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教育公平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2014-04-17杨东平

教育现代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改革教育

杨东平

城镇化背景下教育公平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杨东平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做一个现场讨论和交流。

刚才胡建华院长谈到了高考公平问题的三个原则,很有见地。这个问题纲要里面也是这么提的,一个是科学选拔人才,一个是教育公正,一个是引导中学的素质教育。

从这三个目标对应三个不同的群体,我们现在对分数的片面强调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恶性的层面,甚至分分计较,显然是已经进入到一个荒唐的程度。当然高校关心的人才选拔的科学性,而教育部最关心的还是引导基础教育的所谓素质教育,因为今天我们中小学基础教育状况恶化的程度已经到了惨不忍睹或者说触目惊心,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引导中学的素质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

我昨天发了一个微博,最近国庆期间安阳师范学院一个男生在宿舍死亡将近一个月没有被发现,大四的学生。为什么将近一个月没有被发生?学生都出去实习了,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怪现象,四年的大学实际上只念三年,第四年就“放羊”了,全世界没有这样的大学。

不仅仅是大学如此,高中有效学习时间两年,最后一年全部用于复习。小学有效学习时间5年,最后一年全部用于复习。初中有效学习时间两年,最后一年全部用于复习。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基础教育。我们的教育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到底是发展的问题,还是改革的问题。

我碰到一个山西农村学校的小学校长,他说幸亏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太发达,还有那么多学生流失辍学,所以我们工厂还有人做工,农田还有人劳动,如果教育都普及了,谁来劳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啊。

还有一个地方的教育厅长有这么一个担忧,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现在还有六七年时间,现在进行新一轮的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投入很大。他讲可以预见到2020年农村的标准化建设都能够完成,但是刚才讲的,还是以分数为重,沉重的课业,这是现代化吗?也就是说到了2020年我们实现的究竟是什么现代化?实际上在我们的发达地区,公办和重点学校设施和硬件水平已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所以中国的教育我个人认为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改革滞后的问题,欠帐太多了,也许这就需要教育革命!所以教育成为了公众最不满意的一个问题,甚至大家已经懒得再去思考了,赶快逃离吧!

我们应该怎么办?对教育的问题,现在社会流行的观念有三种,第一个,文化决定的。望子成龙,考试至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改不了,没办法,谁上台也没用。第二个,制度决定的。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政治体制不改革,说什么都是白废,从十七大、十八大,现在还要指望十九大。第三个,整个社会的弊病、社会性的腐败,让教育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这三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一定的严重后果,所以教育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消极的坦克。

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就是怎么办?我记得几年以前另外一个论坛上易中天做主持人,他问我,我提一个有点八卦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足球哪个更有希望?我说我作为教育界,当然觉得教育还更有希望一点。实际上这个问题看似八卦,背后的因素和问题是相似的,中国足球上不去和中国教育上不去背后的原因都是值得深思的。

怎么办?实际上我们今天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得到一种理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解释。回到刚才讲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样的话题,1980年代我们就已经面临过这样的挑战,我们惊呼狼来了,呼了30年,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改革还是在快速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又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当然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第二次肯定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之上。我们不妨问一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原动力、发动者究竟是谁?是政府吗?是大学吗?是研究者吗?根本都不是,是第一线的高科技企业,是IBM、是比尔盖茨这些人在推动,这个事实非常有力地说明了这是一个当代社会教育变革中的一个新的动力机制。事实上美国在90年代召开了5次全国教育大会,全部是由企业家召开的,不要大学研究生,也不要政府官员参加,他们认为知识经济的动力在高科技企业内部,他们才是发展知识经济和与知识经济相适应教育的主要的推动者,对现有的学校教育和政府基本上是失望的。比尔.盖茨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做《等待超人》,在土豆网上都能找到,很有意思,他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19世纪为工业化时代设置的,今天已经完全不合时宜,这个改变只能靠他们自己改变,而不是等政府开会和规划。

我想把这个现象引申出来,我们现在呼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声音很高,认为信息化是一个非常振荡的、强有力的、花很多钱的一件事情。比如说现在大多数学校都要求配置白板,一个白板要2万块钱,可是我们北京有多少所大学有白板?白板有那么重要吗?有一个加拿大的教育研究者出了三本书,叫《教育变革》,他说纵观世界各地的由政府发动的教育改革,几乎全部是轰轰烈烈开始,然后无疾而终。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文的,现在实现了吗?什么原因?因为教育是一个庞大系统,影响力非常大,不确定性非常多。所以,任何企图用专家或者行政的外部力量、外部控制来进行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结论是什么呢?这就和我们第三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了,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精神是什么精神?去中心化的自下而上的每一个人参与的静悄悄的微改变、微革命,这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变革的机制或变革的力量。当然,用研究者的话来说,改变的真正动力在于形成无数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是在自下而上的、是在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学校静悄悄发生的,不要等待一个潮流,不要等待一个尽善尽美的计划。那个研究者说过去很多人一直认为是有一个很强的超人,有一套很好的计划,由于政治家捣乱,不愿意实行,现在他们就知道没有这样的一个计划,没有这样的一个超人。崔其升的改革给了我们启示,就是互联网时代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影响整个中国农村的教育。这中教育改革是由一个没有任何教育资源、没有任何专家参与,是农村普通学校校长自己发动的。

这样的概念其实是非常深刻的,从而焕发我们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不是等待一个尽善尽美的方案。当然了,高考制度作为一个底层设计必须由政府来考虑,还是需要的,但是正像很多人讲的,今天的中国除了底层设计以外,特别需要底层的参与,否则你有一个尽善尽美的方案也无法在很大的范围内改变教育的现实。

我们回顾最近十几年的改革,我把它归纳为规律失灵。比如说1998年高考扩招的时候有一个预设,就是通过打破高考的独木桥,可以有效地改善基础教育的历史状况。今天我们知道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5%,达到90%的已经有十来个省,我们基础教育的情况是改善了还是更加恶化了?这很奇怪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高校大众化理论还有一个预设,叫做量变引起质变,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会引起整个高等教育的治理方式等等发生深刻改变,但是我们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翻了好几番,但是我们教育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目标、课程方法一成不变。什么原因?规律失灵。

在今天,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中国绝对不是发展不足的问题,而是改革的欠帐太多了,中国需要一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而实质性的教育改革不仅需要好的底层设计,特别需要有一个人的自下而上的主动性、能动性,需要这种草根的精神,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合力。

我们通常把这种改革的力量归纳为几个可以认识的因素,第一是地方制度创新,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以县为主的,所以地方政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二是底层教育创新。第三是开放促进教育创新。第四是社会组织促进教育创新。第五是互联网促进教育创新。

正是基于这种对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的认识,所以我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是抱有审慎的信心的。

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保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党建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增强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鲜明指出了高校承担的历史使命。作为高端人才的培育者、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人文交流的先行者,高校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让高校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要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更好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养更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实践者、传播者、维护者。培养造就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以此为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就抓住了要害和关键,就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创造更大价值、作出更大贡献。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青年学生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使命感、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实践能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两个巩固”的战略任务,不辱使命、勇挑重担,使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重要阵地的作用更加凸显,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使命履行得更加出色。

杨东平(1954-),男,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研究等。

本文选自杨东平教授在中山大学举办的“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3年会”上的演讲。

猜你喜欢

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