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大学博士生培养之比较

2014-04-17宋东霞

教育现代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博士生资助导师

宋东霞

中美大学博士生培养之比较

宋东霞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872)

面对国际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如何立足我国博士生培养面临的挑战和实际问题,探寻深化博士生培养改革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博士生人才选拔、培养要求、激励与调节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中美博士生培养进行对比分析,并从提升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角度,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博士生培养改革进行分析和讨论。

中美;博士生;培养

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围绕着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在博士生教育层次,改革不适应我国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博士生培养机制,创建以科研为导向的、新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已成为近几年我国创新博士生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此,与博士生培养机制相对成熟的美国进行对比分析,择善而从,扬长避短,以促进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 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了大批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政治家、科学家、创业者和杰出人物,为不同时期国家的战略发展提供了保障了支持。美国哈佛大学自建校以来共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近40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大批的毕业生成为美国,甚至全球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诗人等。同时,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两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内的众多公司中,70%多的公司是由MIT的毕业生创办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具备国际一流知识结构的,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拔尖人才。

(二)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需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体育竞技式的高等教育竞争已经在国际交流平台展开,人才的争夺、资源的挖掘,已经逐渐淡化了国家的界限。OECD 2010年教育报告指出,美国2008年教育输出占世界总额的18.68%,英国占10.05%,我国仅占6.69%,而我国出国留学生有510842人,占世界总额的15.28%。2011年,我国招收来华留学博士生30376人,仅占我国博士生招生总数的4.53%①参见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1》(内部资料)〔Z〕。而美国自2000年以来授予留学生的硕士学位数占美国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2%左右②参见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见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11/tables/dt11_303.asp。这样的竞争,使全球优质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均流向了发达国家,对发展我国家未来的竞争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如何在借鉴和竞争中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竞争力是摆在所有大学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不断的探索、改革和进步,才能有效应对这样的挑战和冲击,规避被边缘化的风险。

二 中美博士生培养的比较分析

(一)人才选拔

就美国博士生选拔而言,主要考虑了学术研究和市场需求两个因素。所谓学术研究,主要是针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在大学层次,国家要支持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博士生的招生和培养的目的是作为导师的科研助手,在一定学科领域从事深入的科学研究,因此,科研需要是导师和大学招收博士生的核心目的。所谓市场需求,主要是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以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培养为主,涉及的是一些应用型学科,如工程、工商管理、临床医学等。综合看,无论哪种类型的博士生选拔,选拔的方式均为个人申请,导师考核为主。选拔和申请的时间、要求等依申请项目、申请学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情况下,导师要密切结合自身科研情况决定每一年度的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向,通过审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和面试情况,考察申请人的学术兴趣、学术基础以及博士学习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研修计划,同时要考虑申请人的个人能力和专长,以及这样的学术基础及个人背景是否适宜导师的培养等因素。在导师根据自身科研要求做出招收博士生决定后,学校对导师的选拔结果和申请者的情况进行整理、汇总,在国家层次仅对各大学完成的硕士、博士的培养规模、学科分布等做出事后统计,博士生的选拔完全是大学,或者导师的意愿。

就我国博士生选拔而言,政府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安排依然发挥主导作用。每一年度博士生招生规模、区域布局、大学布局均由国家安排,博士生招考的基本条件、考试科目数等均由国家统一要求,同时,大学的招生资格、招生学科专业也均要符合国家的既定要求。在招生选拔模式上,目前,除了个别大学的个别专业在探索申请审核制的博士生招生改革外,绝大多数的大学要按照国家要求,通过组织初试笔试、复试面试两个环节完成人才选拔。近些年来,国家鼓励大学加强复试环节的考核,这对人才全方位选拔具有一定好处,但是,因为在初试环节设定了一定的参加复试资格的分数线,使得一些在初始笔试环节擦边的申请者无法进入到下一轮的复试考核中,而因为笔试环节是有三门考试科目,事实上,这样的考核仅是一个大而全的类似统考的考试,既无法体现各导师的科研要求,也无法体现更多的专业考核要求,在博士生选拔环节依然凸显的这种应试教育的做法,与博士生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违背。同时,由于复试环节的考核力度有限,在人才选拔中的权重较低,对导师最终的选拔录取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真正给予博士生培养单位或导师在博士生选拔中的自主权,真正由国家安排转为导师遴选,是我国目前博士生选拔环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培养要求

