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乡镇中心园的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2014-04-17张地容张维娜
张地容 张维娜 杨 红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2010年颁布的《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农村学前教育成为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农村学前教育的窗口,乡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中心园”)承担着指导、示范和协调本乡镇学前教育工作的重任,在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为了了解目前乡镇中心园的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重要问题,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实现“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的发展目标,笔者对贵州省的50个县(市)的乡镇中心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乡镇中心园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贵州乡镇中心园的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中心园数量逐步增多,但仍有一半左右的乡镇无中心园
乡镇中心园是指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就是说,乡镇中心园是分布在乡(镇)的中心位置——乡政府所在地。据调查,贵州省的50个县中有679个乡镇,其中,有乡镇中心园的乡镇为325个,占乡镇总数的48%。大约52%的乡镇没有自己独立建制的中心园,只有在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如赤水市(县级市)下面有9个乡镇,只有四个镇有独立建制的中心园;普安县下面有9个乡镇,有5个乡镇有独立建制的中心园。由此可见,乡镇中心园数量虽然在逐步增多,但仍有一半以上的乡镇无中心园,这不利于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更不利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乡镇中心园教育经费严重匮乏,教育资源极其短缺
虽然大部分乡镇中心园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但是很多经费都没有落到实处。据调查,大部分乡镇中心园除了教师工资是财政拨款以外,幼儿园没有其他任何办学经费,更没有生均经费,笔者访谈了赤水市一所公办幼儿园园长,她表示就连公办园都没有生均经费更不要说乡镇中心园了。一中心园教师说:“中心园游戏活动中的材料严重缺失,教师很难设计和组织游戏活动,幼儿不能动手操作,抑制了幼儿的想象力,无法让幼儿得到身心的需要与满足。”调查显示,大部分乡镇中心幼儿园设备简陋,图书玩具缺乏,硬件软件实施都没有达到相应的办园标准。
(三)乡镇中心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工资待遇微薄,专业化水平不高
调查显示,乡镇中心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贵州省的50个县(市)中共有乡镇中心园325所,在园幼儿大约65000人,在岗教师为2600人左右,师生比为1∶25。如某中心园在园幼儿200多个,只有9位教师,其中只有6位教师为正式职工,其他3位都是从镇上聘用的只有初中文化、一个月只有400至500元收入的工人,正式职工工资也不到1000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的连续攀升,这样的工资、这样的待遇怎能让教师把所有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有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说:“工资太低,工作根本就没有动力,本来应给孩子多组织点游戏活动的,但是只要一想到多劳又没有多得,还不如把孩子关到教室让他们自己玩,反正不管怎么努力,工资还是那么多。”由此可见,乡镇中心园教师的工作动力、后劲不足,职业满意度较低。
另外,乡镇中心园的教师幼教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其他中专和大专为主,幼教专业化水平不高。据调查,在2600位教师中,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只有1300人,占总数的50%;本科以上学历的650人,占总数的 25%,大专学历的1250人,占总数的48%,中专学历的、高中学历和初中学历的共占27%。乡镇中心园教师有一部分是从小学调过来或者是聘用的工人,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化水平不高。
(四)乡镇中心园管理力量薄弱,教育质量缺乏监管
我国现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其管理与投资主体是县级政府。由于乡政府很少或没有对乡镇中心园进行投入,自然而然缺乏对乡镇中心园的直接管理。据调查,大部分中心园只有园长一人专门从事行政管理,有的园长甚至也要承担教育教学的任务,乡镇中心园的内部管理力量也非常薄弱。同时,多数乡镇幼教干部和许多中心园园长仍由小学教研员或小学领导兼任或临时聘任。他们一方面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工作繁多,无法全心全意投入中心园的管理工作。通过访谈了解到一部分中心园园长表示管理幼儿园非常困难,原因有三:第一,园长没有“实权”。乡镇中心园基本上属于教育事业单位,大部分教师属于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再加上幼儿园教师除了工资之外,没有任何的奖励收入,面对这种“铁饭碗”,园长拿这些教师没有办法。第二,老教师不配合。一般来说,老教师都是从小学调过来的,思想相对陈旧,不服从年轻园长的管理。第三,园长自身缺乏管理经验。大部分中心园园长都是从一线教师中提升出来的,缺乏管理的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乡镇中心园教育质量基本上没人管理,中心园只要满足了家长要求教幼儿识字的要求就可以了,缺乏相应的质量监测措施。
(五)乡镇中心园重保轻教与“小学化”两个极端并存
据调查,大部分乡镇中心园基本上都是大班额(45人以上,有的有两个教师,有的只有一个教师),面对这种大班额,“班级活动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如何进行、保教如何结合”一直困扰着教师。有位教师意味深长地问道:“乡镇中心园到底是以保育为主,还是以教育为主?”为了保护幼儿的生命健康,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大部分中心园重视幼儿的保育,轻视幼儿的教育。调查显示乡镇中心园还呈现另一个现象,那就是“小学化”倾向异常严重。虽然科学育儿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逐渐重视和认可学前教育;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抱着孩子在幼儿园应多学点知识、多认字、写字、算术的态度,要求中心园开设相应的课程。一部分教师反映中心园的“插班”现象非常突出。有些孩子在小班读两个月,然后又转到中班读两个月,下学期直接转到大班,有些孩子甚至没有读小班、中班,直接上大班,且4岁就上大班,家长让4岁的孩子连续上3年的大班。家长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读大班,主要是因为中心园的小班没有开设识字、算术等课程,而大班开设了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插班”对于中心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些附属于小学的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更是严重。笔者了解到,小学校长代管幼儿园,幼儿园参照小学的作息制度,早上8点上课,下午5点半放学,每天至少完成5节课的教学。教学内容几乎完全采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以“读、写、算”的训练为主,辅之以少量的游戏活动或唱歌。幼儿不仅要按规定完成课堂作业,还要完成一定的家庭作业。
