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居家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2014-04-17庄彬斌周述荣
庄彬斌,周述荣
(嘉兴学院 文法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根据嘉兴市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统计年鉴,2010年底,嘉兴市人口总数341.6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67.5万,占比为19.75%;市区人口83.7万,60岁以上老人有16.3万,占比为19.45%。[1]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2]这些数字说明嘉兴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我国平均水平,已达到非常高的程度。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养老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家近年来颁布的系列养老政策,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力推的养老模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嘉兴市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已有成绩、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居家养老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老年人
对老年人的界定我们采用学界公认标准,即60岁以上为老年人,这个年龄也和法定退休年龄相吻合。目前,国家正在讨论延迟退休问题,如果法定退休年龄推迟,则老龄标准应相应推迟,因为法定就业年龄内的人不应视为老年人。
(二)老年人的分类
现代社会人口高龄化现象普遍,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是不一样的。为了便于研究和行文,我们对老年人作了一些分类。
1.根据年龄分类。1)低龄老人,即60~70岁的老人;中龄老人,即70~80岁的老人;3)高龄老人,80岁以上的老人。
2.根据身体状况和自理能力分类。1)自理老人,即日常生活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2)失能老人,即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依赖他人护理的老人;3)半失能老人,即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这类老人尚能处理自身事务和简单家务,如洗澡、大小便、简单清扫等,但难以进行较为复杂的活动,如买菜做饭、逛街购物、单独去医院就医等。
3.根据住居情况进行分类。1)独居,即一个人独自居住的老人;2)只与配偶同住,即只与配偶同住,不与子女同住的老人;3)与子女同住,即与子女同居一室,也包括有孙子女和外孙子女的情形;4)其他情形,根据学界约定俗成的定义,把独居和只与配偶同住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其他则为非空巢老人。
二、嘉兴市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
调查问卷和访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二是社区目前提供的养老服务,三是老年人希望提供的养老服务,每个部分下面分小问题,以此了解现状和问题。
(一)基本信息
1.文化程度。受访者文化程度分别为不识字25%,小学17%,初中42%,大专及以上16%,受访者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2.拥有住房情况。95%受访者拥有自有住房,其余5%住子女家中,可见城市老年人自有住房率很高,基本都有自己的房子。
3.子女情况。90%以上受访者有两个以上子女,原因在于这一代人生育时,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实行。
4.同吃同住的家庭成员。64%的受访者与配偶一起生活,30%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其余则独居。受访老人大多不愿和子女同住,觉得和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同住不太自由。
5.老人与配偶总收入情况及收入来源。5000元以上为15%,3000~5000元的为72%,2000~3000元的为8%,5%选择1000元以下。市区大部分老年人收入水平为中等水平,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在收入来源中选择离退休费的占70%,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占20%,其他来源占10%左右。受访者大部分以前有工作单位,可领取退休金,基本生活有保障。养老金双轨制问题是访谈中部分老人重点提及的问题,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比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低,社会保障待遇也较低。
6.老年人健康状况。5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体好,20%选择一般,22%选择差,这可能和我们调查范围有关,我们的调查主要是在社区休息和锻炼的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相对较少,所以这一数据无法反映全市老年人的真实情况。相反,在询问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老年疾病的问题中,72%选择了有,这说明患这类慢性病的情形较为普遍,而这类慢性病需要每天吃药稳定病情,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只是在没有严重恶化的情形下,老年人自觉症状较轻,所以总体感受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
7.医疗保险参保情况。92%的受访者回答有基本医疗保险,只有不到10%的人选择没有保障。可见,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及率较高,以前有工作单位的人一般都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不过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有限制,如果生大病则自己还要负担较多医疗费,这时经济方面就会显得困难,特别是养老金不高的企业退休老人。
8.社会参与。在回答 “您还参加社会工作吗”这个问题时,有86%的老年人选择不再工作,其余则选择在社区兼职或被用人单位返聘。
9.日常生活内容。在回答 “您每天的主要生活内容是什么”时,有32%的人选择了照顾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余则选择了打牌、看电视、听广播、散步等。访谈中发现,退休后被返聘或在社区兼职以及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生活比较充实,其他则整天无所事事,有些每天就是散步聊天,还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在公园和社区等场所打牌消磨时间。没有事情可做的老年人精神比较空虚。
(二)社区目前提供的养老服务
