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0后”大学生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2014-04-17梁琨
梁琨
一、前言
自2008年9月以来,我国各高校迎来了第一批“90后”大学生,标志着我国“90后”大学生时代到来了。“90后”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长大的一代,计算机起点水平较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拥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如今,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停留在“80后”大学生的教学模式上。改进高校计算机课程,追求新型的教育模式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二、“90后”大学生的特征
“90后”是相对于“80后”的群体,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公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活品质的提升,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90后”在人生观、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上都更有特点:他们紧追潮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他们普遍生活条件优越,社会和家庭给予的关爱较多;他们在物质需求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得到充分的满足。特别是自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价格的降低和性能的提升,计算机逐渐走入千家万户,“90后”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据调查,近八成学生拥有电脑、MP3、数码相机、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可见,出生在中国信息飞速发展年代的“90后”生活与网络相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三、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与实际应用脱节。学习计算机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应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为本专业服务。计算机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而计算机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即使当初编写教材时还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等教材出版,发到师生手中,技术早已落后,学生学不到最新的技术。此外,学生实验的环境仅限于计算机机房,学生不知道所学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计算机教师经常被学生问到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这些有什么用?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回答此类问题,就很难让这些追求个性、思维活跃的“90后”学生心悦诚服地去学习。譬如很多理工类专业都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教师大多把该课程当成一门公共课去讲,使用的C语言教材内容多注重语法细节,不能与某个专业相结合,书中案例也总是围绕一些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学生们学了半天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2.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还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育思想上采用“填鸭式”的教育,在教学结构上讲究大而全,在教学计划上讲究长期、系统、单一,在教学方法上千篇一律、枯燥乏味。
对于“90后”学生而言,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性格特点,“90后”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知识内容更加丰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以及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上,远超过他们的前辈,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老师知道的还要多。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使得他们渴望成熟独立,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被动地单向接受知识和教条式的观念灌输。
3.计算机课程设置无准确定位。多年来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一直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开设的课程也是“五花八门”。首先专业定位不准确,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软件开发能力,大多只能承担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类型工作;其次课程设置种类较多,导致深度不够,难以适应高技能工作岗位的需要。
课程设置决定了教学的定位,计算机课程该如何设置才更科学,哪些课程的实用价值更高,哪些是符合市场需求且学生有兴趣、计算机教师又能胜任的课程,成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针对“90后”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
1.编写讲义,让计算机教学“接地气”。计算机教师可以配合教材中的知识点编写讲义,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企业案例、多媒体课件、企业实践经验等纳入讲义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最先进的技术,又丰富了教学内容。笔者建议编写项目化讲义,项目选取的原则是规模合适,难度适中,与学生本专业对口。从“90后”学生心理和学习方法出发,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技能培养的渐进性,采用“分级递进”的思路进行设计。例如,在C语言、网页制作等课程的教材设计中,可将每个项目分解为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个小任务,小任务是结合某个固定知识点,几个任务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最终完成一个“大项目”,使比较琐碎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堂教学注重以“学”为中心。“90后”学生从小就掌握了利用网络的本领,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离开了电脑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对网络有着过分的依赖。因此,计算机教师应抓住“90后”这一特点,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网页制作课程是一门需要创新思维、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多媒体讲授,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课堂上老师在上面鼠标点得熟练,学生在下面看得眼花缭乱。学生在实验课上只会按照教材上面的实例去做,缺乏创新意识。所以对网页制作这门课程进行课改时,教师要更新理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实践上来。根据“90后”学生头脑灵活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项目驱动”“案例驱动”等教学方法,把企业项目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除了每门课程的实验环节之外,还应设置更多的课程设计或实习。总之,计算机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给“90后”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他们在未来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即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性的能力培养。
3.课程设置围绕明确的专业方向。近几年,我国“90后”大学毕业生已经陆续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90后”毕业生在择业上自我意识特别强,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与期望值很高,特别注意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价值。从“90后”毕业生反馈的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注重的是实践能力。计算机课程应力图使课程设置围绕明确的专业方向,并且尽可能向学生介绍本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从而使学生获得能够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
为了促进“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适当压缩课程门数和课程学时,增加更多的计算机类选修课程,力图营造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以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将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应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遍及了社会的各个行业,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社会对“90后”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计算机教学必须要适应这种形势,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