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问题,走进文本与人本——《散步》教学实录及教学后记

2014-04-17刘浩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严冬自然段散步

●刘浩

一、整体感知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视频显示着祖孙三代散步的画面。

师配乐范读课文,视频显示盛开着油菜花的初春的田野。

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结束,视频显示并讨论下面提问:

A.散步的人:

B.散步的地点:

C.散步的季节: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二、学生质疑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这是一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 但作者却通过一家三代郊外散步这种小事来体现了亲情这个大主题。 真是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下面请大家走进文字,与文章对话。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大问题:你对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或细节有疑惑? 请同学们一起合作。

(学生开始分小组讨论,老师提醒同学们一些注意事项:请同学们拿笔在书上做上记号,请组长负责整理本小组同学的问题)

师:同学们可以一边质疑,一边试着答疑。

(老师巡视,适时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5 分钟后小组讨论结束。 )

师:在刚才的小组合作中,大家发现了哪些有疑惑的问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质疑一:题目与生命

生1:这篇散文题目是《散步》,第四自然段为什么写到了“生命”?

生2: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想到了生命。

生3:作者想突出严冬之后春天的美丽。

生4:严冬时,所有的生命现象都终止了。

师:都终止了吗?

生4:所有的生命现象都不明显了

师:那我们人呢?

生4:初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显出勃勃的生机。

师:你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同样的意思,想一想。

生4:万物复苏,一切欣欣向荣,让人不由得想到生命。

师:大家满意他的回答吗?

生5:我认为是所有的事物都有了新的活力,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我想到了生命。

生6:可能是因为看到母亲能熬过这个严冬,意识到了对生命的珍惜, 所以看到田野里这么美丽的景色就会自然地想到生命。

师:对呀,我身体不好的母亲能熬过严冬,作为儿子,我感到庆幸、欣慰。那么对母亲而言,这是不是意味着迎来了她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

生(纷纷):是,就是。

师:那就都满意了,对吗?

生:满意。

(二)质疑二:奶奶与孙儿

师:来,我们继续提问。

生1:我不明白,第七自然段,母亲为什么又改变了主意?

师:谁知道?

生2:因为母亲认为小路的景色很好,又可以增进自己和孙儿的关系。

师:“增进”这个词准不准确? 换一个动词,怎么样?为什么你要说“增进了他们的关系”?文中是否暗示了奶奶和孙儿关系不太好?

生3:没有。

生4:我认为是因为奶奶对小孙儿的怜爱。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哪一个动作、哪一点?

生 4:“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

师:好,抓得非常准确。 看似不经意之间出现的动作却最能体现亲情。

师: 同学们认为奶奶改变主意的原因就是因为爱孙子吗?

生1:第5 自然段,“我”儿子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体现了怎样的感情?

师:体现了“谁”的怎样的感情?

生1:体现了儿子。

师:文中有两个儿子,你说的是哪位?

生1:小孙子。

师:奶奶的孙子,作者的儿子,小家伙,对吗? 体现了小家伙什么样的感情? 谁来回答?

生2:因为家里人一起出来,小家伙很高兴。 我们一高兴,也会说出这种看起来挺有哲理的话。

生3:是表现了“我”儿子的天真活泼。

师:“天真活泼”是指感情吗?

生4:不是,是一种性格特征。

师:对,“天真活泼”是指一种性格特征。 那还表现了什么感情?

生5:我觉得还体现了一家人的亲情。 因为儿子很开心!觉得奶奶、爸爸、妈妈都陪自己出来散步,很快乐。 他很会享受这种亲情,所以他很开心。

师:你分析得很好!你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开心的事吗?

生:有。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1:有一天早晨,我肚子疼,起得比平时早。 发现爸爸妈妈在厨房为我做早餐。我走到厨房门口,无意间听见爸爸对妈妈说:“声音小一点, 别把婷婷吵醒了。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听到爸爸妈妈对我说过他们爱我喜欢我之类的话。那天早晨,我无意间听到了。当时,我鼻子酸酸的,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有时我们没有察觉。

师:事例很感人,很好,但和李雨虹说的“开心”不是一回事。

生2:我们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在一起吃饭,我觉得很开心!