(六)家园合作力度不够,教育步调不一致
据调查,中心园的幼儿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其主要是祖父、祖母“隔代教养”。隔代教育多数演化成了溺爱,孩子在家称王称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卫生习惯较差。同时,父母、祖父母缺乏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理解,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读书认字,为今后的小学、中学打好基础,强烈要求幼儿园学习小学的知识,还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教育孩子就是教师的事了。家长要求的传统模式教育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相冲突,两者的教育观念、步调不一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幼儿园只有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同时,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较少,主要是用家长会和与家长交流两种方式进行,而家长会一学期两次(开学与期末),家长交流则是零零散散。又由于乡镇中心园的幼儿大部分都是自己回家,家园合作的机会和次数更少。
二、发展乡镇中心园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形式扩大乡镇中心园教育资源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政府。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农村学前教育可以弥补因家庭、贫困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作为农村学前教育的核心机构——乡镇中心园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由政府来支持。《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农村公共事业”。具体来说:第一,政府应不断增加乡镇中心园的数量,保证“一镇一园”,增加农村适龄幼儿的入学机会。第二,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保护中心园幼儿教师的权益,并对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教师实行工资倾斜。第三,政府应采用多种形式扩大乡镇中心园教育资源。如改善乡镇中心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因地制宜地开发当地的教育资源等。
(二)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中心园教师队伍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农村学前教育的希望在农村幼儿教师。乡镇中心园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高低是影响乡镇中心园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的关键。因此,应根据中心园的办园规模逐步为中心园配齐教师,改变教师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中不合理的成分,实行老、青、中搭配,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主,小学富余教师转岗为辅,鼓励、支持男性加入中心园的教师队伍中来。加大对中心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的力度,创造教师“走出去”、“引进来”的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能参加各种职后培训,鼓励城乡园结对、送教下乡的各种公益活动,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培训教师指导家长育儿的意识与能力。
(三)真正实行“专人监管、园长负责”的中心园管理模式
乡镇中心园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也离不开科学的统筹规划与管理。乡镇中心园应实行省级政府对本省中心园进行统筹规划,县级政府具体负责管理,乡镇政府协助县级政府具体管理。县级政府是发展乡镇中心园教育的责任主体,理应在中心园的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具体来说:第一,配备县级幼教干部,实行专人负责,改变长期处于零管理、无引导的自然发展状况。对中心园实行与农村中小学一样的统一建制与管理,统一管理园长和教师。第二,真正实现“园长负责制”。由于种种原因,园长没有“实权”,导致幼儿园管理漏洞百出。县级政府应下放权力给园长,让园长能真正负责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如奖惩教师。同时,要加强园长管理能力的培训,提高乡镇中心园的管理水平。
(四)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加强家园合作的力度
乡镇中心园的幼儿家长要求幼儿园进行传统模式教育,即要求幼儿园教幼儿认字、识字、算术等,加剧了乡镇中心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利于幼儿享有符合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的优质学前教育。因此,幼儿园必须采用多种方式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幼儿园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而家庭与幼儿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这种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教育方法机智灵活。如果能充分利用幼儿园和家庭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那么,对幼儿的发展将是最大的、最有效的。幼儿园的双重任务要求幼儿园和家庭通力合作,《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一方面,家长主动支持、参与幼儿园的工作,了解幼儿园是如何进行教育的,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并主动向教师汇报幼儿在家的情况。另一方面,幼儿园主动帮助家长解决家长在指导幼儿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纠正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重视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采用各种措施提高家长指导幼儿的能力,引导家长积极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以加强家园合作的力度。
“孩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投资于儿童就是投资于未来”,乡镇中心园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如果政府不投入、不监管,那么亿万农村学前儿童就无法享受学前教育,就无法“为国家筑建财富”,最后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学前儿童、亿万家庭,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因此,贵州乡镇中心园的发展,亟待政府的大力投入、大力宣传、大力监管,亟待政府与社会、幼儿园、家庭形成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共同为农村学前儿童谋福祉。
[1]王红霞.当前乡镇中心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9).
[2]郑 名,马 娥.西北农村幼儿园办园模式分析与现实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3]罗英智,李 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