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与探索

2014-04-17陈功文何雅琴

机械职业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校企素养职业

◎ 陈功文 宗 怡 何雅琴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明确的首要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遵循 “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将学生定位为准职业人,依照职业(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培育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培养主线, 凝聚教育与教学的育人合力,扎实抓好第一课堂、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 探索并构建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 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向着“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转变,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素养一词的定义在《辞海》中为“修习涵养”,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是指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我院把学生的素养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素养,主要贯穿于文明修身工程;二是职业素养,主要贯穿于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 三是人文素养,主要贯穿于人文素质提升工程。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按照冰山理论的说法,职业行为是显性的,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隐性的。 对高职学生而言,其内涵可以界定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具备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懂得与人合作和沟通的团队意识。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构建

将高职学生定位为准职业人, 需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是认清社会形势,把握人生方向;二是认清行业发展,定位职业目标;三是认清专业内涵,做好学业规划。 在认识的维度上,按照从宏观(社会)、中观(职业)到微观(专业)的次序进行思考, 在行动的维度上, 按照从微观 (学业规划)、中观(职业规划)到宏观(人生方向)的次序逐步深入。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就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基础。 在三年的学习期间,第一课堂是教学课堂和实训基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开发第二和第三课堂。 第二课堂是专业社团和技术讲座, 主要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包括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行业认知和项目管理等。 第三课堂是拓展校外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和项目实践, 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实施

1.教育与教学的密切配合

在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需要整合思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师资力量,不断融合思想教育和专业教学的育人合力。

(1)做好新生的第一课——入学教育。 对于高职学生工作而言,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要从专业、 行业和社会等层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统一认识、夯实基础,为在校三年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学校院系两级开展“我的校园我了解”、“我的班级我的团”、“我的专业我的系”、“我的大学我规划”、“我的父母我的家”等项目活动。专业教学团队安排专业教师、 邀请优秀毕业生和企业人士等做好专业解读与行业介绍, 引导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尽快形成班集体、了解专业与行业、进行学业规划和学会感恩等。

(2)完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围绕“教育的实效性、管理的人性化和服务的满意度”学生工作目标,着实开展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配备科学的队伍是根本保证。 目前已经形成以班主任为主导,配备助理班主任、专业导师和学生干部的队伍结构,一般按照1:250 的师生比配备辅导员、每一个专业配备一到两名专业导师,每一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助理班主任。 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助理班主任协助做好迎新、 新生适应环境和文明修身教育等工作;专业导师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以及个体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干部通过活动平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3)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课堂45 分钟教学效果。 课堂是由教师、 学生和课程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 所以从专业教学团队的角度来看,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督导, 提高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做好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课堂教学反馈机制,任课教师填写《课堂教学反馈表》,将课堂出勤、纪律以及教学互动效果等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 (班主任)。 同时辅导员与专业导师通过进课堂、开展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等,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

2.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1)打造专业社团。 2008 年起,我院探索并构建高职工科“三段对接式”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创业教育与创意创新实践相结合。 根据学院“一团一品”即院系团委依托各专业,着力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社团。 每个专业教学团队创建一个专业社团或创业基地,比如,信息工程系目前建有阳光电脑服务站、E 创网络工作室等。 将学习兴趣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坚持走专业化、 品牌化和社会化道路, 使学生对接专业、对接行业和对接社会,着力提高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做好信息讲堂。 学院以“成长论坛”、“机电讲坛”和“青春讲坛”为载体,构建院、系、班三级讲坛。比如信息工程系以信息讲堂为载体,围绕文明修身、行业动态和人文素养等开设专题讲座, 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行业和了解社会,从而做好个人的学业计划、职业规划与人生定位。 一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邀请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士介绍新技术、新动态;二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邀请毕业校友和专业人士解读新生学业规划、人文知识和就业形势等;三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邀请有关专家剖析社会形势和时事热点,比如,钓鱼岛冲突、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等。

(3)办好技能文化节。 学院组织“一系一节”即各系围绕专业特点开展技能文化节。 近年来, 举办了“机械之光”、“走进电气”、“车缘”、“模具DIY”、“外语节”和“信息之声”等技能文化节。 比如“信息之声”主要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师生自发组织团队、开发项目,然后参与教学团队的项目评比。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作为基础,通过团队成员的努力和指导教师的参与,拓展专业学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育人

近年来学院创新“四方三层、内园外站”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成员代表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 形成理事会下设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 各系相应成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的三层架构, 同时推动政校企共建“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 和 “校企合作工作站”。 在这种模式下,需要打造校外实践合作基地,为学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环境。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学生兴趣、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按照“规范化、基地化、项目化”的要求,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需求。 一是构建规范化的社会实践实施体系, 充分发挥学生系统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教学系统的专业指导能力,构建教学系统、学生系统“两轮驱动”共同组织、共同管理的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实践与人才培养、专业学习自觉融合。 二是加强基地建设,保证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大力依托教学系统的顶岗实习基地和团委的就业见习基地,搭建社会实践基地体系。 三是实施项目化管理, 服务学生与社会的双重发展需求。 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接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兰陵社区, 利用暑假时间培训电脑应用和开展电脑维护服务等。

(2)加强校企合作项目。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分层对接、层层落实,首先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与企业制定框架协议、搭建合作通道和桥梁,其次专业教学团队与业务部门确定具体合作项目, 专业教师和技术专家参与具体的实施项目。 学生主要是通过企业宣讲、 企业体验和企业实习等途径了解企业和行业动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其中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企业实习的重要形式, 其根本要义是一种实践性学习,通过“顶岗”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和学习,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1]潘懋元.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M].高等教育研究,2007.

[2]林玲玲.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3]李建玲.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4]李逸凡.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浙江教育学报,2008,(3).

[5]张琼.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

猜你喜欢

校企素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