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
——评《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
2014-04-17王刚
王 刚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实践传统上相互融合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被中国人吸收和接纳,并逐步构建出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导的新的民族文化。从文化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不仅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而且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尹德树所著的《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一书,就是一部从文化视域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化的著作。该书从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四个递进的文化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从清末到1940年以前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的历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构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即文化视域。
该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研究视域独特
该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进程置于文化学的研究视域进行系统考察,尝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架构起一个全新的文化研究逻辑体系。作者把这一逻辑体系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从文化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考察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的传播是该书一个重要特点。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在文化上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和贡献,就是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外来文化接纳和吸收的过程,是中西方文化双向选择中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向度。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其发展历程中无时不表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向度,如民族性文化向度、时代性文化向度、创新性文化向度、开放性文化向度等,这种文化向度,不仅左右了中国文化发展方向,而且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
二、论证逻辑严密
该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从文化的传播、选择、融合和创新这四个递进的文化层面,对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创建进行历时性的考察,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构建了以下这样一个逻辑体系。
第一,传播与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维度展开的逻辑起点。传播与选择是一对联系紧密的文化学概念。传播是指从清末到1940年以前,马克思主义通过日本、欧洲和苏俄路径,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当作社会主义学说的一种介绍到中国,并通过各种途径(著作翻译、报刊杂志、社团演讲)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选择是指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选择性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的部分理论,作为指导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方法论。在这里,传播是选择的前提,而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选择,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的结果与归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接收与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始性环节。
第二,融合与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维度展开的关键环节。所谓的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相互渗透,最终融为一体,并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外来的马克思主义要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就必须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文化的气质和中国文化的风格。而这里的结合,即是文化的融合与转化。所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融合与转化并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结合、内容上的叠加,而是精神实质上的相互吸收和内化。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要认真分析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从而构建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此作为考察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依据,并自觉地转化为中华文化的知识结构和文明要素,为新文化奠定科学的方法论和文化基础。应该说,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融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所在。
第三,突破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维度展开的理论走向。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亦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勇于突破和创新。突破是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敢于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带有特定内涵的观点,要敢于突破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伦理纲常和价值观念。而创新是指根据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思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维度上的新飞跃。
三、理论观点新颖
该书从文化的视域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其创新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文化属性的观点。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的文化意义,不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过程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包含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而言,其在文化上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和贡献在于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从而引导了20世纪后中国的发展走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即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选择性接纳吸收,实现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和结合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也内在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基本观点。此外,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确立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属性,解决了困扰中国多年的“两难”文化困境。
第二,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在文化的传播、选择、融合和创新这四个递进的文化逻辑框架内,完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传播与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维度展开的逻辑起点,融合与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维度展开的关键环节,突破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维度展开的理论走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建构了一个新的逻辑体系,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
第三,指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者共有的精神实质去分析两者融合的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地比附,为“契合”找寻证据。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互为异质的文化,但是同作为优秀文化,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例如,两种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延展性特征、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以及实践性和能动性、实用性和务实性特征,为两者的融合与转化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四,明确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思想。其中,毛泽东关于文化概念的阐释、关于新文化的本质、内涵和发展方向的论述,关于文化创新方法和创新逻辑的运用,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和创新理论的宝贵财富。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完整的哲学逻辑体系,它的形成使中国文化彻底走出了中国近代文化选择“两难”的境地,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基本的方向,实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超越。
四、问题意识浓重
该书从文化视域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中国化的重要问题。如从文化视域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为什么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具有典型的文化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的递进关系中完成其早期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共有的文化精神实质,从而使两者能够走向融合?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具有怎样的哲学逻辑体系,从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基本方向,实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超越?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构建,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宝贵的历史经验?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既紧扣文化视域,又逻辑相乘,共同指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这一论证主题,彰显浓重的问题意识。
五、研究方法具体
该书采用了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一,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该书坚持以历史考察为基础,既尊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与发展的事实,同时又兼顾逻辑思维的方法,努力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内在的、逻辑的联系,一方面达到厘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力争说明马克思主义取代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历史逻辑关联。
第二,文化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文化融合、文化建构的过程,其中不仅涉及到了大量的异质文化和不同时代的文化,还包含了十分复杂的文化关系,由此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的研究,需要大量借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过程中,除了善于利用各种文献进行研究外,还特别注重在对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文化创新等文化学基本概念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各种文化思潮、文化观念之间的论争进行对比、分析,厘清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梳理出中国文化创新的内在规律。
当然,该书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地方,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概念界定是否合适?为什么会写到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这需要进一步论证。又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哪一部分文化?这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论证。再如从文化视域考察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回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与可能、反馈与评价、挑战与超越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尹德树.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刘晓春,魏范青.马克思主义走进中国[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