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2014-04-17许艺琼

关键词:金融传统

许艺琼

(南京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在这个信息高速运转、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各种可能性。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同比2012年的8.5万亿,增长29.9%。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网上便捷支付的迫切需求,促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013年,阿里金融推出“虚拟信用支付”服务“余额宝”;新浪、百度等获第三方支付牌照并开始进军互联网金融;董文标、史玉柱、卢志强、张宏伟等7位资本大佬,成立深圳前海民生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腾讯CEO马化腾联手打造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时代金融的新生态,已经以摧枯拉朽之势,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着传统金融行业。一切都表明,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业务结构模式

(一)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综合现有文献资料,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不等于“互联网”+“金融业”的简单结合,它是基于大众对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接受,互联网技术对金融服务手段的升级与优化,从而为适应新的需求而诞生的。其特点在于通过互联网等工具,使得金融业务有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透明度、更好的协作性、更低的中间成本和更便捷的操作,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次革新。

(二)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结构模式

1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一种拥有网络支付模式的独立机构,它具备较强的信誉保障和一定的实力,运用网络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与各银行签约,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相连接的交易支持平台。

目前,从发展路径上看,市场上第三方支付的运营模式有两大类:(1) 以“快钱”“易宝支付”“汇付天下”等为代表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2) 以“支付宝”“财付通”等依托自有“B2C”“C2C”电子商务网站提供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

2 P2P网络借贷平台 P2P(Peer-to-Peer lending)又称“点对点”信贷,指个人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在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向其他个人提供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贷款人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和其他贷款人共同分担一笔借款,以此来分散风险,借款人也可以充分比较的信息后进行选择。

目前,P2P主要有以下几种运营模式:(1) 纯线上模式,借贷活动仅线上进行,不结合线下的审核,如“拍拍贷”“合力贷”等。(2) 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以“翼龙贷”为代表,借款人在线上提交借款申请后,平台的代理商对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进行线下审核。

3 阿里小贷 阿里小额贷款业务主要利用阿里巴巴、淘宝网、天猫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在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后,向一些弱势群体批量发放“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小额贷款,从而为个人创业者、小微企业提供电子商务金融服务。

4 众筹融资 “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众筹融资即使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众筹具有融资成本低、资金碎片化、参与互动感强和参与者分散度高等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还可创造出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众筹平台”的运作模式主要是:个人或团队将项目策划交给众筹平台,经审核后,便可在平台的网站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页面,用来向公众推介项目,以此获得资金支持。

5 互联网金融门户 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主要采用金融产品垂直比价的方式,将各个金融机构产品放在统一平台上,用户通过对比挑选金融产品。目前,“互联网金融门户”针对信贷、理财、保险、P2P等行业分布主要有:融360、91金融超市、好贷网、银率网、格上理财、大童网、网贷之家等。

6 互联网货币 互联网货币,又称为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或者电子货币,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一系列经过加密的数字,在全球网络上传输的可以脱离银行实体而进行的数字化交易媒介物。由于网络货币可以按照客户指令在不同账户上转账划拨,网络货币能够随时成为各种存款的生息资产,这是纸币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造币成本、发行费用、交易结算成本较为低廉。主要形式为电子钱包、数字钱包、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智能卡、在线货币、数字货币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2013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则已超10万亿元。同时,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新趋势,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必要的生长和发展土壤。

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截至2013年8月,在获得许可的25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中,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机构共有97家。2013年前三季度,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22.59亿笔,金额总计达到6.55万亿元。

在P2P网络借贷领域,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在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方面,截至2013年12月31日,阿里金融旗下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已达1 5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

在阿里小贷领域, 2013年东方证券为阿里小贷推出了类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东证资管—阿里巴巴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从而引起关注。截至2013年12月底,阿里小贷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 600亿元,户均贷款余额不足4万元,户均授信约13万元。

从相关数据分析结果看,阿里小贷的不良率维持在1%以内。而根据年报,中国工商银行2012年底贷款不良率为0.85%,中国建设银行为0.99%,中国银行为0.95%,中国农业银行为1.33%。这里要考虑到四大行的贷款结构中信用风险低的大中型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比很高而阿里服务的全部是信用风险最高的小微企业及个人商户。

在众筹融资领域,目前我国约有21家众筹融资平台。根据公开网页数据显示,网信旗下众筹网2013年2月上线,截至2014年2月共计发起众筹项目365个,累积参与人数达到60 423人次,筹集资金超过1.8亿元,其中2013年发起的爱情保险创出了国内融资额最高众筹记录,筹资额超过600万元,“快男电影”项目近4万人参与,创出投资人最多的记录。

互联网金融门户方面,以融360为例。融360是2011年成立的金融垂直搜索平台,主要帮助中国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和消费者解决贷款难的问题。目前,融360已聚集了近3 000家金融机构,集成超过1.3万种贷款产品。融360发展至今业绩骄人,月度PV已达到3 000万,搜索次数达800万,每个月通过融360搜索推荐的贷款申请金额超过100亿,增速大致在30%~40%之间。融360目前主要客户为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其中个人用户数占65%以上,小微企业则占30%以上,两者贷款金额差不多各占一半。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低成本、便捷性、即时性、惠普性等特征不断得以发展、壮大,挑战着传统金融,冲击着现有金融模式和格局。

(一) 加速金融脱媒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融通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省去了银行、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的步骤。从而大大提高了资金融通效率,加速了金融脱媒,这一过程中传统金融银行的中介角色会逐渐被弱化,传统金融机构的相关职能会伴随着出现不断分化甚至消失。

