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与生命——从大学的生命特质看大学评价

2014-04-17姜慧颖

教育与考试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命评价

姜慧颖

一、大学与生命

“徜徉在世界著名学府之间,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想知道大学的历史是否久远,你只要去看这所学校风格古朴的旧楼和伟拔不抱的树木。大学的两样东西是不能缺乏的,一是她的历史感,二是她的生命感。”〔1〕香港人文学者金耀基先生这样感悟他心目中的大学。他笔下所描述的大学不只是物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生命性的存在。的确,教育是生命的对话,大学是人文的场域。大学并非只是简单的机械组织,大学的内涵是历史的、文化的、精神的,是一种生命性的存在。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大学’更为充满灵性的场所。……只要有‘心’,你总能感知到这所大学的脉搏与灵魂”。〔2〕

弗勒德利克·伯得斯通曾说:“大学是我们最伟大且最恒久的社会机构。没有哪个组织像大学一样受历史影响最深、最持久而能保证其基本结构不变,大学是唯一能称为历史发展、文化积淀的产物。”〔3〕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做过一个统计:“西方世界在1520以前建立的大约75个公共机构仍旧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有着类似的功能和未中断的历史,包括天主教教会;马恩岛、冰岛和英国的议会;若干瑞土的州的管理结构;锡耶纳银行,以及61所左右大学”。〔4〕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英国的牛津、剑桥有八九百年历史,我们的北京大学也已经是一百多岁高龄。不难看出,大学是一个基业长青的组织,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布鲁贝克所提出,“大学存在的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的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5〕是的,大学是历史的结晶,是时间考验出来的人类智慧的文化之光。

大学,真正的大学,是一个生命自觉的场所。大学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关照,大学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正是源于对人类生命的人文关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生命不断成长、丰富的过程。大学应为生命的成长提供源泉和动力,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和少壮,而谋成熟的知识与生命的热情的融合。”〔6〕大学生命将跟随着大学人的生命跃动而熠熠生辉。生命之为生命的存在,乃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精神文化活动是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大学正是如此,“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7〕杨福家教授曾指出:“大学的物质存在很简单,仪器、设备、大楼等等。然而,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8〕精神与文化看不见也摸不着,更谈不上什么实际功用,但它是一种内在智慧,是大学的涵养和气度,是大学生命的本质。大学失去了精神和文化,犹如人的生命失去了灵魂,意味着大学生命的枯竭。也难怪西班牙学者奥尔特加·加塞特会这样提出,“把大学当作一种精神比把它当作一个机体更为合适”。〔9〕

大学的生命内涵不仅体现在她的历史性和精神性上,还体现在她的生命特质上。大学不是工厂,工厂讲究速率,而大学具有生命的生长性,“大学是成长的而不是创造的。大学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绝非是一时一刻的一蹴而就”;〔10〕大学不是围墙,围墙是封闭的,而大学具有生命的生态性与开放性,大学与外界在动态交流中实现生态平衡;大学不是机器,机器是客体化的模具,大学则具有生命的主体性,她不只是适应他者的对象化客体,而是发挥她的主体性,自主地改变;大学也不是产品,产品讲究规格和标准,大学则具有生命的独特性,大学有着自身的传统底蕴与本土性格,在自我生长中形成独特性;大学更不是既定的产物,她具有生命的内在超越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学是文化场域、学术场域、精神场域,因而,应把大学放到生命的视野之中。

二、大学的生命特质

(一)生长性

大学具有生命的生长性,其生长性源于大学生命的未完成性。“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我们说一个人只能在他未发展的某一点上发展,这似乎是自明之理。”〔11〕可以说,生命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生命。大学的生命无一时,无一刻不在生长之中,大学的生长是其生命不断完善的过程。大学的生长性意味着大学是时间智慧的结晶,真正的大学不是“造”出来的,是“长”出来的。她不同于企业,企业的发展可以一蹴而就,大学则不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时间是大学生命成长不可忽视的元素,“教育不是运动,更不是战争,教育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它需要的是持续的永不疲倦的日常智慧和凡人的耐心执着”。〔12〕盲目专断地给大学注入“速成剂”,使大学“被带大”,只会使大学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或是有脑无心的“怪胎”。陈平原教授曾说:和办企业不一样,办大学“不可能立竿见影……用办企业的思路来办大学,导致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像填鸭子一样,填食、催肥、打激素,让大学迅速膨胀……中国的大学,只要认准目标,找准方向,不要走太多的弯路,步步为营,就一定能办好”。〔13〕

