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调研报告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04-17王书润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岗位大学生工作

王书润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1168)

高职院校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调研报告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书润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1168)

对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勤工助学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具有能缓解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拓展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办事能力、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健全完美人格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勤工助学;调查结果;建议

一、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1]。校内勤工助学是指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助教、助研、助管、实验室、校办产业的生产劳动和后勤服务及各项公益劳动,学生从中取得相应报酬的助学活动[2]。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总的来说,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特别是关于高职院校校内勤工助学活动的研究。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完善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工作,本研究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选取该校2010—2012级勤工助学者为调查对象展开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2份,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98份。另外,笔者还通过访谈来深入了解校内勤工助学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状况及趋势

为了了解该校学生勤工助学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笔者专门走访了学生工作处负责勤工助学的老师,了解到2010—2012年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相关数据,其中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06%、2.91%和2.71%,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变好了,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在校期间的所有花费,不需要孩子参加勤工助学;二是由于手头经济比较宽裕,学生自身勤工助学的意识不强;三是学院关于勤工助学的宣传不到位,没能广而告之,使得有意愿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因无法及时得到相关信息而错失机会。

(二)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构成、目的、影响及学生、家长对勤工助学的了解程度、态度和评价

1.性别比

统计数据显示,在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中,男生占26%,女生占74%。当然,这与该院学生女多男少的特点有关。据统计,该院男女生比例是1 ∶7,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反映出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因为对女生而言,校内勤工助学更安全、更经济、更方便。

2.年级比例

从年级分布的数据来看,大一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7%,大二学生占46%,大三学生仅占17%。主要原因是:大一、大二学生想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他们在校的时间相对固定和宽裕,能满足用人部门的时间要求;而大三学生受顶岗实习等因素影响,不能继续参加校内勤工助学。

3.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

调查数据显示,该院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主要有3个:增加工作经验、赚取生活费用和获得生活补贴。

调查显示:有44%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是通过工作实践来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后,大学生的数量大幅上升,导致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为此要求大学生不但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增强就业竞争力。而“勤工助学活动不仅能让理论与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巩固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参与者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以后步入社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有42%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目的是赚取生活费。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奖、贷、助、免、减”和入学“绿色通道”的学生资助体系,但享受这些政策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据统计,该院贫困生约占总人数的26%。为支付每年4000多元的学杂费及个人的生活费用,勤工助学就成为这些学生最好的选择。这部分学生对于勤工助学的岗位不怎么挑剔,因为他们参与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赚取生活费,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是补贴生活支出。他们不是贫困生,父母给他们的生活费完全可以维持正常的大学生活,但为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就需要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撑。数据表明,75%的学生月平均支出在500元以上。一旦超支,他们的生活就会暂时陷入困境,因此,部分学生选择通过勤工助学来获得生活补贴。

4.勤工助学对学习的影响

从主观上来看:认为勤工助学对学习有一点影响的占59%,认为完全没有影响的占33%,认为有影响的占8%。有些学生在勤工助学后感到身体疲惫,没有精力再去学习;有些学生认为勤工助学之后反而精神更好,更有利于学习和生活。总之,参与者关于勤工助学对学习的影响的看法带有较大的个性差异。

从客观角度来看:78%的学生每周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19%的学生每周工作时间为8~16小时,这两种情况几乎不会影响学习;仅有不到3%的学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16小时。工作时间长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图书馆、体育馆等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这些部门工作比较繁忙,很多时候还需要勤工助学者周末加班,这就占用了参与者大量的学习时间,自然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对学习的影响不大,但客观上仍有9%的学生因勤工助学而经常逃课,44%的学生偶尔逃课。

5.勤工助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勤工助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和综合的,主要包括独立自主、吃苦耐劳、自信自强、交际和组织管理等能力。其中所占的比例较为均衡,基本上都在20%左右。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勤工助学在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一位学生说:“我是一个独生子,平时很少考虑他人。通过勤工助学,我体会到赚钱的不易,懂得父母赚钱的艰辛,从而学着去体谅父母、尊重父母,避免高消费。另外,勤工助学也有助于我树立经济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另一位在图书馆从事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说:“勤工助学不仅扩大了我的交际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有时候,我也有偷懒的想法,但最后理智和责任感还是战胜了惰性与敷衍。既然我接受了这么一项任务,就应该把它做好,毕竟诚信是立身之本,责任是成事之基,有劳就会有所得。通过勤工助学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是我的初衷,但随着勤工助学工作的逐渐深入,我深切地感到,它带给我的除了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

6.学生对勤工助学的了解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该院学生对勤工助学的了解程度偏低:对勤工助学有一些了解的占37%,十分了解的占3%,不太了解的占43%,完全不了解的占17%。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院对勤工助学的宣传不够广泛和深入,致使消息闭塞,有意愿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无法得到确切的消息。

7.学生和家长对勤工助学的态度

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态度。调查显示,50%的受访学生有意愿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持中立态度的占23%,只有2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意愿。这表明,该院大部分学生对待勤工助学的态度是积极的。