美国对博士生的培养要求非常严格。在课程学习上,要求博士生修学约60个左右的学分,同时要求学习一定比例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课程,申请毕业的平均学分绩(即GPA)须≥3.0。在科学研究上,要求博士生进入到导师的研究项目中进行科研训练,对于自然科学博士生来说,要能够应用科学的方法,对所属学科中的某一个事物作出假定,在吸收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方案来验证假定,能够理解研究的局限,并理解和明白实验包含的结论;对于非自然科学的博士生而言,这种思考意味着能够产生具有充分说服力的争辩,在极好地对理论做出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证实这种争辩是有理的。同时会要求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公开学术发现,表达学术研究结果。而博士学位候选人的资格考试,在博士生的学术生涯中尤为重要,要全面考核博士生在其学科领域几乎每一方面的问题,因此,这个考试也俗称复杂考试。用经历过这样考试的学生话说:“每次口试出来等待裁决时,感觉要崩溃”②Jason R.Karp,PhD,《How to Survive Your PhD》,〔M〕,NAPERVILLE,ILLINOIS SOURCEBOOKS,INC.P113-135。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笔试部分的考核通常被分成几部分,有的需要整个季节来完成专家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口试部分的考核通常在完成笔试部分的考核1—2月以后进行,专家委员会根据笔试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不停歇地追问问题。如果笔试不过关,专家委员会就不会安排口试。总体而言,资格考试考核学生的重点是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知识的记忆、回想和知识回流储存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印证了博士生从一名学生到一名学者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比较漫长。通常,美国大学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范示要求很严格,一般要包括论文介绍、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最终结论等六个部分。其中,论文介绍须包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两部分;文献综述要求是关于论文主题的报告,是一个引导读者深入到论文主题的学术分析、信息综合和研究发现,以及论文所要填补的空白,而并非是对相关文章和论文的总结;研究方法部分要求包括每一个细节,如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分析、以及研究的局限性分析;结果陈述部分要求一一罗列研究结果;讨论部分属于论文写作最难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要求全面讨论研究结果背后的理论和深层次内涵,与相关文献的比较,要能够完全解释为什么发现了这样的结果,要对所用指标和结果做全面说明,若结果与他人研究结果相异,要解释原因;结论部分是对结果的总结,包括研究结果对实践的应用,以及未来关于这一论题的建议等。学位论文的答辩通常包括一次预答辩和一次正式答辩,预答辩中专家委员会要重新审视论文的结果、讨论、结论,以及论文潜在的问题等;在根据委员会的意见修改完论文之后,再组织一次学位论文答辩。

我国学术型博士生的培养一直以来实行硕士生和博士生两段制培养管理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使不同类别硕士博士生的培养特色趋同,更使博士生的培养存在困难。对于一名学术型博士生,几乎同样的培养环节在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各完成一次,但每一次都不尽彻底。就课程学习而言,硕士阶段要完成约30左右学分的课程,博士阶段约12学分左右的课程,其中还包括政治、外语等公共课在两个阶段的双重学习,同时专业课的学习也被分在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中间相隔约2年左右时间,不仅专业课连贯性不强,再加上博士生群体是各大学硕士毕业生的重组,专业基础不一,因此,博士阶段的课程设置与硕士阶段的课程安排衔接性较差。在科学研究上,大部分大学对博士生有发表文章的要求,部分理工科院校还有参加学术会议的要求。通过近几年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很多大学建立了博士生助研制度,要求导师指导博士生从事课题研究,同时部分大学建立了博士生科学研究基金,鼓励博士生开展科研活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真正高水平、富有创新性的研究不足①谢维和,王孙禺主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与规划》,〔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第316页。。与美国博士生资格考试相比,我国的考核走过场现象较为严重。一方面表现为考核的形式为口试、或笔试、或口笔兼试,但考核时限仅为一天左右,即使第一次没有通过,申请的第二次考试仍然为一天左右的时间,考核的内容和要求有限;另一方面表现为考核的总通过率较高。很多问卷调查显示,这一考试并没有给博士生的学习带来压力,只是完成一个培养环节而已。

与我国博士生基本学制要求为3-6年的制度安排、就业状况、生活待遇较低等因素相关,大部分博士生选择在3年或4年毕业,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找工作消耗大约一年,留下来进行资格考试、学位论文研究、开题、写作和修改、答辩的时间加起来一年左右,这样较短时间完成的学位论文质量令人担忧。全国博士质量调查显示,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模仿已有理论”和“修正或发展已有理论上”,在研究的“原创性”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②谢维和,王孙禺主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与规划》,〔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第321页。。

