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
2014-04-17刘春雷
刘春雷
(济宁学院外国语系,山东 曲阜 273155)
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
刘春雷
(济宁学院外国语系,山东 曲阜 273155)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十九世纪最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远大前程》是其晚期的代表作,受到全球读者的好评。以《远大前程》为重点,通过对《远大前程》与其他作品的对比分析,来探讨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特点。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故事性
一、绪 论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从1936年开始,狄更斯陆续发表了十五部长篇小说,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游记、戏剧以及随笔等。狄更斯的著作内容几乎涉及当时英国社会的每个角落,在他的小说中能看到各个社会阶层人民的影子。但是总的来说,他的小说主要反映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各种经历。他通过写实的笔法来表达自己对上流社会的贪婪、卑鄙的鄙视,以及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痛苦处境的同情。狄更斯通过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自己理想社会的美好生活画面,来歌颂人间的真善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首先对狄更斯的两部经典作品《远大前程》与《双城记》进行故事性方面的分析,通过两部作品的对比来突出《远大前程》的故事性,然后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设置、对话艺术、叙事视角、叙事主题等方面展开,重点论述了狄更斯作品的故事性特点。
二、《远大前程》与《双城记》故事性特征对比分析
1、《远大前程》的故事性
《远大前程》创作于1861年,是狄更斯晚期的代表作之一,是狄更斯一生所有作品中结构最完美,语言最丰富的一部。故事性强、小说的叙事手法、尤其是他独特的双重叙事视角,是《远大前程》被称为经典之作的最主要原因。
《远大前程》主要讲述的是少年皮普将自己最大的梦想寄托在一个虚幻的前程上,但是到最后现实让梦想破灭,他的远大前程也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当初单纯简单的梦想到最后梦想的破灭,这之间种种难忘的体验使皮普不断走向成熟,让他真正的明白了其实世间最远大的前程并不是拥有多少金钱、获得多高的地位,而是怀有一颗坚定正直、善良美好的心灵,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幸福安定的生活。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应用多种时态来叙事,环环紧扣,使作品行文流畅,故事性更强。其独特的写作手法,使整部小说看起来更像是作者、文章和
读者之间在进行互相交流,作者在通过小说向读者讲故事的同时也在感受读者的思想,是一种深层次的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向读者叙事而已。
《远大前程》的故事性对于一部小说来说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促进读者对小说更加深刻地理解,同时,其巧妙的叙事手法更是体现了作者一贯的讽刺风格,使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产生共鸣,不愧是19世纪欧洲小说的经典之作。
2、《双城记》的故事性
《双城记》有一个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它的故事情节都围绕着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背景展开描写,以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为重点,这在狄更斯的小说中是比较独特的。同其他小说相比,《双城记》的历史事件为狄更斯提供了更加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为作家再次表现他一贯赞扬的仁爱思想提供了更加引人入胜的舞台。
卡尔登是《双城记》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是整部小说中最让人费解的人物,因为他承载了作者大部分的理想寄托。作者通过描写卡尔登的爱、勇敢和反对压迫的种种表现,使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使故事性更强。
当时的英国社会中,社会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怀着极大的不满,十分怨恨。狄更斯更是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把自己的感受都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出来。通过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的一位外科医师曼赖特和德法石太太两家的遭遇的叙述,刻画当时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在充分发挥小说故事性的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他一贯赞扬的仁爱思想。
3、《远大前程》和《双城记》故事性特征的对比分析
一部小说,它的读者可以从其内容中间重现出故事来的特性,被称为该小说的“故事性”。一部小说,如果故事性强,那么就会更容易重现出故事画面来,就更能受到读者的青睐,如果其故事性不强,那么就会很难重现其故事画面,就不能吸引读者。值得指出的是,一部小说对于不同的读者群体来说,其故事性是不同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其故事画面被重现出来的难度也是不同的,因此评价一部小说的故事性并不是绝对的。读者是一个变化的因素,但是小说的本身是确定不变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小说来比较判断一部小说故事性的强弱。