师:我们说,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原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今天这个节奏极快的时代里,好像成了一种……

生(抢话):时尚!

师(笑):一种时尚,或者说是一种奢望。 所以感到非常开心,是吗?

生3:今年春天,我妈和我爸终于抽出时间带我去龙泉放风筝,我觉得非常高兴。因为平时我爸我妈都很少有时间陪我。

师:听了这两个故事,大家是不是能理解小家伙的开心了?

生:是。

(三)质疑三:中年与责任

师:好,继续提问。

生1:为什么“我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

师:针对文中这句话,大家还有疑问吗? 还有其他方式的表述吗?

生2:当时作者背负了怎样的责任?

师: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 第二个问题是 “当时作者背负了怎样的责任? ”同学们认为哪一个问法更准确?

生:第二个。

师:对,第二个,指向更明确。 谁能解答?

生1:作者感到了人到中年责任重大,一个中年人的使命感。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你今年才十二岁,怎么能理解这一点呢?

生:因为我能看到爸爸妈妈在家里很操心。他们既要照顾爷爷奶奶,又要管我。 中年人,既要赡养老的一代,又要照顾小的一代。 我觉得他们很辛苦。

师:徐洁分析得很好。大家发现她是用什么方法去分析这个问题的?

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师:对。我知道,我在十二岁的时候,可就不懂什么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我是等自己到了这个年龄,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才突然间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即将失去时,才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的。 相比之下,徐洁比我懂事懂得早。

师:还有疑问吗?

生1:第八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儿子和母亲的“不重、轻”?

生2:因为儿子不重,所以我要慢慢走。

师:逻辑上讲不通。 不重,为什么还要慢慢走?

(学生现出茫然的神情)

师:那我们请其他同学帮你解答,可以吗?

生 2:嗯。

生 3:说母亲“很瘦、不算重”,儿子“幼小,自然也轻”是为了衬托出第八段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师:很好,一个“轻”,一个“重”。 这可以叫?

生:以轻衬重。

师:很好,原本是轻的、不重的,但是我却感到他们对我来说很“重”,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4:因为他和妻子背上背的是他们的亲人,他和妻子怕亲人受到哪怕是一点点的伤害。 他们希望亲人平安,不受伤。

师:是啊,是害怕背上的母亲、背上的儿子受到伤害。

生5:我认为是因为我爱我的妈妈和儿子。

师:一个字,都是因为“爱”。 这一幕使我想起一句诗“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母亲,一只递给孩子。 ”

(四)质疑四:背上与世界

师:还有问题吗?

生1: 第8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与第5 自然段儿子说的那句话是不是就体现了这个家庭的温馨?

师:他的问题是“‘是’‘不是’”,回答起来比较简单。同学们,这样的问题有没有益于我们思维深度的拓展呢?

生2:没有,不需要动脑筋。

师: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提问方法。 老师不怪你,毕竟咱们才开始学习质疑。 你有提问的勇气,非常好。

生1:我的问题是“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从背上的儿子和母亲想到“整个世界”?

生2:我们都很爱自己的亲人,亲人在我们心中,有很高的地位。 让他们开心,让他们得到好的生活,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我们也就会很开心。 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也会触动我们的内心世界。 他们活得好,我们内心也会很满意。 所以说他们是我们的整个世界。

师:换句话说,是因为他们在我们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的整个世界是什么? 你们又是谁的整个世界?

生(异口同声):我们是父母的整个世界。

师:你们看,对第二个问题你们是毫不犹豫地就回答了!那么父母又是你们的什么呢?父母在你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3:从几方面说,爷爷奶奶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是爸爸妈妈的世界, 而我们的父母曾经是爷爷奶奶的整个世界。我们是未来,爷爷奶奶是过去,父母、爷爷奶奶应该是我们的整个世界。

师:我发现龚文羽这个想法上了一个台阶。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孩子十二三岁,能够想到去承担家庭的责任, 能够去想到父母在我们的心中也是有分量的。 我们更多的是去抱怨父母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 是这样吗?

生:是呀!