(二)生态性

大学具有时间上的生长性,也具有空间上的生态性。“生命体的独特存在方式就是他必然要成为一种众多生命复合体的存在。”〔14〕“大学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生态系统。”〔15〕大学绝不是一个能够置身于现实社会之外的独立、封闭的系统,大学与外部环境形成一个大系统。大系统与自身小系统并非对立,他们之间和而不同,在动态中实现平衡。一方面,大学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资源,为大学生命的生长提供养分;另一方面,大学运用获取的资源,为社会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但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大学生态,绝不能以牺牲内在生长逻辑来盲目适应环境的需要,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这样提出,“大学一方面它们本身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的新形势,否则将遭受社会的抛弃;另一方面,他们在适应社会的改变中,又不能破坏大学的完整性,不然就将无法完成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16〕大学必须在自身小系统协调平衡的基础上与外部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状态。大学的生态性也反映了大学生命的开放性。大学这一生态系统只有开放,才能与外界不断交流,永葆生命活力。这种开放性同时也体现在大学生命的包容与大爱,诚如金耀基先生所言,“大学之为大学,即在其拥有一种学术没有疆界的世界精神。”〔17〕大学生命本应具有包容的性格、大爱的情怀。

(三)主体性

主体性是生命之本真存在。大学具有生命的主体性,不应被人操纵、控制而沦为外部尺度的奴隶。只有大学真正是大学的时候,才能实现“人类运用他的智慧于真善美的探求上”〔18〕的大学理想。

大学的主体性意味着大学生命有自己的思想、理想和尊严,不应成为客体化的模具,按照外在标准来打造自己。大学能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内在本性去支配自我发展,能自主地进行选择、发展与创造。大学不仅仅是工具,国家的工具或社会的工具,“国家与大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19〕,国家应保护大学的主体性,大学也必须焕发她的生命自主性,发挥她的生命主体性,为实现大学理想而奋斗。大学的主体性也意味着大学生命应是自由的。潘光旦先生在其著作《自由之路》中说,自由是生命的最大目的。的确,如果大学首先不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她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极其有限的。自由是大学生命超越的前提,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四)独特性

大学具有生命的独特性。每一个大学都各自积淀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不同的内在力量和现实环境,所以每一个大学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果说一个大学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足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那么一个大学如果失去了独特性,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光辉。我们所关注的大学生命并非抽象的、普遍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完整的生命,这是属于每个大学的独特生命。办大学不比生产零件,生产出来的零件是同样的,而办出来的大学虽是共通的,但每个大学骨子里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源于她的精神性和内在品性。因而,真正的独特性是拒绝模式的,真正的独特性不是外设的,所谓“穿衣戴帽”式的工程不可能真正体现大学的独特性。大学的个性并非由钢筋混凝土构建,而是由历史、文化合成的。正如自然界中生态一定要有多样性才富生命力一样,一个国家的大学只有千姿百态,百花争艳,才能形成繁花似锦般的大学群。所以,正是由于大学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大学风格、大学精神在一起相映成辉,才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繁荣景象。

(五)超越性

生命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大学是以不断获得新生命的方式而存在的生命,大学的独特个性、人文品格是大学生长的积淀,更是大学生命超越性的展现。大学生命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的被否定和超越;大学生命也是非确定的,所以存在不断被超越的可能。大学正是在超越中焕发生命性,并不断获得新的生命。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前六天,温家宝向师生发表讲话,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观点:“大学的生命在于它的日新之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大学的生命价值,是大学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大学生命的超越性还体现在大学以自身的超越引领社会的超越。正如当年鲁迅称赞北大精神时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20〕引领社会的超越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大学生命超越性的最高表现。大学的超越主要是内发性的、自主性的,同时也是大学自身个性化的培育。因而所谓的模仿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超越,想要通过寻求模式和标准来一劳永逸地实现自我超越只会导致大学的个性泯灭和自我迷失。

三、大学的生命特质对大学评价的启示

把大学当作“生命”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思考路径。加雷思·摩根指出:“对隐喻的使用表现为一种观察和思考的方式,这种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的确,不同的隐喻使我们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果将大学隐喻为机器,我们就会以机器的特征来理解大学,那大学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生产机器。而将大学隐喻为生命,那么生命的特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大学的认识。大学评价的对象是大学,其评价源于对大学的认识,对大学生命的理解。基于对大学生命特质的理解,大学评价应多一点对大学生命的关怀,人文的关怀,而非只是纯粹的科学化的约束和规范。

(一)当前大学评价的科学化反思

1.评价主客体的分离化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评价思维方式受到以二元对立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导致教育评价双方是对立的,评价双方缺乏理解和沟通。对于大学而言,当前大学评价是消极被动的,甚至是带有某种强制性的,是自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高高在上,掌握着话语霸权,大学作为被评价者却是诚惶诚恐,大学作为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却以被动的姿态出现在评价中,没有民主表达自己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大学对评价的排斥和厌恶,甚至激发评价双方之间的紧张和对立。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机械的、冷冰冰的,甚至是敌对的、戒备的。这种忽视大学生命主体性的评价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完善大学生命的应有作用。

2.评价方式的标准化

大学评价应把每个大学都导向其生命应然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实却是我们大刀阔斧地用简单、划一的标准去“裁剪”大学,大学生命的独特性不复存在。当前的大学面貌迅速趋同,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只有两类大学,或副部,或正厅。〔21〕的确,以如此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去裁剪有着不同历史传统的大学,岂能不截长补短?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追求科学主义的量化评价,结果生命性存在的大学在量化中被数据所绑架。为了应付标准化的评价,大学不得不钻进造数据、做资料之中,成为了没有生命冲动的机器,又何谈表现生命的主体性、独特性和超越性?大学教育是极其复杂的,学生发展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大学内在的文化和精神等都难以用抽象的数据完全表现出来,偏于科学化、标准化的评价往往忽视了这些隐性的却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难以反映大学的本质。