《双城记》是一部通过批判过去时代的黑暗来讽刺当代社会的作品。上层社会的贵族富豪们残忍无情,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了人民武装革命。上流社会的富豪贵族们与劳动人民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一改往常那种轻松幽默的写作手法,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基调比较压抑。小说结构紧凑,故事情节发展迅速,语言简洁通顺,故事性强。小说中的情节偶尔温柔细腻,偶尔浩瀚宏大,生动形象,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风格与其故事性,使得《双城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所喜爱,是狄更斯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之一。
与《双城记》不同的是,《远大前程》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从“我”(也就是“少年皮普”)的角度来叙写其生活经历。还有一点,那就是《远大前程》中“老年皮普”和“少年皮普”在叙述中不同视角的交叉转换,故事性更强,情节更加生动。在这部小说中,实际上讲述的是“少年皮普”的所见所闻,但是作者用“老年皮普”这一个年长的讲述者的生活经验以及人生观念来讲述或者说讽刺“少年皮普”的生活经历,更能够使人产生共鸣,这也是这部小说的独到之处。狄更斯的这种写作手法,对于小说表达形式的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因为在以前,小说都是作者通过单独的讲述者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而在《远大前程》中,作者通过“老年皮普”和“少年皮普”两种视角之间的交叉转换来使读者领悟自己的思想,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增强亲切感。
三、《远大前程》的故事性特点
1、人物形象塑造
狄更斯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经历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很明显都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而不是把重心放在了讲故事上。他的小说的故事性强是公认的,但是他的笔下所讲述的一个个生活在英国的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情感丰富的经典人物形象,使得整部作品锦上添花,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皮普:作者的童年时代——个体无意识。
浪漫主义主张回归自然,并且注重营造儿童的
形象,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在狄更斯的作品《远大前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影子,特别是在主人公皮普的形象塑造上。皮普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辛酸的事情之后,最后又回到农村的人生历程,小说描述了他从善良朴实到虚伪势利,最后又回到勤劳善良的心态变化。少年皮普离开了农村家乡,离开了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来到了大都市伦敦,体验着跟以前不一样的生活,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但是他也逐渐被这个社会所影响,慢慢地变得市侩,他变的虚伪做作,不辨是非。他更加关心金钱和上流社会那些虚伪的作风,而不是真情和温暖。他越是离自己的“远大前程”更近,他就离人间真情越远,他的人格品质也就越是低下。后来,当他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重返家乡,告别了所谓的“远大前程”,但是他收获的却是心灵上的净化。
皮普的人生经历、他的内心活动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组成了这部小说中情节与任务活动趋向的枢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指出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由各种情结构成,如童年创伤情结贫困情结等这些情节与个人经历和经验密切相关,不具有普遍性。可以说,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受狄更斯的童年经验和童年情结的影响,是个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
郝薇香小姐:人类的原型经验——集体无意识。在作者生活的年代,虽然经济在高速发展,社会文明也在不断进步,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逐渐显现,然而封建思想依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脑海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男人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女性。郝薇香小姐就是作者以当时的社会现状为模板创作出来的。她是一个深受到男尊女卑思想毒害的女性形象,从一个千依百顺、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过渡成了一个性格孤僻的老女人,她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女性被男权思想所迫害的黑暗现状。
实际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所描绘的大部分女性形象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展现,她们的道德尊严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些变态的。当然,《远大前程》中也有最后结局看起来比较圆满的女性形象,比如说毕蒂,但是她在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都是被动地迎合别人的看法与行为,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想法。总的来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各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和故事设计,来反映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处处受压迫的社会现状,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2、情节结构设置