(三)激励与调节

美国博士生培养的激励机制比较健全而有效。主要体现在鼓励博士生创新和鼓励博士生交流两个方面。就鼓励博士生创新而言,通过国家、学校、导师三个层次的科研资助,鼓励博士生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以批判的眼光分析、思考问题,同时要使自己的思考独一无二。比如,美国为了培养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教育家,由国会授权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博士生教育和研究训练津贴(简称IGERT)2,对于有志从事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博士博士生,通过申请、审核,每年获得2.7万美元的资助,期限为五年,鼓励博士生通过严谨的学术思考,进行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在美国,类似这样的国家级的学术资助很多,根据不同的资助项目要求,博士生可以去申请,获得科研扶持;同时在学校和学院层次,也会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科研任务要求,设立不同的资助项目,供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去申请;在导师层次,资助博士生科研学习是导师招收博士生的先决条件,因此,导师的科研资助是一定的。除此之外,一些社会机构和企业,通过设立一些项目,对博士生开展学术研究给与一定的专项资助。就鼓励博士生交流方面,同样在国家、学校和导师层次,会安排不同的学术交流项目和资助。一方面,积极支持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并鼓励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博士生参与;另一方面,随着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也日益发展起来,为了使培养的博士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术前沿动态,跨校、甚至跨国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模式正在悄然发展起来,尤其在欧美,借助校际平台联合培养博士生,发展双联学位已经成为激励博士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模式和手段,这对全方位培养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日益兴起的博士生联合培养模式相适应,美国博士生培养过程具有相对灵活的调节机制。例如,博士生申请学习与导师的选拔是双向选择,在入学前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相关大学导师的科研情况向多所学校的导师提出申请,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决定学习、研究的大学和导师;即使是在校博士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学术兴趣和科研兴趣,提出转换导师和专业的申请,当然这样的转换通常要求学生有充分的理由。同时,这样的转换可以在本校内完成,甚至可以跨学校间完成。还有,在博士生培养的不同环节,都有较为灵活的退出机制,如在博士生培养阶段,如果资格考试不过关的(约1/3—1/2)①Jason R.Karp,PhD,《How to Survive Your PhD》,〔M〕,NAPERVILLE,ILLINOIS SOURCEBOOKS,INC.P113-135。、或学位论文不过关等,可被建议退出博士生培养,攻读硕士学位。这样的博士生培养制度基本上没有凌驾于导师或学生身上,而更多考虑了学生的情况。

近几年来,我国也在逐步完善博士生的激励机制,努力构建国家、学校、导师三级资助体系。通过国家“博士生创新计划”项目和“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等大型项目的运作,资助学校和博士生团体开展学术论坛、暑期学校活动,成立博士生创新中心,设立“博士新人奖”,资助博士生赴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师从一流导师进行联合培养、合作研究等,在国家层次,逐渐给予博士生,尤其是博士博士生比较多的科研资助。与此同时,伴随着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大部分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不同程度地打破原有的博士生教育资源平均分配的格局,建立鼓励学术研究、学术探索和学术进步的博士生奖助体系,科学研究基金体系和与此相关的导师科研资助体系,从涉及博士生培养机制的不同要素主体,正在全方位创建博士生培养激励机制,以期实现博士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博士生教育资源更多地用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博士生身上。但是,到目前为止,资助的力度依然不够,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机构的资助相对缺乏,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和真正以导师为主体的激励机制还尚未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我国博士生培养中学生的选择权较少,退出机制欠缺。一方面,在学博士生的学籍归教育部统一管理,“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②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M〕,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5—59页。。根据博士生科研及论文研究需要,调换导师也仅限于本校本专业导师。另一方面,因为硕士生与博士生两段制培养的特点,除理工学科的部分直博生和硕博连读博士生外,大部分博士生的报名条件要求有硕士学位,因此,对于统考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博士博士生而言,唯一的退出机制就是退学。而面对国际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我国博士生培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大学对博士生开展学术交流的支持极大地受限于国家制度安排,目前所谓的交流仅限资金支持,无论是双学位制度还是学位论文的英文写作要求,在我国目前的学位条例下,均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巨大的制度壁垒,也是我国博士生培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学术激励和调节的一个软肋。

三 对深入我国博士生培养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灵活模式,探索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下放国家关于博士生招生选拔的自主权,由大学和导师结合科研情况,决定招生的学科专业和招生规模,打通硕博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建立申请审核加复试的博士生选拔机制。为此,一方面,建立硕士、博士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在所有的学科专业开展直博或硕博连读制,不再分别在硕士生和博士生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进行分别选拔和培养;另一方面,改革博士生目前初试笔试加复试的招考模式,取消初试笔试环节,取而代之申请审核制,即效仿美国大学的博士生选拔模式,申请者向招考大学提交自身基本情况、之前在校学习记录、外语、已有学术研究、博士期间详细的学术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等材料,由专业导师团队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和考量,然后再对入围的申请者进行复试,进一步进行考察。这样的选拔模式,也可以突破一年一次的限制,可以给予博士生培养单位、给予导师更多的选拔和培养博士生的自主权,可以充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有目的地进行遴选,提高人才选拔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强化标准,构建严格的培养体系

