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摄影图片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2014-04-17毛现辉
毛现辉
(福建师范大学 闽南科技学院,福建 泉州 362332)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新闻摄影图片已不仅仅是传统纸质媒介的专利,越来越多的新闻摄影图片广泛应用于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各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不断对新闻媒体传播内容与形式进行革新,而新闻摄影图片在新闻中的分量无疑占有重要地位,部分新闻摄影记者为吸引读者眼球,在摄影图片上入手,这也使得新闻图片造假现象相比之前更加泛滥。在当下“读图”时代,新闻讯息传播不仅速度更快,在社会上带来的影响也更广泛,这使得新闻摄影图片造假现象成为新闻界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这一方面是一些新闻摄影记者过于刻意追求图片画面的完美,从而有意无意地去做出造假的行为;也有因为权利、利益、地位等欲望而肆意地去对新闻图片进行造假。
一、新闻摄影图片中伦理道德缺失的表现
(一)违背新闻职业道德
1 新闻事实本身的造假 事实本身造假是指某些新闻图片摄影记者为完成任务或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制造虚假的新闻现场,通过对被拍摄对象进行摆拍这种最直接的方法人为炮制新闻图片,所以这类新闻图片所反映的事实本身就是虚假的。例如,1934年4月,英国《每日邮报》发表了一张照片《尼尔斯湖水怪》,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在尼尔斯湖上出现了一只类似恐龙的生物,可后来被证明这是一张造假的图片,出现在尼斯湖中的水怪不过是摄影记者用一只玩具潜水艇改装的而已。
2 把新闻摄影图片进行移花接木 这类新闻造假是指新闻图片内容和文字说明不相符合的造假形式,记者和新闻单位为了塑造典型人物或光辉形象,把别人做的事移植到典型身上。比如在2011年,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全城水浸,而当时在网上被传得沸沸扬扬的7张照片中,事后竟然被证明有4张是记者从别处“偷梁换柱”而来的。
3 利用电脑合成技术对摄影图片造假 伴随着电脑数字技术的发展,如Photoshop等图像软件的广泛应用,为摄影者完善、美化照片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强大的PS技术虽然为新闻摄影记者提供了便捷,但也给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带来了新的考验。例如在2003年,《洛杉矶时报》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在派驻伊拉克战争前线时,为了突出画面冲击力,自己改变摄影图片构图,把英国士兵用枪指向平民的影像和一个抱孩子从人群走出的男人的影像利用数字软件合成一张新的照片,《洛杉矶时报》不仅在头版刊发了该图片,还把图片转发给了该报系的其他报纸。事件曝光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
(二)违背社会公德的新闻图片摄影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对维系一个社会的公共生活以及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新闻图片摄影中,如果所有问题都交由法律处理,显然不现实。如果新闻摄影记者对于新闻报道没有自己的原则,企图通过图片造假、炒作等方式获得利益,最终会让这则新闻失去真实性,即新闻最基本的价值。
(三)违背法律的新闻图片摄影
当前,在新闻摄影中经常会触犯或涉及的法律包括隐私权、名誉权和著作权。尤其是新闻摄影中的侵犯他人隐私和肖像权问题,由此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可谓层出不穷。通常,凡是法律所禁止和惩治的行为,往往也是在道德上所谴责和行为。
例如在某市的一次打击涉黄涉赌专项统一行动中,公安局出动300余名警力,其中一位剃光头的民警,将一名赤身裸体的小姐的头发揪住,致使该小姐的脸部清晰地出现在图片中,并在网上迅速传开。大部分人看到这张图片时都会对该民警的行为感到不满,同时也对新闻媒体公开这种违背新闻道德的照片的行为感到不满。虽然该女子本身的行为是违反法律的,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她具有隐私权,新闻媒体这样公然地将其裸照公布,是对她人格尊严的一种亵渎和侮辱,也是新闻媒体侵犯其隐私权的表现。
二、新闻摄影中违背伦理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市场竞争带来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一家独霸的局面开始改变。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有效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新闻摄影记者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怎样制作“爆炸性”新闻上。而一些新闻媒体为了现实利益,开始忽略新闻的真实性特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有了事实,才有新闻”[1]。“陈永贵之子陈明亮涉赌涉毒被刑拘”这条假新闻之所以会被不断转载,就是媒体在看到这条消息后,都认为是一个“爆炸”新闻,而忽略了其真实性,没有追查新闻的来源,从而使这条虚假新闻不断放大。
(二)社会制度原因:新闻把关制度的缺陷
根据美国传播学家卢因的“把关人”理论,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把关人”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相比单纯文字而言,新闻图片所涵括的内容更强,传播效果更明显,在一则新闻中,编辑对于图片的选择有时直接决定着这则新闻最终的传播效果,因为新闻图片本身不会“说话”,正是新闻编辑对图片的把关选择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说明,才让一则新闻图文并茂。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新闻图片造假目前已成为网络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网络新闻图片造假严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传播生态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在海量的图片信息中,作为新闻“把关人”的图片编辑每天面对诸多真假难辨的图片,怎样选择真实、可靠的新闻图片,必须仔细斟酌[2]。
(三)新闻道德教育的缺失