3.评价内容的功利化

当前的大学评价往往只注重大学的表面绩效,而相对忽视对大学精神、文化、个性等方面的考查。“唯数据”、“唯名次”的评价意识使评价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本应充满人文气息的评价活动变得“冰冷”又“无情”。如此的评价导致大学生命的异化,大学的主体性、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超越性几乎丧失殆尽。而且,由于这种评价会对大学造成一定的威胁或创造某种利益,大学领导会极力控制学校绩效信息,片面强调有利信息,刻意隐瞒不利信息。这些都是大学评价内容偏离大学生命本身所带来的后果。功利导向的大学评价背离了大学生命的本质,导致目前我国大学内在逻辑责任不足而外在逻辑责任有余,普遍患有严重的短视、浮躁、功利等疾病。作为与大学发展相伴随并相互促进的大学评价活动,在现实中以这样一种扭曲的方式展现,显然成了控制大学生命的枷锁。

(二)未来大学评价的人文化诉求

1.发挥大学的主体性

大学评价并非评价者单方面的活动,它依赖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实践。事实上,大学评价作用的发挥最终有赖于大学自身,所以大学评价应该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建立一个平等、信任的对话世界,强调大学在对话世界里的主体性,致力于对大学的尊重与理解而不是控制与约束。大学评价应该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关怀,人文情怀的过程,通过大学主体的参与将大学评价变成一种促进自身发展和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大学的生命特质同时启示我们,大学评价的未来趋势之一是自我评价。大学办学绩效需要接受外部的检验,但外部的评估和监控只限于发现问题,而真正要解决问题必须求助于大学自身。大学自评意味着大学对自身生命具有自主性。自评是大学内部的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它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大学质量本身,为了实现大学止于至善、追求卓越的理想。大学自评不是静态的,终结性的,更不是应付性的,它贯穿于大学生命过程之中,是动态的,持续的,由内而外的。

2.尊重大学的差异性

在标准化的评价过程中,大学的个性被磨平、剖光,最终流于灰色的平庸中,失去个性的大学生命是畸形的,零碎的,不健全的。其实如果所有的大学都走同一种模式,即使是最好的模式,这样的高等教育系统的生命力也是极其脆弱的。大学评价应尊重大学的差异性,尊重每个大学不同的个性和特色,这就要求大学评价在方法上走出标准化的思维误区,立足于每个大学的历史、个性和文化,在评价中为不同的大学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尊重大学的差异性也意味着在评价中尊重大学的生命整体性,真正回归大学的生命整体,而不是将大学限定于条条框框的指标体系中和僵化了的评价标准中。

3.关注大学的生命性

大学评价促进了大学之间的竞争,扩大了大学的影响,但是“唯指标”、“唯名次”的大学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的真正内涵。大学评价只有从游离于大学自身之外回归到大学自身和谐的生命,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魅力。大学的生命是一个不断生长和完善的过程,大学评价不能仅限于大学当前的政绩而忽视大学的生命状态,应朝着把大学的生命力量引出来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的发展成为生命成长的历程。大学评价应直接指向大学的生命意义的提升,关注每一个大学的生命个体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和自我超越,关注大学个性、精神和文化的培育。因而,我们要用发展性、增值性评价理念来看待大学的整体发展和过程发展,通过大学自身现在与过去的纵向比较,大学自身与同等发展层次大学的横向比较来正确评价并引导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评价要有历史思维和整体思维,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大学并非只是简单的机械组织,而是一种生命性的存在。对大学的这一认识不仅实现了工具性大学轴心的转变,而且深化和明确了大学的真正内涵。我们必须从以往过分强调大学的工具理性的误区中走出来,遵循大学生命本性,促进大学的生命成长。作为高等教育研究者,我们提倡大学要像一个大学,要用另外一种心态来关心大学,关注大学的生命本质,这正是大学的生命特质对大学评价最大的启示。

〔1〕〔10〕金耀基.剑桥语丝〔M〕.香港:香江出版社,1988:36.

〔2〕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7.

〔3〕眭依凡.关于大学组织特性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0(04)51.

〔4〕〔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1.

〔5〕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5.

〔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 〕.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89.

〔7〕〔21〕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0、123.

〔8〕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2007-9-2.

〔9〕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6.

〔1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9.

〔12〕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5.

〔13〕陈平原.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 〔N〕.中国青年报,2007-11-14.

〔14〕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21.

〔15〕杨叔子,余东升.大学的生命:日新之德〔J〕.高等教育研究,2008(05):5.

〔16〕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17〕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75.

〔18〕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113.

〔19〕〔加拿大〕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6 .

〔20〕鲁迅.我观北大〔A〕.王世儒等.我与北大——“老北大”话北大〔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9-90.

猜你喜欢

大学生命评价
“留白”是个大学问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