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创新”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探析
——以腾讯为例*
2014-04-17窦维国
贾 萌,窦维国
(兰州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经济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依然很少,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外在形象和国际品牌影响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自主创新在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高精尖行业显示出独特的价值。自主创新不仅促进国家的发展,行业的进步,更为企业在细分市场上取得领头羊的位置奠定了基础。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创新资金、技术资源、制度建设、法律保障方面面临严重的不足,在自主创新方面缺乏相应资源的支撑,然而大量的例证告诉我们,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借助企业的模仿创新将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从而走向崛起。因此研究模仿创新问题对于改善我国企业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腾讯从20个世纪聊天软件起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其发展路径正验证了在中国改革背景下成功企业由弱到强的成功典范,本文通过对模仿创新的阐述,研究腾讯的商业模式及发展脉络,试图说明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在企业尚不足以进行大范围自主创新从而加入国际竞争行列的前提下,或许可以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创新做大做强。
一、模仿创新的概念及方式
模仿创新是在自有资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同时加以改进,而不是单纯的剪切复制,更不是拿来主义。模仿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模仿,让企业重视创新,知道创新是企业保持活力的长效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完成必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模仿创新不是否定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现实途径。
吴晓波提出了一个“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改进性创新——后二次创新”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式,模仿企业的模仿对象可以不局限于一家企业,而是可以模仿多家企业,可使其创新上取得突破式进展,并使其竞争力得到跳跃式发展。
现阶段,中国企业模仿创新应主要以技术转移为基础,在有效吸收外部技术的前提下,通过实践过程中的积累发展自己的创新力,缩短与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技术再造;中西部地区在制定创新战略时,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技术积累,逐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由简单的模仿向真正意义上的模仿创新转变,通过模仿创新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在工业化阶段的后期,由量变实现质变,达到能够普遍进行原始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含量。
二、模仿创新对国内外企业发展的贡献
(一) 国外企业模仿创新的成功案例
著名跨国公司耐克(NIKE)早期仿制ASICS的Tiger跑鞋,如今耐克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企业。DELL电脑公司最初是DIY(Do it yourself)模式, 2009年的最新款液晶一体机 Inspiron one也被指模仿Apple Mac, DELL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制造商之一,电子商务模式领导者。丰田(Toyota)A1轿车模仿道奇轿车、花冠模仿欧宝Kadett轿车,丰田超越通用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花冠成为全球最成功的车型之一。松下(Panasonic)素有“模仿公司”之称,三洋(Sanyo)模仿胡佛公司的涡轮喷流洗衣机,松下和三洋均成为全球著名的电器企业, 2008年松下收购了三洋。韩国的现代(Hyundai)早期模仿通用和福特,起亚(KIA)、双龙(SSANG Yong)等模仿奔驰,虽然韩国汽车已经具有世界影响力,但很多现有产品仍然有模仿欧美著名品牌的痕迹。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模仿创新是当今许多国际大企业进入新领域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是从弱变强的有效途径,这对我国企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 我国企业模仿创新的现状
民营汽车企业奇瑞(Chery)QQ模仿通用的雪佛兰Martis轿车、瑞虎SUV模仿丰田RAV4,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成为民族产业的中坚力量,这使得奇瑞QQ长期雄踞该细分市场销量榜首。比亚迪(BYD)F3轿车模仿丰田花冠, F6轿车模仿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及奔驰S级轿车,最终比亚迪成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双模电动汽车。IT企业腾讯的前身OICQ模仿国外的ICQ、腾讯TM模仿MSN、QQ游戏模仿联众,现如今腾讯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即时聊天网络,被模仿者在中国市场被腾汛一一击败。神州电脑(Hasee)采用类似DELL的DIY模式,使得神州已经在国内低端电脑市场占据最大份额。综上,在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浪潮中,在我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背景下,模仿创新不失为一条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捷径。
三、中国企业的模仿创新成功案例分析——以腾讯为例