狄更斯一生中共创作了十几部长篇经典著作,或许《远大前程》不像其它几部作品那样有宏大的规模,波澜壮阔的剧情,也没有繁多的人物形象设定,但它别出心裁的情节结构设置却吸引了不同国家乃至于不同时代无数的读者。在小说中,我们能够到处感受到作者那种成熟、才华横溢而又能够适度的节制。它并不像《匹克维克外传》那样的散漫,也不像《老古玩店》中的感情泛滥,没有《雾都孤儿》那样的感情激愤,也没有《小杜丽》的纷繁复杂,更不会有《大卫·科波菲尔》的结尾那样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远大前程》的情节结构各个方面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是一部绝对经典的著作。
每当我们看完一部小说,合起书本来重新整理它的情节结构的时候,总是能够有一个清楚的理解,这个时候就好像我们站在群山的最高峰那样,周围虽然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弯曲蜿蜒的山谷,也有漫山遍野青翠的树木,但是我们总是能够对周围的地形有清晰的感知。或许对于所有的作者来说,写这样一篇结构严谨又不失故事性的小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只要有充足的时间来创作与修改就可以,但是这对于当时的狄更斯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当时《一年四季》的销量告急,不允许有太长的准备时间,并且由于《远大前程》是在刊物上连载,一旦发布就不能随意更改了。就是在这样紧迫的情况下,狄更斯依然能写出这样情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的作品,更加展现了他在创作方面的才华。
曾经有人说,狄更斯如此布局《远大前程》的情节结构是为了向读者证明,他不仅仅能够像前期那样写一些结构松散的作品,而是可以把握各种小说的结构和风格,使之行文更加流畅,内涵更加深刻。我们并不能知道狄更斯当初的写作想法,但是在他的作品《远大前程》中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他对完美的情节结构的孜孜追求。
值得指出的是,《远大前程》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其整体的情节结构,在许多细微的情节方面也有着它的独到之处。主人公皮普在乡下和后来在大都市的生活经历。远大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种种
细节都在烘托着整部小说的内涵,为整部作品严谨的情节结构锦上添花。
3、叙事视角
纵观狄更斯的十五部长篇小说,大部分使用的是第三人称的视角。在他的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场景的布置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都是通过叙述者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加以讲述的。在讲述的过程当中,狄更斯一般都会把自己的主观感情以叙述者的身份附加在故事情节上,直接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
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也有一部分长篇小说会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比如《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以及《远大前程》中的一部分章节。在这些作品的情节中,作者将主人公设置为叙述者,让他们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故事,表达自己当时内心的想法,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通俗的角度讲,《远大前程》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也可以说,这部小说是由“少年皮普”来体验整个故事,而从“老年皮普”的角度来讲述出来,叙事视角又有点第三人称的味道。对于这种“讲述者”与“体验者”不同的独特叙事视角的特点,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提出了“聚焦者”的说法。他指出“叙述者的感知层、心理层和思想层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聚焦者。”按照这种说法,在《远大前程》中,感知层的聚焦者主要是故事的主角“少年皮普”,而心理层和思想层的聚焦者就是那个站在旁观者角度讲故事的“老年皮普”。这也就是说,在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里又潜藏着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一种是“老年皮普”,站在现在的角度去回忆过去;另一种是“少年皮普”,站在过去的某一位置,以一种自己当时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来讲述。
狄更斯使用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除了能够增强故事性,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好奇心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皮普年轻时少不更事,不能认清社会的本来面目,对现实还存在幻想,总觉得自己还有一个远大的前程。当他最终被现实打败,头破血流后,又以老年人的角度来回忆自己的前半生,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这也是狄更斯小说的魅力所在。
4、叙事主题
《远大前程》反映了理想与幻灭的主题,其中渗透了狄更斯深层的人道主义立场。这集中体现在狄更斯在小说中表达出的对下层民众善良品质的歌颂以及对某些上流社会人士虚伪面目的揭露上。
《远大前程》并不是简单地创作出一个映衬或说明主人公的世界,而是发现了一个皮普的视觉所触及到的世界,其中包括他对自己和周围人甚至是社会的看法,而表现渠道,正是上面重点提到的两种叙述视角。因此,通过这种方式,狄更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正表明了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差异,这也是狄更斯的独到之处。
