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4-04-17赵维娜

关键词:群众思想

赵维娜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党史编研处,江苏 连云港 222002)

一、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认识论,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一脉相承,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转折时期产生的。邓小平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世界形势,认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面对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必须靠发展;也只有依靠人民群众,领导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党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时代要求我们更好地依靠群众,在发展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在工作重心问题上,强调不搞“群众运动”,要服务“发展”主题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反右斗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不成功,充分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运动已失去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政治大批判等做法,对社会主义建设不但没有积极作用,而是起了破坏作用。

邓小平曾说,“群众运动只是群众路线的一种形式,不是一年到头全运动,不是一律的这里运动什么那里也运动什么。不能照搬,只能实事求是。如果一年到头运动就没有什么劲了,就要变成浮夸、形式主义,实际上违反了群众意志,脱离了群众。”[1]295邓小平从“文革”动乱中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一味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导致社会动乱,人民生活无序化,是背离群众路线要求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时代特点,围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搞运动”,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安定的政治环境,同时也厘清了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的关系,使群众路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二) 在党群关系问题上,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密切党群关系

邓小平意识到党成为执政党后党群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1]221邓小平指出党群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权力与群众的关系,他始终将权力置于人民群众之下,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邓小平的正确权力观,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提供了思想保障。

邓小平曾在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一方面,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他还指出: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几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成熟、有战斗力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三) 在依靠群众问题上,强调要加强宣传教育,要引领群众前进

邓小平曾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2]368与此同时,邓小平也强调:“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2]170。没有教育,即使是最具有先进性的工人阶级也不可能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变盲目为自觉,变被动为主动,更不用说其他劳动群众了。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下,通过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清除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才能提高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觉悟。相信群众,并不意味着群众是天生的革命派;依靠群众,也不意味着依靠群众的自发性,而是要积极地给予教育引导。要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首先,要深入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让群众自觉运用正确思想指导实践,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我国,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民主法治观念落后,人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充分关心和尊重群众,在灌输中注意疏导,避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或完全脱离实际的“假、大、空”的教育方式。

其次,在宣传教育中,要了解群众情况,要努力化解群众的问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积极与群众沟通,在沟通中掌握群众现有的认知水平,知道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从而找到宣传教育的切入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及时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解释清楚,求得群众的谅解和支持。

(四) 在物质利益问题上,强调要突破“平均”主义,要关注群众的物质利益

社会主义究竟应当是贫穷还是富裕,“文革”中很多与物质利益联系的问题都被当做资本主义批判,导致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此仍心有余悸。过去我们的认识误区是,把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割裂对立起来,企图在贫穷基础上尽快实现实质上是平均主义的所谓“共同富裕”。邓小平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28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次,把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作为衡量党的工作的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道,“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他一再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3]23。

再次,引入“物质利益机制”,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时期,党要贯彻群众路线,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必须抓住利益原则这个基本驱动机制。邓小平明确指出:“不要光喊社会主义的空洞口号,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3]213“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146因此,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以人民利益为宗旨,要以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为启动点,建立激励机制,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

(五) 在对待群众能动性问题上,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首先,邓小平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368哪个党组织脱离群众,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因此,邓小平强调“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2]128,做到了这一点,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群众中蕴藏着深厚的创造力。针对一些地方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的问题,邓小平再三强调,在改革开放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敢于试验。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和劲,“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372

其次,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由于曾受“左”倾思想影响,片面夸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割裂了与客观规律的联系,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强调,走群众路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统一起来。他说:“我赞成劲可鼓不可泻。但是要强调一点,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踏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342

(六) 在制度与法治建设问题上,强调要建立健全制度和法律,保证群众路线的长效性

首先,邓小平主张要建立完善的包括群众在内的监督制度。任何权力如果失去监督,必然走向专制。执政党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就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党要领导得好,就要受监督。“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270邓小平指出,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内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其次,邓小平强调要法治反腐,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端正党风和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改革开放以来,有少数党员干部逐渐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邓小平曾告诫全党:“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3]379邓小平认为消除贪污腐败现象,除了教育以外,“还要靠法制,靠法制靠得住些”。要严肃执法,对那些败坏党的声誉,危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腐败分子,一律严惩,决不手软;要抓紧立法,要抓紧制定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一切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再次,邓小平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克服官僚主义。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邓小平明确指出:克服官僚主义,首先还是要研究体制的改革。他认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三、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时代价值

从经济角度来看,邓小平把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解放和调动了人民群众这一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核心因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提供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政治角度来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使社会主义事业由于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而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制度由于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而更加巩固。同时,邓小平把群众路线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结合,通过党群关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从社会角度来看,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关心群众、尊重群众,着眼群众的全面发展;他关心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注重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群众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