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挪威的森林》伦理错乱的现实象征
2014-04-17苏萌
苏萌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探讨《挪威的森林》伦理错乱的现实象征
苏萌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作为村上春树首次以现实主义创作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的不朽丰碑。书中巨大的文化思考和丰富的主题意蕴,构建起了该书享誉文坛的基础,长期以来文学界对该书的判读也主要从这一立足点出发。在此主要选取书中伦理错乱的现实象征这一切入点,对本书作简要解读,力求更加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艺术真谛。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伦理错乱;现实象征
二战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和战后广泛的社会改造,日本社会经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联系更是空前加强,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价值观都受到来至于西方社会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强烈碰撞给日本的文学发展带来了新方向的同时也给日本新一代国民(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关于“生命和未来”的新的思考。作为日本著名的作家,村上春树敏锐地洞察到了日本社会和国民思想精神世界的新变化,他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角度出发,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把人的现实生活当做其创作的出发点,在如实反映社会现状的同时,通过对当时日本青年的生活现状的发掘,深入地揭示各种社会价值观念交织下日本青年一代的内心状态和日本社会错综复杂的伦理状况。《挪威的森林》一书即是作者这一创作思想的杰出代表作,书中渗透了作者对日本当代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的“生与死”这一永恒哲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该书问世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研究日本当代社会状况和思想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一衣带水的领邦,当今的中国社会与八十年代的日本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研读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不仅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给我们反思当前社会和国人提供一面镜子。同时也给国内学者从存在主义反思文学和开创文学创作新方向提供一个成功的实际例证。笔者写作本文,最大之期望即是通过解析《挪威的森林》一书中错综复杂的伦理错乱的现实象征,为该书在中国的接受提供些许参考。
一、村上春树及其《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1949——)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他是当代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的一名奇才,他的作品风靡整个日本至今已有20多年,他的出现给多年以来处于沉寂状态的日本当代文学带来了一股新气象,在许多读者看来,在日本,就算是诺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也难以和村上的作品相媲美,他的作品目前已经被翻译介绍至世界至少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而且稳定的读者群体,这样的成就在日本乃至整个亚洲国家的作家中是及其罕见的。
村上的小说往往视觉独到,别具洞天,因此常常能做到卓尔不群,一枝独秀,进而撼动广大读者的心灵。《挪威的森林》就是他这种小说特点的最好写照,该书也是他小说创作的巅峰,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该书在如实反映当时日本社会现实
的同时,也在其现实主义风格中贯穿了一些非现实因素,一方面,村上勇敢地正视了社会经济发展给日本青年一代带来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分裂与扩散,承认社会价值观的错综复杂,以及日本社会和青年面临的精神危机,正视了整个民族记忆缺失和艺术拯救社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现实主义的前提之下,村上把西方文化(存在主义)与日本文化融合在一起,为日本文学创作开创了跨文化书写的新方向。不同文化的融合碰撞,现实和非现实主义创作的共同运用使得该书在涵盖丰富的主题意蕴的同时也更准确地揭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错乱现象,从而带来了丰富的现实象征。
二、伦理错乱及其现实象征分析
我们知道,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战后经济快速发展,至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和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在内的西方文化,较之于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更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给日本年轻一代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使得这一时期的日本社会处在一个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上彷徨、迷失的状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具社会洞察力的村上,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社会特征,一改当时缺乏对社会个体思想状况探究的创作风格,转而从强调个体关怀的存在主义思想出发,运用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方式,书写了一部既充满伦理错乱又具有人文关怀和反思社会的小说。