调查发现有的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有的没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对老年人生活的帮助是显著的。
1.老年食堂。老年食堂对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帮助明显,文昌社区一对老人都83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他们每天中午在服务站订购中餐,价格实惠,感觉方便了许多。不足之处在于不提供早餐和晚餐。低龄和中龄老人大部分尚能生活自理,他们选择自己在家做饭。
2.运动健身设施。老年人对自己身体状况最为关注,健身运动设施他们经常使用,既可消磨时间也能健身。该市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大部分社区都有简易的健身设施。
3.图书馆、阅览室。此类设施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使用较多,如运南社区嘉兴学院退休教师较多,他们经常会去服务站阅览室读书看报。我们在该社区阅览室对一些正在看报的老人进行了访谈,发现此处是这些老人最爱的地方,既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还可以和其他老年人相互聊天,增进感情,他们觉得这样过得很充实,时间过得也快,不会无聊,他们往往在这里一坐就是半天。
4.书画室。此类设施一些有一定基础、对此有兴趣爱好的人会偶尔使用,使用率相对较低。
5.老年人日托中心。运南社区日托中心有椅子和电视,我们去调查时一位88岁的轮椅老人选择在这里看电视,因没有人员提供照料服务,目前该功能基本处于虚置状态,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6.医疗护理服务。该市每个社区都有责任医生,但作用不大,基本限于量血压等简单服务,当然,老人也反映如果有需要,社区医生可上门提供打针等服务,其他更高形式医疗服务暂时缺乏。小病老年人会选择去社区医院,但老年人普遍反映,社区医院医疗器械和药品不全,所以很多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去大医院。另外,很多老人提到一个细节问题,就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去社区医院配药,每次要付10元的诊疗费,他们觉得这很不合理,因为他们不要医生看病,只是配药。去大医院的老年门诊或方便门诊看病只需2元的挂号费,反而便宜,但去大医院相对麻烦,他们强烈希望我们能把这个问题反映上去。
7.精神文化生活。在问及社区是否会经常组织老年人参加活动时,大部分老年人反映基本没有。很多老年人会每天晚上去附近公园跳排舞或交谊舞,但他们说这也是自发组织的,跳交谊舞则还要交点钱。可见社区在组织文体活动方面不多。嘉兴学院退休的孙爷爷接受访谈时特别提到运南社区2012年组织的一次金婚纪念活动,看得出来,他对这次活动记忆深刻,很有幸福感和满足感。
(三)居家养老需求
1.养老方式选择需求。在回答 “您希望如何养老”时,85%的人选择 “与子女分开住,在家养老”,10%的人选择 “养老院等机构养老”,小部分人选择 “与子女住一起,在家里养老”。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人不愿选择机构养老,普遍认为养老院是没有子女的人去的地方,在那里没有自由。这些老人实际并没有去过养老院,对养老院的情况也多是听说和猜测,不过这反映了大部分老人的心态,居家养老仍是大多数老人的首选。至于为何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多数老人表示和子女住生活习惯不一样,不自由,还是自己住自在,还有就是子女生活工作压力大,不愿给子女添麻烦。这反映了大部分老人对子女的理解和支持。文昌社区一对高龄夫妇说以前他们和子女一起住,帮着带孙子女,还可以洗衣做饭做家务,现在身体差了,干不动了,就回自己房子住了。
2.解决养老困难需求。在回答 “您在养老问题上最大的困难是 (可多选)”,86%的人选择了“生病”,27%的人选择了 “经济困难”,42%的人选择了 “精神孤独”,“没人说话交流”。健康是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困扰老年人的问题。部分老年人养老金不够,存在经济困难,平时也不敢消费,存钱以备不时之需。精神空虚也是部分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前面提及大部分老人选择独居或与配偶居住,这部分老人在亲情方面的满足感明显少于与女子同居的老人。很多老人的子女虽然与其住在同一城市,但也不是经常能过来探望,在外地的子女就更不用说了。最可怜的是独居老人,精神明显缺乏寄托,健康状况也较差。
3.养老家政服务需求。在回答 “您现在或将来需要哪些养老服务 (可多选)”时,“送餐服务”“代购服务”“洗衣”“打扫卫生以及医疗护理”等项目均有较多老人选择。
4.精神文化需求。在回答 “您希望社区组织哪些精神文化活动 (可多选)”时,63%的人选择“组织各种文体活动”,14%的人选择 “棋牌活动场所”,18%选择 “无所谓”。可见,老年人退休后没有事情可做,有很多闲暇时间,精神比较空虚,希望社区能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有意思的是,当笼统问需要哪些服务时,大部分老人也答不上来,但当我们提出一些具体建议时,又觉得 “如果有,很不错”。
5.购买服务需求。在回答 “如果社区提供服务要收取一定费用,您愿意购买吗”这个问题时,86%老年人选择愿意购买。
6.养老期望。在回答 “您在养老问题上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时,60%的人选择了 “子女能经常陪护和照顾自己”,10%的人选择 “希望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20%的人选择 “能有人上门提供各种服务”,10%的人选择 “有人陪同聊天”。
三、对策和建议
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在我国已形成共识,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 [35])中再次把我国养老服务体系表述为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居家养老也是我们调查中大部分老人理想的养老模式。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理论,我们提出五点对策建议。
(一)区分不同类型,提供针对性服务
老年人的情况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制定老龄政策和发展服务内容时一定要区分不同类别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主要区分有两个:一是以身体健康程度为标准,区分为健康状况较好、能生活自理的低龄、中龄老年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 (包括高龄老人)。前者以提供场所和服务机会为主,后者则应以主动提供上门服务为主;二是区分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应是关注的重点,生活尚能自理时以精神关怀为主,生活不能自理时以医疗护理、家政服务为主。非空巢老人因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子女可以承担大部分养老义务。政府财力有限,目前尚无法做到对所有老年人都同等关怀,所以必须有所侧重。调查中总的感受是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和非空巢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依赖性不强 (经济困难除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空巢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较大。