(二) 解决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搜集处理方面,互联网金融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利用“云计算”原理,可以将不对称、金字塔型的信息扁平化,实现数据处理的开放化、标准化、结构化,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而传统金融机构正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取利润,互联网则通过高效率的处理、共享信息打破了这一盈利模式。互联网金融使得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交易成本趋于零,是信息化时代的全新金融服务形态。

(三) 拓宽金融服务的对象

受“2/8法则”的支配,传统金融模式下,银行服务了20%的客户,却赚了80%的钱。互联网在其发展过程中,用户量的疯狂增长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广大的客户源,截至2013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5.9亿,我国网络购物网民数为2.71亿人,与2012年底相比上半年网民增加2 889万人。互联网金融正是利用了这一契机,凭借其强大的客户源为传统金融模式下被忽视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发挥其惠普性的特征,这直接导致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基础受到动摇。

(四) 优化资源配置

互联网金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利用互联网上商户和企业的交易数据,采取数字化运营模式,将企业在网络中的交易行为转化为信用评价数据,从而建立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提高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传统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融资困难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分配效率。

(五) 加快利率市场化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分辨客户群的利率水平,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规避政府失败,有效的发挥价格这双看不见的手,运用价格发现功能推动利率市场化,这对宏观经济以及投资者和整个金融市场是有利的。

四、颠覆还是共赢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究竟是颠覆还是共赢?诸多业界人士和专家有不用的看法。实际上,互联网金融与其说是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不如说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金融业进行的优化升级,是对金融业的技术演进,提升了金融的效率,改进了相关金融产品的质量,但并没有改变金融业的本质。同样,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间也并非颠覆关系,而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服务对象的拓展,是一种潜在的互补、共赢关系。

(一) 互联网是在技术层面对金融服务模式进行的创新

互联网支付行业历经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和交易数据,这些数据早已成为一座大型“金矿”,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就在于其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开发“金矿”,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为客户提供更加匹配的服务。同时,也解了决传统金融业惯存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丰富了投融资方式,从而降低了投资者信息搜集和交易的成本。

(二) 互联网所倡导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融合到金融业中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对象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金融业态凭借其垄断红利、牌照优势,形成了封闭、精英、分割化等诸多弊病,对金融业产生了严重扭曲,而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惠普效应,恰恰是对这种扭曲的一种“矫正”,大大推动着传统金融的改革进程。

(三) 传统金融在互联网时代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虽然来势迅猛,但其对于传统金融业的“颠覆说”还是不可能的。我们在看到互联网金融突出优势的同时,传统金融自身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的优势是互联网金融难以堪比的。

1 在信用方面 金融是一种资本逐利行为,是靠发放贷款来赚利息,或者投资企业来实现收益的。银行作为最为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是居民投资类资产最主要的管理机构,这样的信用累积绝非互联网企业短期内能够冲击的。

2 在专业性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对于金融业务的理解已经非常成熟。各类金融技术的储备、风险的控制和产品设计能力都已经非常完善,远非刚刚涉足最简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可比。

3 在风控方面 互联网金融借助开放、交互、平等、竞争等优势,使得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以极迅捷的方式给客户提供了良好的体验,但是,“有时也是致命伤”,互联网金融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便捷的行骗场所。而传统金融在资本配置、资负匹配和风险监管方面管理极其严格,所以传统金融工具的风控具备着自己的优势。中国至今没有征信库的背景,因此风控必须要走线下,在这方面,互联网金融无法摆脱、更不能替代传统金融工具。

综合以上各方面,传统金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有其难以取代的优势。传统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实体金融机构可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同时,除提供存贷业务、财富存管业务和为支付结算提供媒介外,还为社会提供流动性保险,支持正常经济活动。

(四) 互联网的工具性只能促进金融业发展但并不能颠覆金融的本质

“互联网金融”它的实质是“金融”,互联网只是“工具”。互联网金融颠覆的是金融业的传统运行方式,并不是金融的本质。

金融的本质在于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传统金融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创新推动,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更没有颠覆一说。而互联网与金融业实现深度融合,使得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实现互利共赢,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金融服务水平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洪偌馨.两大阵营激辩互联网金融[N].第一财经日报,2014-04-10(A05).

[3] 刘英,罗明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2013(43):29-36.

[4] 宋梅.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分析[J].财经界,2014(3):30.

[5] 刘士余.秉承包容与创新的理念正确处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关系[J/OL].清华金融评论.(2014-04-29)[2014-05-22].http://www.thfr.com.cn/post.php?id=351.

[6] 王艳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J].西部金融,2014(2):78-81.

[7] 杨洋,张宇.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以阿里金融为例[J].时代金融:中旬刊,2014(2):51-52,62.

[8] 汤星.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不是零和博弈 [N].人民邮电,2014-02-10(7).

[9] 史林东.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问题探析 [J].甘肃金融,2014(3):41-44.

[10] 王宗慧.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5):37-38.

[11] 洪偌馨.两大阵营激辩互联网金融 颠覆还是共赢[N].现代物流报,2014-04-14(9).

[12] 马蔚华.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优势互补将成趋势[N].人民政协报,2014-05-20(5).

[13] 江泽林.互联网金融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陕西日报,2014-06-10(12).

[14] 罗明雄.六大互联网金融模式形成[N].中国电子报,2013-12-13(9).

[15] 赫荣亮.我国互联网货币基金发展的四大政策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14-04-17(6).

[16] 唐玮.银行:最后的贵族[N].华夏时报,2013-12-30(26).

[17] 陆威.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美好时代[J].首席财务官,2014(3):54-58.

猜你喜欢

金融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竹”的传统与创新
P2P金融解读
支持“小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