也需要长期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师教育专业化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如何将教育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引入到教师教育中,并成为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一部分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必须考虑的问题。

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中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对待学生,如何进行教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领域均有不同的看法。作为教育领域中的教师,应该以一种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育、看待学生、看待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21世纪的教育、学生、教学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教育既需要对高度学术化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又需要对过于学科化的课程和教学进行改革。

全纳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反映了当今以及未来的教育需求,这种观念理应融入到教师教育的专业知识当中。

(一)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参与的机会

综观各国的教育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许多国家还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力图从法律上保障人的平等的受教育权。通过法律的实施,许多国家普及了义务教育,发达国家甚至普及了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也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发展。

尽管从法律意义上来看,教育可以达到机会均等,但是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和在教育结果上,还存在不平等。因此,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全纳教育所强调的大众、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引发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从原理上分析,全纳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接纳所有学生和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面对当今世界存在很多受教育排斥和歧视的现实,在实施全纳教育的策略上,可能会更强调关注目前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排斥的人,但这并不是说,全纳教育主要就是针对这些受到排斥的人,全纳教育根本立足点还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促进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在全纳教育的过程中,尽管要花很多精力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但是这种关注更多地是依靠全班、全校甚至全社会的力量来进行。全纳教育的这种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不同之处在于,以往教育认为特殊学生的问题是他个人的问题,是要由医生和心理学家这样的专门或专业人员来处理,即使在实施“随班就读”的过程中,也是将特殊学生交给专门的人员负责;而全纳教育认为,特殊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而是涉及到班级或学校所有人的事。例如,面对班级中“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其他学生怎么面对之,各科任课教师又怎样教学,学校的课程、甚至学校的建筑是否考虑到特殊需求学生的特殊需求,等等。因此,实施全纳教育不仅是特殊教育的变革问题,而且是普通教育的变革问题。

全纳教育对教师教育的最大挑战,不仅要把那些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的人接纳进来,更为重要的是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和活动中,并在需要帮助之时,提供与之相适的帮助。

全纳教育关注如何改革教育系统,使所有教育层次和情景都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其目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所有学生学习成功,而不受性别、社会、经济、身体等方面的限制。

(二)差异是一种资源

除了强调教育平等之外,全纳教育还有一条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性和差异。

那么,怎么看待学生的差异?全纳教育的平等与多样的两大观念,为教师教育专业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全纳教育试图用“差异”的概念来取代“特殊”的概念。“特殊”这一概念表明某人具有一种“特别的”、“与普通不一样的”状况。特殊教育也就是指针对盲聋哑、智障、肢残人的教育(有的也包括英才教育)。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教育还是存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区分,尽管现在也有很多残疾人到普通学校上学,但是只要人们给他们贴上残疾人或特殊人的标签,这就存在着一些隐含的问题。

国外有一些国家为避免标签式的称呼,将“残疾学生”的称呼改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在我国,对残疾人的称呼和看法上也同样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词汇上,已从歧视性的“残废”(即由于残疾而废掉了,没有用了之意)改称为“残疾”(尽管“残疾”一词还不够中性);将标明智障聋哑特殊学校的校名改称为看不出是特殊学校的普通学校名称。尽管各国都在逐渐试图淡化“标签”的影响,但是仍然存在一个“特殊学生”标签的影子,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划分为正常学生和不正常学生的做法。

全纳教育认为,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是将学生划分类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隔离,有碍于全纳的发展。给学生“贴标签”会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困难是源于学生本身的障碍或缺陷的看法,意识不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社会因素,因而会极大地影响到被“贴标签”学生的未来发展。

为此,全纳教育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不一样的。因此,为了消除具有歧视性的“贴标签”的做法,可以将“特殊”称为“差异”,这样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说法,不给学生划分种类,也没有给学生“贴标签”,只是说明每个学生之间会出现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那么,在教师教育中,应包括有对待不同学生和学生差异的基本知识。国外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已将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资源,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在有各种差异的学生当中,可以发掘有学习困难学生的其他长处;也可以将有差异的学生组成小组并在小组学习中相互帮助;还可以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会如何与有差异的学生相处,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等等。在如何利用学生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还有很多专业和实践的知识需要学习。

(三)全纳教育是一种优质教育

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的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优质教育并非单方面追求学生个人学业成绩的优异,它更强调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合作来解决个体的问题,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最大可能地发展他们的才能。

全纳教育认为,学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在许多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班集体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承认问题的社会性以及依靠集体合作来解决个体问题,这是优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因此,优质教育是依据于平等而多样的教育。面对各种有不同需求的学生,不应实施刻板、划一的教育,未来的教育必须提供与每一个学生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育。在教育基本目标的框架中,多样化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案,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种优质教育要求学校进行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国外已开展了全纳教育的课程改革:一是将全纳教育的价值观引入到学校的课程中,在课程内容中包含全纳教育系列价值观,让学校所有的人都了解什么是全纳教育以及全纳教育倡导的价值;二是建立新的跨学科的课程,这种课程是将生活中面临的日常问题作为课程的主题,或叫“主题活动课程”,作为对传统学科课程的一种补充,让更多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主题课程的学习当中来[8]。因为这些学习主题是从学生生活环境中挑选出来的,是学生熟悉和了解的,通过学习逐渐体会参与课程的快乐,从而他们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传统的学科课程。

同时,国外也进行了全纳教育的教学改革。在教师培养中,注重教师以何种方式去理解、分析和回应学生的差异;在教学方式上,促进教师考虑教学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以及受这种环境影响的有差异的学生;在教学行为上,应将教师看作是全纳教育政策的共同设计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课程变革的实施者,只有全体教师积极地参与和投入,才能取得全纳教育的成功。

教师教育是全纳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信仰、理念、态度和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效果。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全纳教育的发展会使教师感受到一种激励,也会感受到一种挑战,促使他们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来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文件集[C].Paris: UNESCO, 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2014-01-20)[2014-02-28]http://www.gov.cn/zwgk/2014-01/20/antent25.

[3] Booch T, Nes K, Stromstad M. Developing Inclusive Teacher Educ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3.

[4] Irmeli Halinen, Ritva Jarvinen.面向全纳教育:芬兰的案例[M].教育展望,2008,38(3):76-97.

[5] Booth T, Dyssegaard B. Quality is not Enough: the Contribution of Inclusive Valu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all[R]. Copenhagen: DANIDA, 2008.

[6] Barton T. The Politics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J]. Disability, Handicap and Society,1986,1(3):273-290.

[7] Fulcher G. Disabling Policie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Policy and Disability[M]. Landon: Falmer Press, 1989:89.

[8] Booch T, Ainscow M. The Index for Inclusion: Developing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Schools[M]. Bristol: CSIE,2011.

猜你喜欢

全纳残疾人学校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学校推介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基于全纳思想的高校女教师发展实践路径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论女性认知方式在科学教育中的全纳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