(二)提供功能齐全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及小区露天服务设施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功能齐全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是首选,居家养老服务站不仅能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基本服务,更重要的是为老年人提供可以在此聚集交流的场所,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大有裨益。居家养老服务站应做到全覆盖,使老年人能就近方便地享受提供的服务。
除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小区中露天的简便服务设施也应成为发展重点。服务站一般以社区为单位建设,有的社区要管好几个小区,小区比较分散,相互之间有一定距离,老年人去服务站有时会觉得不太方便,另外,服务站毕竟面积有限,难以容纳大量老年人,所以,可以考虑在各小区建设诸如石凳、石桌、凉亭之类的简单聚集交流场所设施。
(三)采取不同方式提供家政服务
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较低,对他们来说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充实生活内容,不像年轻人把家务作为一种负担。但对行动不便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家政服务的提供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大部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有抗拒心理,但一旦生活不能自理,机构养老还是成为很多家庭的现实选择。当然,如果社区能提供较全面的家政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也不是梦想。关键问题是社区如何提供家政服务,政府完全免费提供家政服务目前还不现实,所以还是要利用市场机制,引入民间力量,社区组织只是扮演监督管理者的角色。
1.家政服务企业模式。调查发现,如果社区能提供家政服务,价格合理,老年人是愿意出资购买服务的。当然,提供平价服务的一个前提是政府的支持,政府要出台税收、金融、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家政服务企业的发展,支持成立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家政服务企业,对招聘的服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老年人护理,持证上岗。
2.服务银行 (或称时间银行)模式。有些地方在探索 “时间银行”,即低龄老年人为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时间记录在案,当他年纪更大些后,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他人照顾时,由更年轻的老人对他们提供同样的服务,从而代代相传。[3]自己年纪轻时服务得越多,年纪大时可以享用更多的服务,就像银行,你存得越多,可取的存款也越多。课题组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优点有:1)低龄老年人有足够的时间提供服务,解决了失能半失能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2)低龄老人自己在服务过程中也能得到充实;3)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之间没有代沟,有更多共同话题,交流会更和谐,容易成为朋友;4)低龄老人变得更老时可以收获服务。这种做法应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年轻的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也应记录在案,那么,年轻时就可以 “储蓄”养老服务了。最理想的情况是全国的志愿者服务组织联网,建立一个全国性组织,志愿者在任何地方提供的服务输入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他们成为老年人时,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要求当地的志愿者组织提供服务,就像社会保险或无偿献血一样,积累的 “资本”可以全国流动,这样可以解决志愿者的流动性带来的支付障碍问题。
(四)改善医疗护理条件
1.完善社区医院老年人服务条件。很多老人觉得社区医院方便,但医疗器械和药品不全,这让他们有时会放弃社区医院。所以社区医院应针对老龄化现象,加强老年病医生的培养,配备齐全的器械和药品,让老人相信和选择社区医院。
2.加强社区医生的主动性。该市虽然每个社区都有责任医生,但实际作用不大,服务还处于被动状态,应加强医生和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联系,主动上门提供服务。
3.加大老年人大病医疗费报销比例。很多老年人都害怕生病,一是怕生活不能自理,二是怕沉重的经济负担,要让老年人真正无后顾之忧,解决大病医疗费报销比例是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方式可以是大病保险、社会救助等方式。
(五)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在我们的调查中,精神文化生活是最缺乏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有些老年人自己也感觉不到。当我们问及老年人需要什么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时,大多数老年人答不上来,但我们也发现,当社区提供这些方面的服务时,是很受老年人欢迎的,如前面提及的金婚纪念活动。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大有可为,关键是加强主动性,可考虑每个社区增加一个编制,专人负责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举办书画、摄影等文体比赛,开办兴趣班,组织兴趣小组等方式。
四、结语
晚年生活是人生最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过上幸福生活,给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这是人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何为幸福的晚年生活,据我们在调查中观察,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身体健康、经济有保障、儿女在身边、家庭和谐、有兴趣爱好等。这些晚年生活的幸福因素,有些需要社会有关各方的帮助,有些需要老年人自己创造条件才能做到,社区在这方面应该多做些工作,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较为理想的养老环境,也能为年轻人解决后顾之忧。
[1]嘉兴统计局.2011年嘉兴统计年鉴 [EB/OL].[2013-07-03].http://www.jxstats.gov.cn/tjnj/Def.asp?cdate=2011.
[2]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EB/OL]. [2013-07-03].http://www.gov.cn/zwgk/2011-12/27/content_2030503.htm.
[3]黄润龙,陈绍军.长寿的代价——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