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黟县汪勃家族科举仕宦考论*

2014-04-17张金铣

关键词:汪氏黟县绍兴

许 斌,张金铣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唐宋以来,徽州以“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由科举而仕宦者甚众,四方谓之“有洙泗之风”,而誉为“东南邹鲁”。登科人数骤增,不仅提升了徽州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据近人统计,两宋徽州以进士登第者八百余人,甚至出现“累世科第”,如道光《徽州府志》卷九《选举志·科目》记载,婺源人汪震,天禧三年进士及第,“子宗颜、孙谷、曾孙藻、元孙恺、恺子鸿举,六世皆以科举显”。黟县汪勃家族亦以累世科第而闻名,其仕宦与学术均有影响。本文拟对其科第、仕宦等进行分析。

一、徽州家族教育与宋代科举

宋代徽州家族读书求仕之风盛行。歙县汪叔詹一家科第繁盛、仕途显耀,其弟汪希旦“平生宦游一介不取,俸余则储书,尝语人曰:‘与其金玉满堂,孰若诗书充栋之为乐哉?’”[1]10。黟县孙氏家族,孙抗起进士,以文学见于世,官至工部郎中,“工部孰有,永州之学(孙适)自其父传”[2]6,其子孙适,学业科第上亦有所成就,父亲诗书传授不可谓不重要。再如,休宁程氏家族亦热心于此。程大昌绍兴二十一年登第,官至权吏部尚书,著有《禹贡图》、《毛诗辨正》、《考古编》等,文集见行于世[1]38。侄子程卓颖悟卓绝,潜心经学,尽得伯父真传,后登淳熙十一年第。程卓之侄程以升延续家学又登第。

徽州大族多来自中原,其读书业儒家风始终不辍。两宋时期,“兴文教,抑武事”[3],这些大族能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官僚系统中的一员,同样取得功名后的他们赡养家庭亲睦宗族,也以联姻结亲的方式力求攀附有权力的家族以求巩固。休宁夏家,祖孙三代为进士。夏廷烨“平居,崇德义,厉廉节,惟于收族、恤孤、兴事、济众为无所爱其力”。廷烨子亢善以收睦亲族为要务,“性庄重,不慕浮华,惟以诗书为业,敬亲睦族,未有惰容,敛钱置田赡茔,其意甚厚”[1]22-23。歙县聂氏一家,祖孙三代八人高中。聂世卿妻子王氏为大家之女,“聂氏族大以蕃而夫人宜之,……教厥子必以礼义荣辱,故克有成”[4]5。

汪勃(1088—1171),字彦及,黟县黄陂人,绍兴二年(1132年)壬子张九成榜进士。“黟县黄陂”条载:“在邑北十里栖梧碧山麓,汪氏世居于此,始祖讳宗明。至七世孙曰文泊,仕宋为助教,十一世曰勃,历官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封新安郡侯,与秦桧不合。以端明殿致仕,桧死,孝宗诏复龙图阁,赠银青光禄大夫。勃长子曰作砺,官至湖北提刑。作砺子曰义和,历官侍御史;曰义荣,为大理寺丞;曰义端,历官徽猷阁待制、赠少师。义和之子曰纲,宋理宗朝为尚书户部侍郎:曰统,为尚书吏部侍郎。义端之子曰绎,历官淮东运使。”[5]237《道光黟县续志》记载:“汪勃,绍兴二年壬子张九成榜。”汪勃之子作砺等人以荫补得官,但其孙辈汪义和、汪义荣、汪义端先后得中进士,家族再次以科第而兴盛。《新安文献志》载:“侍御义和……擢淳熙八年进士第。”[6]1980《道光黟县续志》中也提到,“汪义端、汪义容,乾道五年己丑郑侨榜”,“汪纮,庆元五年己未曾从龙榜”[7]124。

汪勃家族非常重视科第。汪勃“年十八,州荐士称首。试辟雍太学,锋锐涉敏,同舍畏伏,尊以宿旧”,辞归后,筑培筠园,“既退居专以教训子孙收恤邻里为务”,“晚节子孙皆以文艺擅名场屋,子太常寺主薄作砺凡五上礼部,而孙义荣义端同时登第,义端为进士第三人”,“公存时,诸孙已取高第,后侍从相踵,至纲,三世卓然异材”。子作砺,“少有声场屋,预乡荐入太学”。孙汪义和“擢淳熙八年进士第”。孙汪义荣,“与弟义端同登乾道五年第”、“子侄俱叨赐第,玉音褒谕云‘皆是卿子,足见义方之训’”。孙汪义端,“弱冠廷试对为第三人”。曾孙汪纮,“登庆元龙飞第”[6]1976-1982。孙汪义和还教育子侄,“倡率诸弟努力为学”[8]299。