家长对勤工助学的态度。调查显示:对勤工助学持中立态度的家长占52%,赞同的占34%,只有14%的家长持反对态度。这表明,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力度有待提高。

8.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评价

调查显示:64%的学生对勤工助学工作的评价是一般,有意见和很满意的持平,都占8%,还有20%的学生对勤工助学不太满意。

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勤工助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限制性因素太多,岗位流动性太小,且技术含量太低,而学生希望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去工作;二是勤工助学的工资太低。认为工资勉强合理的占62%,不合理的占12%,非常不合理的占17%。学生希望助学岗位的工资可以适当提高。

三、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该院勤工助学工作的实施对学生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缓解了部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拓展和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和提升了他们的适应能力、办事能力、交际能力;勤工助学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不仅能锻炼人的毅力,磨炼人的意志,更能激发大学生自立、自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勤工助学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宣传力度不够,信息尚未实现在校大学生的全覆盖

调查表明:该院学生愿意参加校内勤工助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而实际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比例却在3%左右,且有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在勤工助学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一般就是在校园网上发个通知。这种形式单一、时间短暂的宣传根本无法实现信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面覆盖,使不少学生错过了申报勤工助学的机会。

(二)岗位技术含量低,方式单一,激励效能低

调查显示:学校能提供给学生的岗位大多数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专业关联度较低,没有挑战性,做起来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工作兴趣和积极性;该院对勤工助学的激励方式单一,激励效能低。从印发的《勤工助学学生薪酬发放管理办法》来看,勤工助学学生每月仅能得到140元的劳动报酬。该办法规定,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在岗位上的劳动时间达到每天1.5~2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约为8小时,每月正常工作日为20天的,经用工部门考核合格,即可享受每月140元的岗位津贴,除此再无其他激励措施。这种单一、低效能的激励办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

(三)岗位类型单一,数量少,流动性小

该院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类型单一,数量较少的固定岗位。所谓固定岗位,就是自始至终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没有其他的岗位更换。该院设置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校内教学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后勤服务等固定岗位, 一旦选定某个固定岗位,就得一干到底,无法流动,而很少有临时岗位(即几次工作时间就能完成任务的工作岗位)。

四、 改进勤工助学工作的建议

勤工助学是一种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但能从物质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健全完美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促使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效地开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采取多种途径,加大勤工助学工作的宣传力度

针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占比偏低且有下降趋势这一实际情况,切实采取多种途径,将勤工助学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播给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校报、群发短信等方式和召开班会、勤工助学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以及在宿管站、食堂、运动场等校园显眼的位置张贴海报等途径,加强勤工助学工作的宣传力度,实现在校大学生人人皆知的目标,让更多学生了解并参与勤工助学。

(二)挖掘学校潜力,满足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不同需求

调查显示,目前该院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鉴于此,学校应从学生的不同需求出发,在通常的“固定岗位”之外,开发一些具有专业性、挑战性和公益性的岗位,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如可以将一些临时性、突击性的校内工作优先安排给有勤工助学意愿的贫困生。学校还应多设立一些助教、助管、助研岗,以增加吸引力,提升勤工助学岗位的质量和挑战性,更好地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实行分类管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勤工助学目的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激励办法,提高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对于以赚取生活费用和生活补贴为目的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其劳动报酬,尽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对于经受锻炼和挑战而言的学生,向他们提供机会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对于以增加工作经验为目的的学生,学工处应增加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学生选择;对于追求专业性和挑战性的学生,学校可以为其设置一些校级科研项目,或是让其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等。

(四)树立正确观念,坚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提高本领

勤工助学既是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良好机遇。广大学生务必要正确看待勤工助学,处理好“得失”和“工学”的关系。

第一,学会正确对待勤工助学活动中的“得”与“失”。不可否认,劳动报酬是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一个内驱力,但不是唯一的动力。勤工助学活动带给学生的除了劳动报酬外,还有更珍贵的用金钱买不到的能力、体验和对人生的新认识。因此,要正确处理勤工助学活动中的“得”“失”关系,坚持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经受各种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是其基本特性。高职学生要树立勤工助学和课堂学习都是学习的观念。有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不仅占用学习的时间,也消耗精力和体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其实,勤工助学与课堂学习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从本质上说,两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且相互促进的。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生应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学会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目标。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财〔2007〕7号)[Z].2007.

[2]张建奇,曹静.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的现状与问题——基于对广州地区两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大学:学术版, 2011,(5):73.

[责任编辑:罗 香]

AResearchReportonWork-study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akingJiangsuInstituteofCommerceasanExample

WANG Shu-run

(OfficeofAcademicAffairs,JiangsuInstituteofCommerce,Nanjing211168,Jiangsu,China)

By investigating the status of work-study in Jiangsu Institute of Commerce, we find work-study program can alleviate students’ economic pressure, expand and consolidat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of adaption, 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 cultivate their self-reliance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Also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its existence questi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ork-study; result of the survey; suggestions

2014-04-28

王书润(1970—),男,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

G710

:A

:1672-2604(2014)05-0053-04

猜你喜欢

岗位大学生工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不工作,爽飞了?
大学生之歌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选工作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