在博士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强化学术标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根本。为此,需要将博士生的培养以直博或硕博连读的制度安排为前提,设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安排要体现知识的层级结构,体现学科研究的方法范式和发展前沿,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和研讨式相结合,构建循序渐进的课程修习体系;同时,通过博士生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研究,不断加大对博士生科学研究的训练,将对博士生科学研究的要求贯穿在博士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以及毕业后科研成果的后续研究和发表中,尤其在资格考试和论文写作中,加强对研究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在博士生整个培养环节,最需要进行深化改革的是目前博士生的资格考试,为了真正起到从博士生身份向博士学位候选人转变的考核作用,需要象美国大学一样,将考试与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研究分析能力做一定时间的全面考量和测评,起到淘汰和分流的作用,对于经过严格考核具备进一步学习深造条件的博士生可以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相反,对于不具备相应培养条件的博士生,可以建议转为硕士生进行培养,申请硕士学位;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应加大对博士生创新研究的要求和考核,一定程度上依托导师组的作用,集体指导和审核学位论文。只有明确了各环节标准,才能够最终保证毕业人才的质量。美国有学者认为,博士学位完成率在各学科大致为:人文学科为40%,社会学科为50%,理工学科为60%多①谢维和,王孙禺主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与规划》,〔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第332页。,因此,美国博士博士生的淘汰率基本为50%左右,而我国除博士生学籍变动等特殊原因外,真正因为学业水平淘汰的学生在整个博士生群体中占比非常小。因此,在整个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理顺制度安排,细化学术要求,严格学术标准,是我国博士生培养单位需要下大力气改革和完善的地方。

(三)合理安排,搭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灵活的调节机制

面对国际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我国开启了全面综合改革的序幕,而综合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为此,首先要增大国家对博士生的投入,美国联邦政府对博士生的资助水平基本等同于美国国民平均收入;而我国1981年国家给予博士生的补助基本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相当,到2007年,国家给予博士生的补助不足全国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20%②谢维和,王孙禺主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与规划》,〔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第158,364页。。从2009年起,国家将博士博士生的补贴大幅上调,但仍然不足全国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40%③http://wenku.Baidu.com/view。为此,需要国家进一步增大对博士生的投入力度,使其能够安心、静心读书;其次,适当改革国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权限,从而加大导师科研中对博士生从事科研活动进行科研资助的补偿力度,这是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在导师资助博士生科研方面遇到的巨大阻力。相反,美国大学的研发经费中约40%用于支付教师薪金,约5%用于博士生科研资助④谢维和,王孙禺主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与规划》,〔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第356页。;第三,应逐步加大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博士生教育的投入力度,这是目前我国博士生教育投入结构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为此,博士生培养单位应逐步扩大与国内外地方、区域、企业、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扩大自身学术影响,吸引更多的学术项目和研究经费,构建多元化的科研激励体系。灵活博士生培养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博士生参与国际学术活动,鼓励博士生进行国内外联合培养,选学课程、互认学分、开展合作研究,积极探索双博士学位的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激励博士生的跨学科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支持博士生的创新性研究。

与此同时,在硕士生、博士生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取消博士生学籍管理层次定位必须一致的管理限制,赋予大学根据人才培养具体情况,建立相对灵活的博士生再选择机制和退出机制,实现博士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同时也增加严格博士培养环节要求,适度加大博士生中期淘汰的可行性。而目前这种学籍管理不可动、退出机制完全是非升即退的情形,只能使博士生在勉强适应或在已不适应的培养模式中蒙混毕业,无论导师还是学校,难以严格执行学术标准,将博士生淘汰。因此,灵活制度安排,建立弹性的管理机制,是实现我国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方面。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9349.Htm。

[2] 我国学位与博士生教育信息分析课题组,《我国学位与博士生教育信息分析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谢维和,王孙禺主编,《学位与博士生教育:战略与规划》,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

[4] Jason R.Karp,PhD,《How to Survive Your PhD》,NAPERVILLE,ILLINOIS SOURCEBOOKS,INC。

[5] 教育部大学学生司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

[6] 我国统计局,我国统计年鉴2010,北京,我国统计出版社,2010。

[7] 吴晓求等,“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五期。

[8] 包海芹,“美国研究生教育资助类型及特点” ,《高教探索》,2011年第二期。

Comparison of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Song Dong-xia
(Graduate school, Renmin Univerc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With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w to search an effective reforming method of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has been a key problem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ubject of deepening reform of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china, through comparing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in enrollment, cultivation, encourage and constraint.

China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Doctoral students, Cultivation,Comparison

宋东霞,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员。

①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美研究生培养能够制度的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博士生资助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V eraW an g
导师榜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