(一)书中伦理错乱的表现
1、自我迷失与拯救的双重人格
该书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小说主题思想洞穿了都市本身但是在实际的故事叙述中,给人们留下的“都市感”却不强烈,一般都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高楼大厦、大型车站和超市,以及灯火辉煌的夜生活场景等在书中很少出现,代之的是都市人的一般生活,作者正是用一般的生活,用主人翁在都市中起伏跌宕的日常生活来表现其空虚渺茫,自我迷失的一面。
小说主人公渡边是一个生活于都市但是又与都市生活保持距离的人,除了与女主角直子和绿子二人的感情纠葛,他的身边充斥着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白兰地、啤酒、以及西方古典音乐等等完全西化的东西,反而看不出这个生活于东京的日本青年具有多少东京大都市的元素。这样的一个人,生活于大都市东京,他没有对这个城市怀有向往、激情和欢喜,反而这个城市带给他的是不屑、淡漠与疏远。对都市生活的洞穿,导致了渡边远离城市生活陷入难以自拔的孤独迷失之中,然而,既然生于这样一个现实世界,他又怎么能够完全独立于这个世俗世界呢?现实世界中的人所必须要肩负的责任使得渡边又不得不违背自我意志要融入到这个迷离的世界,但是他又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把握这个融入的度,这样的自我内心矛盾必然地导致了渡边自我迷失与自我救赎的双重人格。
2、成长的无奈与青春交织的矛盾生活
在都市生活带来的巨大的、直击心灵的压力面前,小说的主人公,无论是渡边、直子、绿子都在灵魂和心灵上遭受重创而不同程度地产生精神的异化。不管是小说中的直子也好,还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好,成长是必须的,也是令人向往的,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成长的无奈,成长就意味着我们要肩负着对别人对社会越来越多的责任,但是现实是,当我们去承担责任时,我们原本固有的自得其乐的圆融生活就会被打破,一旦被迫置身于一定的现实之中,对小说中那些尚未在精神和思想上完全成熟的年轻人来说,是无法面对这样的情况的,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违背自己的心灵去面对,去顺应。这样原本圆融的精神世界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异化,在小说中木月,直子,以及直子的姐姐显然就是这种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去面对残酷的世界,从而导致自身精神世界异化的典型。在现实的压力之下,他们对于自己必然的命运表现出了远远超越其年龄的预见能力。她们对未来普遍报以悲观的态度,三人的最终结局都是自杀,并且在死亡时她们都显得很从容和平静,这种对死亡的态度也就向我们昭示了成长的无奈与青春交织的矛盾生活的伦理错位。
3、生与死的价值错位
在村上看来,生与死不是对立存在的,死只不过是生的另外一种形式。换言之。生死只是同一观念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死其实是生的一种延续。
透过作者对生与死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的主人公对于生与死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感情,他们认为生死并不是绝对孤立的,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不同形式,木月、直子
以及直子的姐姐在最终选择自杀时甚至为自己精心策划了死亡的方式,这意味着死亡在他们眼中不仅仅是自我生命的终结,而且还是一种永生和涅槃,是生命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延续,一种向母体和精神家园的回归,一种对青春永驻的祭祀。作者在小说中关于生死的认识以及三个女孩的死都真切地表现了当时日本社会年轻一代关于生死的巨大伦理错位。
(二)书中伦理错乱的现实象征
《挪威的森林》是在日本社会发展遭遇一系列社会和思想危机的情况下写作的,他是按照西方现实主义的风格完成的,因此书中的伦理错乱必然地对应着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反映到作家的艺术创作中,这样的现实就表现为作品的现实象征,根据上文中对伦理错乱的初步分析和笔者的理解,书中的伦理错乱的现实象征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1 、象征现代社会危机的加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日本经济的发展给广大国民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但是现实中总会有一些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许多生活于社会底层中的人没有能够很好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他们在社会中处在一个边缘化的境地,这类人反映到书中就是渡边这种生活于繁华的大都市却又总是无法融入都市生活,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形成了自我迷茫与自我救赎的双重人格的人。小说中的渡边只是一个缩影,他代表了当时和他一般年龄的相当一部分的年轻日本人的生活状态,是日本社会危机的一个写照。
2、象征现代日本个体青年的生活世界
如果我们把作者小说中的渡边、木月、直子等放在一条以生死为链条的价值观链条上来考察,那么,小说中伦理错乱的现实象征意义就会非常明显。