其实,《远大前程》这部小说还暗含了成长主题,它描写了主人公如何感悟人生,回忆往事的成长经历,与一般成长小说的情节设置与旨趣形成了高度的契合。皮普自幼失去双亲,童年时饱尝艰辛。随后,意外之财的获得和跻身上层社会的强烈渴望又促使他到纸醉金迷的伦敦寻求机遇。然而,马格韦契的突然现身让皮普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击:受恩于一个囚犯的现实既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耻辱,同时又将他所憧憬的锦绣前程击得粉碎。皮普也因此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终日在迷茫与困惑中挣扎。幸运的是,在两个“父亲般人物”的指引和关爱下,皮普怀着愧疚的心情回到了亲人的身边,获得了精神上的“顿悟”,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并且得到了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完成了自我的成长之旅。因此,在依次经历了纯真一堕落一反省一成熟这四个阶段后,皮普逐渐认清了真理,明白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当初那些不切实际的梦也就醒了。
由于狄更斯的童年也是充满了苦难与折磨,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作者本人童年时期的影子。皮普童年时代所经历的苦难,正是狄更斯悲惨的童年生活的缩影。狄更斯通过文学创作,用各种形式把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作品中呈现,并且不单单是简单的重现那么简单,他还用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对这些经历进行加工,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小说中,使读者也能够感同身受。狄更斯的童年情结使儿童和童年成为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的题材和艺术想象力的核心:在小说中,他反复演绎童年,有意识地使用儿童视角进行观察和描述,通过描写童年的方式来治愈自身心灵的创伤,让童年愿望复活,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在小说中,他掀起了真正的文学革命,用生动而热情的笔触描绘了原本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地位的下层阶级的人们(特别是儿童)和他们的悲惨生活实况,并给予他们最大的同情和怜悯。
四、结语
由于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所以小说的故事性对于整部小说来讲就非常重要。在《远大前程》中,作者应用多种表述方法来对故事进行描写,使作品行文流畅,故事性更强。其独特的写作手法,使整部小说看起来更像是作者、文章和读者之间在进行互相交流,作者在通过小说向读者讲故事的同时也在感受读者的思想,是一种深层次的交流。
狄更斯的小说中,经常会用到类似于《远大前程》这样的手法,这样能使小说的故事性更强,能够更好的吸引读者,促进读者对小说更加深刻地理解,同时,其巧妙的叙事手法,更加体现了作者一贯的讽刺风格,使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同身受,更能够产生共鸣。狄更斯不愧是19世纪“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1] 钟俊. 析《远大前程》的叙事艺术[J]. 南昌高专学报, 2008,(2).
[2] 张国清. 浅析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7).
[3] 刘晓丹. 浅析《双城记》[J]. 青年文学家, 2011, (12).
[4] 苏丽敏.《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解读[J]. 长城, 2013, 3.[5] 赵炎秋. 狄更斯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成就[J]. 东方论坛,1995,(4).
[6] 徐永红. 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的文学创作[J]. 名作欣赏,2011,(21).
[7] 赖淑芳. 狄更斯童年创伤的再现[J]. 外国文学研究, 2006,(3).
[8] 李宇容. 解读狄更斯小说人物创造的特点[J]. 丽水学院学报, 2005,(1).
[9] 米瑞恒. 细密周至,浑然天成——评《远大前程》的情节结构[J]. 河北大学学报, 1992,(13).
[10] 由春英、刘喜波.《远大前程》中的成长主题和领路人原型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 颜健)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 of Dickens’s Novels According toGreat Expectations
LIU Chunle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Jining University, Qufu 273155, China)
Charles Dicken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ritical realism writers in UK and even in Europe in 19th century.Great Expectations is regarded as his magnum opus of his later works and loved by the global readers. This paperdiscusses Dickens’s novels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 by analyzing the contrast of Great Expectations and his other works.
Dickens’s novels; Great Expectations; narrative
I106.4
A
1004—1877(2014)04—034—05
2014-03-19
刘春雷(1979—),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济宁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JX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