师:所以,我很想借大家的手给龚文羽一个掌声。

(全班鼓掌)

师:龚文羽,如果你今天回家,能把这些话告诉爸爸妈妈、告诉爷爷奶奶,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试一试,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想一想,既然老人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那么对此你会想到什么?有一个成语叫……

生4:承前启后

师:对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就是人到中年的父母的人生责任,当然也是作者的人生责任。请大家再思考:“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仅仅象征着中年人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吗? “我”背上的母亲给了“我”生命,而“我”的生命又在儿子的身上得到延续,这让你们又想到什么呢?

生5:生命是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生6:生命的延续。

师:是啊。这不仅象征中年人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 而且还告诉我们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传递着、繁衍着,一代接一代。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亲情的颂歌,还是生命的礼赞。作者一家人不仅用爱心营造出浓浓的亲情,还撑起了整个世界。

(五)质疑五:老人与春天

师:还有问题吗?

生1:第三段那个“熬”字表现了什么?

生2:表现母亲度过严冬的艰难。

师:“熬”字什么意思?

生3:忍受,艰苦地支持,不容易。

师:怎么看出母亲度过这个严冬的艰难呢?

生4:母亲身体不好。

师:不好到什么程度?从哪里看出来母亲是“熬”过严冬的?

生5:“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

师:毛磊从来不举手,今天举手啦。(向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 )

生6:从“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师:是啊,别的老人挺不住,而我身体不好的、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的母亲却能挺过来,容易吗?

生7:不容易,所以用“熬”最能体现“我”母亲度过这个严冬的艰难。

生8:因为我家里也有一个老人,我九十多岁的外婆, 所以我很懂得一个老人的艰难。 对于老人来说,每一个严冬都是一个“鬼门关”,每跨过一个“鬼门关”都让人感到非常庆幸。

师:是啊,这个“熬”字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以及他尽孝所做的点点滴滴。 度过严冬那么难,母亲怎么“熬”得过来?如果仅仅靠母亲坚强的意志,而身边没有人照顾,可能吗?

师:那这种“庆幸”的心情在文中有没有体现?

(学生默读,思索)

师:我们祖国的语言是绝妙精深的,有时候看似平平常常的一个字, 却是作者语言表达的关键点,请同学们自留心一下,能找到吗?

生(纷纷):又。

生9:“又”熬过来了,表达了作者既欣喜又庆幸的心情。

师:是啊,一个“熬”字,一个“又”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片孝心,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对生命的珍惜。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就看我们怎么去运用它。

生1:我想问,第一自然段已经开始散步了,为什么第二自然段又“倒回去”了?

师:这是一种叙述方法,叫?

生2 抢答:倒叙。

生3:不是,第四段又开始散步了。

师:你发现第四段又没有倒叙了。 那第二、三段到底是什么样的叙述方法呢? 既不是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也不是倒叙,那是什么呢?

生 4:插叙。 (只有这个学生知道,怯怯地说。 其余的很茫然)

师:小学没有学过,是吗?

生:没有,没有。

师:哦,只有李雨虹学过。 叫插叙。 记在书上。

三、亲情在线

师:我相信同学们还有不少问题,我过去的学生最多的一个班提了60 多个问题, 今天40 分钟是不够的。 下来还会给大家机会。

(学生意犹未尽。音乐声中视频缓缓地变换着温馨的画面:粗糙的双手捧着稚嫩的小脚丫,强壮的大手伸向柔弱的小手——)

师:亲情,无处不在,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被我们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今天学习了这篇散文,我想我们多少能认识到:在我们平淡的生活细节中,充满着浓浓的亲情。我在猜想,可能你们已经勾起了一些记忆。 谁愿意在这儿和大家分享?

(学生积极举手)

师:谁最先举手我就先请谁,来,赖婉琳。

生1:有一天,我和爷爷、爸爸一起出去吃饭。 我刚拿起筷子准备往自己碗里夹菜,两双筷子先后往我碗里放了两样菜——一样是番茄炒鸡蛋,一样是鱼香肉丝,都是我爱吃的。 顿时,我觉得自己也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我也给爷爷、爸爸各夹了一样菜,我分明看到爷爷眼里有些许的欣慰和愉悦。 当时,我们三人的碗里都有着两样菜,我觉得这两样菜代表着我们三代人之间不可抹去的亲情。

师:婉琳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

生 2:(感慨地) 去年 5 月的一天,妈妈过生日,我想做菜给妈妈吃。 由于不懂,菜一下锅,油星子就从锅里溅出来了。妈妈一下子惊慌起来,她一把把我拉到怀里,转身用自己的后背帮我挡油星子。

师:妈妈有没有去思考“该不该挡”?