汪氏一家注重文化和教育事业。汪义端博学能文,著有《盘隐类稿》及奏议若干卷藏于室。汪义在绍兴等地为官时,谓“郡统溪涧、民尚武健,欲变其俗莫若崇尚学校科举”,向朝廷请求开辟了贡院并增加了贡举名额。汪纲多闻博记,凡兵农、医卜、阴阳、律历诸书,无不精研,为文长于论事,援古据今、辨博雄劲,喜刻书、为有宋一代七大私刻家之一,著《恕斋集》、《左帑志》、《漫存录》等。

汪氏一族之所以能够累世科第,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其家族有着丰厚的经济实力。汪氏宗族从其田产得到固定收入,然后将其中的大部分致力于教育改善,并通过子弟的科举成功来提高宗族的声望。汪氏从汪勃登第开始就世代为官,其间积累的财富,为后代子孙从容学习和参加科考提供了保证。其二,宋代徽州书院甚为发达。南宋之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江南地区文化生活日益勃兴。徽州地近都城临安,受其影响,县学发展,书院兴盛。当然,汪氏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其三,良好的家族教育环境。中国古代始终未形成真正意义的公共教育体系,人才的成功得益于家族和社会的共同培养。汪氏一族视科第为要务,又重视文化,故而能世代相传而代代不息。

二、为官之道与政绩声望

汪勃于绍兴二年登第入仕,绍兴十三年入京,任太常寺主簿,入御史台检法,官为监察御史,后升任御史中丞。当时高宗“厌戎马久,思壹休息,罢诸将兵”,朝中主战派却提出“父兄仇未报,兵未当罢”。高宗不思故都不恋故国,幻想在江南一隅苟且偷安,且令主和派“居纪纲地,共持国论”。汪勃有事进奏,时遇高宗手书《孝经》,借此机会上奏“显仁后归,孝之大也,请刊石,摹以赐群丞、诸生,示天下子道”,委婉地劝谏高宗尽孝道迎二帝。之后汪勃上疏历陈靖康之变的缘由经过及国家由此残破凋敝的境况,高宗读后悲愤不已。高宗以汪勃“知大礼,明治道”,升为谏议大夫兼侍讲。

秦桧专权时,汪勃与秦桧保持距离,相持年余。秦桧见其不为所用,嫉恨在心,常常沮塞其中,使汪勃政见不得呈于高宗。秦桧受高宗赏赐犀带一条,当得知汪勃也得一条,心中更不平。汪勃得知慨然,“吾可以去矣”,于是辞官而“退就田里”。汪勃得以安度晚年,也在于高宗庇护,“知公为桧发也,重慰藉以旧职,食宫观禄终。桧在不敢动摇公者,上力也”。 秦桧死后,汪勃复起知湖州。孝宗即位,汪勃年已近八旬,没多久便以年迈辞归故里。

汪勃为官清廉,“廉俭至骨,不费公使一物,内屏烛反撚代燎。政以慈爱为主,劝两讼勿争,词致殷重”。他为人素孝顺,“寇退,邑落死走十三四,而公奏名以归,长幼各聚,数里内无一人走失,乡人惊异曰:‘是公素孝谨,天殆活之’”。他为人诚挚、与人为善,“公诚笃款尽,自少至老不欺无妄,尤简朴安详……岁祲,倒廪下其直,巨姓皆曰:‘枢密尚减价,我何敢求赢。故市糴常平,黟人亦以为佛也’”。回乡的汪勃“诚笃款尽,自少至老不欺无妄,尤简朴安详。尝行畴垄中与农坐桑语,尔汝如一人”,他还常在青黄不接时,低价售出稻谷,“乡民多受其惠”[6]1978-1979。

汪勃子汪作砺,字必成,少有声望,以乡荐入太学,补承务郎,授浙西仓属江右帅幕,主管临安府城北右厢。“乾道初元,岁歉,朝廷录救荒之功,主奉常薄、知桐川”,宋乾道五年升桐川知县。淳熙五年任兴化知军,“乞蠲兴化三县民丁米钱”。他为人做事重善政亦重善行,“居家必时制良药以救病者,市纸衾以施寒者,又施棺收无以为敛者,居官亦然”。