假新闻的泛滥和新闻道德教育的缺失不无关联。当前,新闻图片摄影队伍的素质水平可谓参差不齐。与专业知识过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新闻图片摄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明显不高,当前国内的一些新闻院系只注重摄影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新闻专业人员最起码应该具有的新闻伦理道德问题。
三、解决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缺失的对策
(一)提高新闻摄影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新闻摄影工作者在当下时期往往受到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这是新闻摄影图片造假层出不穷的重要外部因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问题。
新闻工作者准入门槛的降低,导致不同层次的人进入新闻领域,由此导致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归根结底,解决这些问题,还要靠提升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对新闻工作人员自身提出更高要求,让新闻摄影记者明白新闻真实不能触犯某些禁忌,更不能突破道德底线。新闻媒体应该经常组织新闻从业者进行培训,增强新闻从业者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遵纪守法,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不会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而擅自播发或转载一些虚假新闻。在新闻摄影中应充分体现必要的人文关怀,“新闻摄影中人文关怀的体现,归根结底是在新闻报道中充分尊重报道对象,充分关注他们作为生命本身在事件中的尊严感受和体验。特别是拍摄者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3]。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新闻媒体的传播活动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影响是众所公认的。国外主流媒体对照片后期处理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处罚是很严厉的。当前我国国内新闻媒体也开始借鉴国外做法,对新闻图片摄影造假现象加大惩罚力度。如,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在今年3月与摄影人网联合召开的新闻摄影打假专题研讨会上,公布了他们对于假照片和造假者的态度,“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我们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中国新闻学会也在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有关措施中规定:在评选结果被公布以后,凡是被证明获奖者作品有违反相关规定的虚假行为,都会做出及时处理。
当前,在我国新闻界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新闻摄影方面的法律,这是造成新闻图片摄影违背伦理道德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问题出现后,因为没法可依,即没有相关的惩罚措施,不能对违法者起到惩戒作用。因此,加快新闻摄影的立法进程,使新闻摄影工作有法可依,是我国新闻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建立合理的新闻摄影图片监督制度
对于新闻摄影图片造假状况,不光要从完善法律制度和提升创作者道德修养方面入手,还应完善相关的监督制度。首先,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觉接受广大受众的监督,与同行之间互相监督,接受社会的督促;其次,在新闻摄影比赛评选的过程中,相关参与媒体对自身参赛作品进行自查,在评选过程中,对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性要进行严厉的把关,为新闻传播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应建立公开严肃的问责机制,多方面打击新闻图片造假现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新闻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如果有新闻造假行为,该媒体的相关负责人也应当承担相关责任。
(四)图片编辑的把关作用
在新闻采编以及传播过程中,新闻摄影图片编辑作为“把关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很多虚假新闻信息的炮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把关人”的图片编辑对相关的虚假图片放任自流,任由其传播,最终造成虚假信息传播的乱象。因此,如果图片编辑把关过程的导向出现偏差,必然会在客观上助长新闻图片造假之风。具体来看,图片编辑可在以下几方面起到把关作用:首先,在技术上把关,要寻求影像技术合格的图片;其次,在内容上把关,要选择符合内容且能准确传达信息的照片;第三,在形式上把关,可站在读者与被拍摄者的角度审阅,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唯美”效应。
总之,是否能遵守新闻图片摄影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一方面直接决定摄影记者能否发掘出真正有价值的、符合客观事实的新闻,另一方面也对新闻媒体在公众中的公信力产生重要影响,并最终决定媒体自身的权威性。新闻摄影工作者如果具备良好的道德风尚,就能够在新世纪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树立良好榜样,成为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力量。“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提醒道:‘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当传播信息与人道主义两种相互竞争的价值观看起来都具合理性时,摄影记者需要诉诸更普遍意义上的伦理原则。”[4]新闻图片摄影中的道德缺失,必然会导致新闻行业制作水平的整体降低,在当前我国法律不健全的特殊国情下,探究新闻图片摄影中的伦理道德显得尤为重要。
[1] 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 姬敏敏.网络传播中新闻图片造假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3.
[3] 姚玉,徐亚.如何凸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10(4):2-4.
[4] 吕梅.从普利策摄影奖透析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