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4-04-17杨善江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杨善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升级,产教深度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指向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①。产教融合是在广泛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探讨“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形成过程及实施中应注意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问题。

一、对“产教融合”内涵的界定

1.“产教融合”的两层意义。产学融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融合”意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意义同“融和”。“融合(和)”比“结合”“合作”立意更高,更强调“产”和“教”彼此之间的联系、互动、和谐。这里我们需要首先弄清“产教”的含义。“产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产业(行业、企业)与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产业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构成国民经济的行业或部门”。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产业是指存在并发展于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才、技术、资金、物资、信息等要素及这些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产业从属于经济,企业是产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或构成单元。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主体和基础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其英文对应词industry也有“工业、企业、制造业、行业”等多种解释。由于职业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资源具有生产性资源的特征③,产教之间的关系也通常用经济结构与教育或专业结构的关系原理来解释。从这层意义上讲,“产教融合”涉及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体制构建问题。第二层含义是指“产教”可理解为“生产与教学”,其中,“生产”(含服务和经营)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形态,侧重教学的实践情境;“教学”则侧重知识内容和技能、方法的学习。从这个层面上讲,“产教融合”侧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问题。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契合产业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必须贴近生产过程,人才规格必须达到企业标准。

2.“产教融合”的概念界定。基于以上对“产教”与“融合”的分析,我们试图对产教融合的内涵进行界定。笼统来讲,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讲,产教融合是教育部门(主要是院校)与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在社会范围内,充分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的产业、教育内部及之间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

二、“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

从以上“产教融合”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产教融合的“双主体”性特征。产教融合是产业和院校“双主体”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企业是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共同参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院校要发挥主动性,积极融入产业、结合行业、联系企业。本文所持的这种观点与一般只承认企业是产学合作主体的看法截然不同。

2.产教融合的“跨界性”特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彰显明确的“跨界”特性。④产教融合是生产和教育要素有机组合的形式,它既是教育性的产业活动,又是产业性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性与产业性的有机统一,与政府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参与密不可分,体现明显的“跨界”特征。

3.产教融合的“互利性”特征。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产教持续合作的动力和根本目标。同时,产学融合也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以提升教育能力和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需要校企双方承担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

4.产教融合的“动态性”特征。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等要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教育结构包括类别结构、专业结构、程度或级别结构等,它的调整受经济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并促进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同时,教育结构(包含专业结构)内部也处于不断变化、改革和调整中。因此,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适应是常态,两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动态循环和变化之中,具有“动态性”。

5.产教融合的“知识性”特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知识和技术创新。知识不再是院校的“专利”,而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产学合作中的重要因素。产教融合的实质是校企之间知识的流动和增值。教育通过与产业融合提升品质,产业通过与教育融合寻求技术支撑,两者交融,实现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

6.产教融合的“层次性”特征。产教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面的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和事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中有关产业与教育融合的方略设计;二是中观层面的教育部门(含院校)与产业部门(含行业、企业)基于“需求导向”的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办学行为的相互适应和配合;三是微观层面的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衔接和统一。

三、“产教融合”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产教融合也称产教结合,是早期产学合作教育的升级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与职业教育相伴而生、相辅相成,是贯穿、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教育思想。在我国,“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七个阶段:

1.近代的“实业教育”阶段(1865—1911年)。实业家张之洞、周学熙等分别提出“讲习与历练兼之”“共学并举”的兴办教育和兴办实业结合、实业生产与教学活动结合的产教结合思想,这是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思想的萌芽阶段。

2.民国初期(1912—1926年)。黄炎培、陶行知等大力倡导“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产教联办”“生利主义”的“教学做合一”的产教结合思想,这是初期产教结合思想形成阶段。

3.解放前期(1927—1949年)。毛泽东同志大力提出学校的知识分子要到群众中去,与工农相结合,领导干部要“工作、生产、学习相结合”的“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产教结合思想。

4.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时期(1949—1965年)。国家大力发展半工(农)半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类业余学校,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技术人员(工人),这一阶段产教结合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在“文革”期间,“半工半读”变成“生产劳动取代学校教育”的左倾化局面,偏离产教结合的思想。不过,这种“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对今天的“工学结合”和中国式“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探索仍有一定影响。⑤

5.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办学思想,鼓励“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办好生产实习基地”。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紧紧依靠企业、行业,面向社会办学,为经济社会服务。

6.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10年)。这一时期是职业教育规模迅猛发展的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驾齐驱,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应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指出职业院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使产教结合的思想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上来。特别是《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更细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成为近年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