说起腾讯,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几乎在所有的电脑、智能手机客户端里总会有一个企鹅的图标。腾讯,一个创立于1998年,以一款免费的即时通讯软件起家的小企业,经过15个年头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腾讯的成功无疑是中国企业模仿创新的典型代表,为中国企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从QQ到微信,腾讯不是互联网的先行者,但却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腾讯在其草根时代便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经验,那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用户体验开展“微创新”,这也正是其日后运营产品的哲学观,即“先求有,再求好”。 1998年,软件工程师马化腾模仿以色列即时通讯软件ICQ,开发了中文版的OICQ,并和友人一起创立了腾讯。虽然是模仿,但OICQ还是进行了一些适应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微创新”。 腾讯在其QQ占据巨大用户群的资源优势下,以观察、模仿、赶超的产品策略,以及无孔不入的扩张战术,使其拥有了产品协同推广的关键资源能力,从而以低成本的推广渠道使其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腾讯如今一边打造“全产业链开放平台”,一边发力移动端。微信的商业化已然在路上。
腾讯建立初期正赶上中国互联网用户发展的井喷时期,使得在成立的当年用户数就突破百万,这无疑是可喜的,然而从产业格局的角度讲,市场上同类型产品较多,并且技术含量不高,准入门槛低,用户关系网尚未建立,用户迁移成本低,议价能力强,没有支付习惯等等这些因素,使得在当时的情况下,OICQ根本无法向用户收费。猛增的服务器成本、宽带成本和人力成本,使得腾讯挣扎在垂死的边缘。这使腾讯意识到,一味的追求模仿,没有自己的特色最终会被抛到历史车轮之后,唯有模仿之后的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腾讯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缩影,在这期间通过模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形成了腾讯特色的商业模式。
(一) 腾讯的SP模式
SP即移动增值服务模式。在该模式中,电信运营商负责提供通道等基础设施,向用户收钱并与互联网公司进行分成,从而避免了互联网企业向用户收费的难题。而腾讯作为中国即时通讯的先行者,抓住了这一机遇,实现了模仿后的第一步创新。 2001年,因为和ICQ知识产权诉讼而更名的QQ,此时的注册用户已达5 000万,这巨大的用户基数,使得其在PC端的即时通讯市场遥遥领先,从而得以让腾讯在手机QQ这段发展时期能以较低的资本投入获得较强的盈利能力,同时,手机QQ顺应了中国人喜欢通过打字聊天而非语音交流的习惯,这将PC端上建立的客户关系延伸到移动端,使得腾讯掘得了第一桶金。在腾讯与中移动的合作模式中,中移动每月通过短信通道向手机QQ用户收取5元资费,腾讯与中移动以2∶8分成。2002年,移动增值业务给腾讯带来了2亿元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6%。到2004年腾讯上市当年,其移动增值业务的总收入上升到6亿元,毛利率更是超过60%。
(二) “Freemium”销售模式
“Freemium”即Free+Premium,是一种向多数人免费,少数人收费的商业模式,QQ作为一款具有社交属性的聊天工具,在有社交的场合,就有“提升形象”和“彰显个性”的需求存在。通过向韩国互联网企业学习模仿,并精确把握中国用户的心理,腾讯创设出了“网络虚拟形象”,并且为满足这种用户价值提供了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例如QQ秀等衍生产品。虚拟的QQ秀,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但边际收益却并不无限趋近于零。
这种“虚拟商品销售”的商业模式要能运行,并实现盈利,需要有三项关键资源能力:一是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二是要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三是具有网络效应。腾讯的“Freemium”(Free+Premium)收费服务,这使得其既可以保持庞大的用户量又可以实现盈利。虽然“Freemium”模式并非腾讯独创,但其会员增值服务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里运营最为成功的。腾讯通过一步步扩充免费服务内容加强顾客体验,通过强势的渠道资源、品牌效应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在“Freemium”基础上创新出了多款产品,如QQ群服务、QQ游戏、音乐、浏览器等等,更为其“Freemium”模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腾讯作为以模仿起家的互联网公司,在其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中西部企业来说,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短缺、人才匮乏、创新动力不足的前提下,腾讯的这条“模仿——创新——超越”之路无疑给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一条成功的捷径,通过模仿可以借鉴国外大企业发展的经验,同时结合国内企业的特点加以应用,随着企业的逐步成长,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加以不断改进创新,甚至超越模仿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因此,我们看来,通过对技术领先企业的模仿创新,对处于转型阶段的我国企业来说,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薇薇.中国企业模仿创新中的专利权属制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142-153.
[2] 陆雄文,孙金云.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模仿式创新路径——新兴国家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4):64-71.
[3] 银路,李天柱,程跃,等.“山寨”现象的一般规律及其政策建议[J].科学学研究,2010(3):321-327.
[4] 于平.论模仿创新的优势与实施条件[J].商业时代,2013(25):88-89.
[5] 李苏苏.论模仿创新的原则、实施与控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6-50,77.
[6] 黄兴,康毅,唐小飞.自主性创新与模仿性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S2):85-93.
[7] 蔡翔,谌婷.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91-94.
[8] 王瑞欢,张忠德.中国互联网行业模仿创新的经验与启示[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6):96-100.
[9] 汪文洁.从“智猪博弈”视角看企业模仿创新——以腾讯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1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