有评论家认为小说用和他人断绝了正常交流的人物来作主人公 ,就这一点来看就可以把小说的主题定位“自闭”,更有评论家认为:村上是把现代人对社会所抱有的隔离感作为小说主题的。这是一种不能把现实作为所谓的现实来感知的疾病,是一种不能抵达他人心灵的疾病”通过这些观念,加之在最后结局中按照作者的意图渡边宁愿生活在对直子的回忆里也不愿意放下过积极生活。这正是小说中所要象征的日本当下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荒诞与虚无质感。
我们可以发现在村上的笔下,现代世界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虚无地区,个体的生活尤其是年轻日本人的生活被巨大的虚无所包围,个体沦落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现代年轻日本人对于自己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普遍有难以逃离的失重感和失落感以及幻灭感,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内心的荒芜,许多年轻人无法摆脱现实与理想的落差选择自杀作为解脱自己的方式。而小说中渡边等几个青年的自杀就是小说所象征的日本现代青年个体的生存悲剧。
3、象征现代部分日本青年个体的生存确证
在小说中村上写死可谓兴趣盎然,人物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无一例外都是死于自杀,自杀成为了日本现代青年的个体生存悲剧。而性爱,则是小说中人物生的确证与表现。性是不同于死的一种自我救赎与解脱,基于这一观念,村上在小说中对于性爱场面一个接一个的描写才会不给人以淫乱肮脏之感。面对荒诞的生活世界,有人选择用死亡的方式结束自己,有人用性爱求生,在孤独与寂寞的精神折磨下,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下,人们渴望爱与被爱,而爱与被爱最直接的表达就是性爱,在小说中,村上把性爱化作小说中人物交际和自我表征的手段。但是,性不是解决精神空虚的灵丹妙药,它可以收一时之效,却不是最终办法,性对于精神空虚的人可以表达渴望生的心理,但是令人悲哀的是,往往性爱之后世界对于部分日本青年来说心灵的荒芜依然存在,只不过证明了自己的肉体生命依然存在罢了。一切由精神异化带来的伦理错乱依然存在,挥之不去。
四、结语
村上的《挪威的森林》表面上是描写渡边等几个青年的感情纠葛的青春小说,但是就其深层次的主题意蕴来说,它却是一部探讨当代日本青年生存状况和心灵奥秘的著作。作者从都市生活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摒弃青春小说中常采用精致的生活实感表达主题的手法,用一些思绪与感触表达年轻人生活中莫名的迷茫和哀伤,反映社会发展给新一代日本青年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与悲伤。
在小说中死亡,孤独,空虚等表面现象之下充满了深层次的人情味,通篇都贯穿着悲天悯人的温情和力求拯救他人于沉沦的意识。小说可谓洞穿了都市本身,在作者的笔下,即使是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也不见五光十色的繁华和充满活力的生活,更多的是呆板、虚无和沉寂,然而,那些远去的岁月,已然逝去的人、事、物却充满了温情,与现实的生活形成巨大落差。作者在洞穿都市和人本身的基础上,剥离出人性的光点和可爱之处,进而给人以心灵上的抚慰,化解残酷的现实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缓解社会危机给日本青年一代造成的成长压力和烦恼。作者笔下的小说主人公多数不管多么与世隔绝,多么玩世不恭,多么的不入潮流,但是一个共同之处在于他们投向其它弱者以及外部世界的心灵和目光总是充满了关爱和真诚,这也正是他们双重人格的表现,深刻地反映了在步入高度自动化和消费性社会阶段后当代日本人人机关系的隔膜和异化以及年轻人心理的崩溃。该书不仅是解读后工业化时代日本年轻人富有个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危机给他们精神世界带来的影响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文学界反思社会,寻找文学新的社会价值的典型例证。
[1] 王志松.消费社会转型中的“村上现象”[M].读书,2006,11.
[2] 李力.试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独步[J].《吉林大学》,2004年
[3] 赵佳舒,唐新艳.《生与死的二元对立——论《挪威的森林》的主题[J].电影评价,2008,(18).
(责任编辑 颜健)
A Study on the Realistic Symbol of Ethical Disorder in Norwegian Wood
Su meng
(Shan dong g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Jinan 250000,China)
As the first novel created by Haruki Murakami in a realistic style, Norwegian Wood is greatly successful inmany aspects and it is an everlasting masterpiece in Japan and the literary world. The book features deep thinking aboutcultures and rich implications about themes, which assures its high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world. For many years, theliterary field has done a study and evaluation on it. And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book by choosing the realistic symbolsof ethical disorder in it and tries to be more close to the author’s writing intention and the novel’s artistic essence.
Haruki Murakami;Norwegian Wood;Ethical Disorder;Realistic Symbol
I106.4
A
1004—1877(2014)04—039—04
2014-04-06
苏萌(1981-),女,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