7.经济产业深度转型时期(2010年至今)。经过前一时期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走出规模发展的阶段,职业教育逐步进入内涵发展阶段”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也提出“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和“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2011年财政部、教育部实施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引导专业建设适应区域重点产业布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不失时机地提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举措,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产教融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广度、深度、力度:推进产教融合应把握的“三要素”

产教融合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是破解矛盾、解决问题和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可以说,哪所院校推进产学融合的切入点找得准、体制活、机制畅、模式好、措施实、开放度高,产业要素就会向哪里聚集,学校就能赢得发展先机。同样,哪所企业提前介入产教合作,它就优先获得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择权,就能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和利润。产教融合的成效取决于教育与产业两者在结合点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1.广度。即范围和内容。产教融合涉及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项目与生产项目、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经济师、管理师)、教育科研与科技开发、教学与培训、实习实训与就业创业等多种要素的对接和适应。校企双方要结合区域和行业需求,依托优势,找准定位,共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共建课程体系、共组教学团队、共研科技项目、共商教学内容、共建实训基地、共定考核标准、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合作育人。职业院校要发挥积极主动作用,与行业、企业一起全面推动教育随着经济“走”,办学规模按照市场需求“动”,专业结构跟着产业结构“转”,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变”,教、训结合行业、企业项目、案例“做”,校园文化融入企业、产业文化“建”,专业教师按照企业工程师“培”,教学运行参照企业“管”,质量考核比照行业标准“验”,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落实产教融合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2.深度。可解释为“(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之意。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所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高度。要解决产教融合的“深度”问题,首先认识要有深度。要树立产业深度转型下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和融入产业发展才有出路的认识,只有思想认识深刻、深入、深化,才能产生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把产教融合推向更高阶段。其次,合作层次由浅入深。实现产教融合,关键在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涉及面很广,为此,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和联系点,选准突破口,逐步深化,以点带面,逐步提高产教融合层次。从中小企业合作开始,逐步与知名企业靠近,从小项目发展到大项目,进而向其他方面延伸,逐步提升到战略合作层面;从实践实训模式到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社会培训、企业职工再教育,进而发展到全方位合作;从简单的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同建立研发和产业化实体、组建股份制企业等转变;从面向一个企业向面向一个行业转变;合作从最初的院校“一厢情愿”到校企“两情相悦”;合作从被动适应性、随意性、盲目性向积极主动性、规范性、科学性转变。三是拓展融合途径。产教融合包括专业共建、实习基地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教学工厂、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工学交替、生产性教学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此外,契约合作也是一种新型的产教融合途径,校企之间通过协议、合同方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通过契约合作,职业院校可引进企业的设备、技术、标准等并转为为自身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企业也可利用院校的人才、科研等要素深化合作。四是建立深度融合长效机制。从办学体制上,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及内部治理体系,如组建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这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和改革方向。从运行机制上,形成“人才共育、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过程共管”的紧密、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产教融合的根本保证。从可持续发展上,形成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的人才、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是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力。

3.力度。即推进产学融合、校企合作落实的强度。产教融合不仅成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更要转化为职业院校的意志、行动和价值追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效要通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的能力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认同度不高、吸引力不强,除外部环境不完善外,也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院校普遍认为产教融合重要,但实际办学往往脱离产业需要;大家都认为校企合作必要,但实际合作常常处于“感情联络”或短期实习的粗浅层次,重数量轻质量,不少合作流于形式;工学结合被视为职教特色,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专业是教育与产业联系的纽带、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开设起来过于随意,不问市场,忽视需求,盲目上马;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抓手,但教学内容往往脱离生产实际,教学标准脱离职业标准;院校对制约产教融合的内部问题认识最清楚,但往往缺乏克难致胜的勇气、破解矛盾的魄力和脚踏实地的作为,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教融合的“力度”,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五、结语

职业教育要坚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策略。职业院校办学要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贴近市场需要,体现就业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把产教融合的思想落实到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提升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行业、企业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发挥积极、能动作用,以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政府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环境,建立投入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统筹整合区域教育和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其在产教融合中的推动、引导、支持和监控作用。

总之,产教融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路径。“产教融合”教育思想对指导我国当前和未来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刻、重要的影响。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②程树礼,张可君.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1.

③马树超.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条件保障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4(2):30.

④姜大源.提高现代职教体系学科地位[N].中国教育报,2013-10-01.

⑤余娟,曹晔.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思想发展史的探究[J].职教通讯,2009(9):26-27.

⑥邢晖,李玉珠.高职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全国百余名高职校长透视职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09-01.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