孙汪义和,荫补新建县知县,宋淳熙八年登进士,治有政声。知新建县时,“讲荒政,条画备具”。《契斋集》载,其乡居期间,“资产不逮其先祖远甚,而赒恤穷乏,一遵旧式”。孙汪义荣,知崇仁县,“有豪猾武断,持县短长,令不敢出气,乃籍其姓名,奸猾望风知警”。遇天气干旱时“究心荒政”,知桂阳军时“郡经蛮寇焚掠之后,城堞圮毁,乃增筑楼,申画逵道,始以最闻”。孙汪义端,绍兴四年,除监察御史改任军器监,知舒州。临差充贺金国生辰使,还阐述对北策略,除中书舍人兼侍讲。后除徽猷阁待制,卒于知鄂州任上。知秀州,“有形势户占田数千亩,不输官赋,责其输而返其田”。知绍兴府,时绍兴和买较他府为重,义端上疏请为减免,并代输和买及五等未纳之税。

曾孙汪纲,为兰溪县令时,恰逢旱灾,他“假常平钱为粜,使得循环迭济”,又“躬劝富民浚筑塘堰,大兴水利”,使得“饿者得食其力,全活甚众”。知高邮军时,他一方面巧妙利用当地地形,“或浚沟堑,或备设伏,以扼其冲”,布置边境防御事宜,另一方面致力于修葺海堰以保民田,修建函管以疏浚运河水势。知绍兴时,一方面修缮绍兴府基础设施,整修城池,修葺贡院。另一方面,疏浚萧山县运河,史称“舟车水陆,不问昼夜,意行利涉,欢欣忘勤”。还三万缗专款修筑海塘,使海水倒灌现象得到控制。汪纲神机敏锐、遇事立断,往往一言中理,卑官下吏听之慨然而从。汪纲逝世时,绍兴百姓“闻之多堕泪,有相率哭于寺观者”。曾孙汪绶,知兴国军时,备述沿江防务厉害,切中时弊。抚御兵民,创修戒备战之具,无不完备。知太平州时,治行称闻于世。曾孙汪统,历知扬州、江州,尝代其兄汪纲领浙东宪节。节浮费、广储廪,奏免山阴山陵两县折帛钱,政绩甚著。曾孙汪绎,知兴国军时召对极言守江之策。徙知仪真州、宁国府,在任修学校、整军备、葺官舍、减租苗、蠲浮费,惠政甚多。

汪氏一族为官廉洁,尤其能够体会民间疾苦并有所作为。他们为人大多简朴安详,能够和善对人,不喜奢华不废钱财;他们大都兴办教育,将科举看作是为国荐才的大事;注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他们十分重视军事防御,兴建军事堡垒、打造防御器械来防备金人的南侵。其中不乏政绩卓著政声颇佳者,如汪纲等。最为突出的就是他们的荒政,在干旱时期能够安抚一方百姓实在难能可贵,这也和徽州人多地少的地理环境相关。

两宋时期徽州经济文化发达,科第发达。汪勃家族与其他徽州大族一样,重视文化教育。他们取得成功后通常注重反哺家族抚育子侄,借此使得家族科第蝉联、举业不辍。科举既提高其家族之声望,也是他们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途径,同时科举也扩大了他们的交际圈,使得他们融入统治阶级上层,并能与世家大族结成姻亲来巩固自身。汪氏一族作为徽州大族的典型代表,反映出徽州士子为家族兴盛而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这种浓重的科第情节,使他们得以中第,进而得以入仕。因徽州理学的影响,徽州士子为官也大多有所作为,且能爱惜民力体恤民情,能察百姓之苦能解百姓之忧。

参考文献:

[1] 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M].上海:上海书店,1964.

[2] 方回.桐江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 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宋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9.

[5] 戴廷明,程尚宽.新安名族志[M].朱万曙,王平,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4.

[6] 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何庆善,于石,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4.

[7] 吴甸华.嘉庆黟县志·道光黟县续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8] 袁燮.契斋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猜你喜欢

汪氏黟县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元代珍稀家谱《汪氏渊源录》简论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人文绍兴
汪氏蜂蜜产品包装设计
画里乡村水为魂 钟灵毓秀客忘归——安徽省黟县环保局治水记
黟县打响安徽水源地钓鱼现场处罚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