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更多从内因出发
2014-04-17博主李小强
■博主:李小强
大学生就业更多从内因出发
■博主:李小强
大学生无论是“低就”还是“将就”并不意味着无业可就,这情形恰似车站滞留的旅客,其总会各想各法,最后各回各家。所谓的就业难便是诸多毕业生离校与上岗期间的“滞留”。作为准毕业生,追问大学生就业难时我们总爱把矛头指向政府、社会等,说教育体制不公,社会岗位不够。而大学生只是社会诸多元素中的一元,岂能希冀社会处处为我们着想,各种国家政策向我们倾斜。我们应从内因出发,完善自我,学习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企业信赖的人才。
做学问好比种桃,而实践好比卖桃。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种的桃不好”是一方面,“不懂得在市场上卖”又是一方面。后者是多数大学生的诟病,所以加强实践,让学生“提前走进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的是员工,不是大学生,大学生站在面试老板前不要给其毫无经历的一介书生之感。谈到经历,有多少大学生扎扎实实地实践过?抛开学生的身份大干过?
面对国内许多大学重教育轻实践,甚至把实习、假期社会实践等作为学期末的附属品的现状,我们是否应反思“一介书生”凭何就业?实践广义的说就是脱离学生的身份去扮演其他角色,支教、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各种实践是联系大学这个“小社会”与真实社会的纽带。
“种好桃,会卖桃”,实现均衡发展。认准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让老板一眼就看上你,一人推及多人,“滞留大学生”的就业也就会有效地被解决。
(博客链接:http://li5980302.blog. 163.com/blog/static/297723812011628111 440404/)
教育微博圈
@沪城学士: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唯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学生活才会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马小串: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平和呵呵:中国教育改革,主要是大学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教育制度不改,其他都隔靴搔痒。放开大学入学门槛,宽进严出,灵活运用学分制,才能更大限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
@菏泽新志: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来说,社会实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能因为苦累而取消,因为你现在逃避了,势必将来就业时会不适应职业节奏而导致就业失败。目前,许多企业一开始不愿接收大学生就业,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大学生好高骛远不能吃苦,动不动就拍屁股走人,完全不管企业的感受。
@兵也: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建立专业的军训基地,高校也不一定要统一开学军训。轮流进入军营训练,课程完全由军方制定,校方只负责慰问和联系家长。这样,训练才会专业化和规范化。
@环球时报:开学在即,大学新生在入学的兴奋之余切莫放松警惕。套近乎的老乡、热心的师哥师姐、开口借路费的陌生人、陌生短信中交学费、代办缴费、上门推销、学生代理、低价旅游、手机诈骗、黑车等,都可能让你上当,因此,新生要了解和警惕各类诈骗活动。
@嘉丽明珠:大学生创业见习学什么呢?一是思想指教行动,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二是确立目标,学习办事的方法;三是自学的方法,如何将逻辑思维分析推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四是学习人际关系交往,提高社交能力,展现人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