生:没有,妈妈动作很快,我还没反应过来。

师:这是妈妈本能的动作。把这感人的一幕记在随笔本上,好不好?

…………

师:同学们,看来大家还有话想说。 多少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被我们在不经意间遗忘。其实,一切伟大的爱都默默穿行于平淡的岁月。 我相信同学们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那就用心去搜寻,抒写一下曾经感动过你的亲情的点点滴滴吧。 明天课上继续交流,好不好?

【教学后记】

从学生需要出发建构课堂教学

刚接手时,这56 个孩子男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很强,不屈从权威;女生老实本分,学习上循规蹈矩、喜欢标准答案。 我是一个追求理想教育境界、思维活跃,与人沟通能力很强的女教师,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匠气”。因此,开放生成的课堂是我所喜欢且能够调控的,既适合我班的男孩子,满足他们言说的欲望,又能带动我班的女学生,刺激她们尊重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此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质疑问难,打开学生言说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但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大多是教师预设的,学生的话语权被堂而皇之地剥夺了。

正如有人所言:“语文,本该是让心灵和意志得到最自由舒展的学科,可是现在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异化了。 更可怕的是,它正在以一种悄悄的,从而也是残酷的方式, 把一个个头脑变得标准和麻木。 ”

毕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和情感世界,有不一样的学习能力、表达水平,差异是很明显的,对同一篇文章怎么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认识?!课堂上,如果问题都是教师预设的,势必抑制学生的言说欲望。因此,我更愿意还原真实的课堂,我鼓励学生大胆问出自己的真实问题,体现了对孩子们的充分尊重,做到了“一个都没落下”。 当然,这样做,对自己是极大的挑战,你得有足够的准备,甚至可能遇到极其尴尬的场面,因为你无法穷尽学生的问题。但是,这样做,即使尴尬也是有价值的。

执教《散步》一课,我在运用质疑问难的策略打开学生言说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情思的同时,让自己的思维与学生保持同步灵动,随时智慧地挖掘学生话语中可能出现的教学契机,在倾听交流、追问探究、认同共鸣的对话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细嚼深品,抓住语言的缰绳训练阅读能力

“语言就像威士忌, 是在酒桶里慢慢酿制而成的! ”任何形式的阅读探究,都必须孕育于语言的土壤。绝对不能空谈感受!对话是要让学生更好地亲近语言, 感受语言魅力, 并进一步学会有效地运用语言。 所以,围绕“语文”“语言”要素,抓住关键的语言点,深入语言背面,以感知作家写作的深度情思。 在引导学生揣摩词语时,使用了替换法、比较法,使其能透过语义的表层深悟其中的深意。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时,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本交流,使“语言训练在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做到了语言与思想内涵的有机结合。 ”

三、平等对话,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要平等,就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尊重。本节课, 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安全、 亲和的交流语境,使孩子们能有灵性的表达,并注重引导孩子们区分问题的思维层次,规范准确地表述问题和观点,使其“好问”且“善问”。

在多种对话方式中,还注意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圈点勾画的习惯,整理他人观点的习惯等,使语文教学落在实处。

这些做法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慧眼,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任重道不远,多少生命要经由你的手成长起来?所以,我们不仅要带着职业的虔诚,更要怀着对事业的热爱,潜下语文之海,带着年轻的心和孩子们畅游生命之旅!我渴望做一颗小小的火种,以浪漫的心直面残酷的语文教学现状。

猜你喜欢

严冬自然段散步
决战严冬
A NON-LOCAL DIFFUSION EQUATION FOR NOISE REMOVAL*
严冬过尽绽春蕾——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会齐心协力战疫情
散步的收获
散步
严冬海猎
秋天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