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视野下的教育使命:危机与创新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成立感言
2014-04-17冯增俊
冯增俊
中国未来视野下的教育使命:危机与创新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成立感言
冯增俊
我们似乎都在享受教育,但对很多人来说,也可能是在忍受教育。由于各种问题,教育受到很多的批评,但是却没有多少人用心致力去贡献、奉献她,用实际行动来建设她,特别是站在人类发展的立场上研究、变革和推动她。正是这些原因,使当下的中国教育已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大问题,但还不是社会公共话题。我们很多研究教育的学者都在积极推动教育发展,应当把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见解变成公共知识,变成改革教育的动力。本论坛旨在把中国未来与教育联系起来,就是要强调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使教育成为每个人关注的大事,除了教育学家和学者,全民都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真正办人民的教育,真正让全民族都从教育中受益。这是当今创新中国教育,走出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合拍造成的危机和困局的迫切需要。这也是创新教育,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实践的重要使命。
本论坛以“教育与中国未来”之名(简称“中国教育30人论坛”),正是要在中国走向大国的伟大复兴下,在未来视野下,思考中国教育面临的各种时代问题和危机,探讨各种对策,引发公众关注和思考,这是论坛的核心主旨,即直面当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大势磅礴,未来依稀,我们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面对旧中国被列强宰割,山河破裂的民族危难惨状,年轻的毛泽东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天问!今日之中国,也必须集民族正义之声,激发时代精神,顺应历史发展规律,走教育强国的民族复兴之路。分析工业革命后世界上形成的五大国家模式可以得到三个重要结论:第一是一个国家发展首先必须发展教育;第二是必须不断地改革教育,教育作为民族未来设计就必须按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第三是教育具有引导社会发展的功能,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把握它。站在中国未来发展的高度,我们对未来应该乐观,充满美好前景,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这个信心,教育就必须在这个角度上实施改革。
任何思维都有一个逻辑起点,我们教育界也有很多人讲教育的逻辑起点,什么是现代教育的逻辑起点呢?无论是黑格尔所讲的逻辑起点,还是马克思对世界发展的精到论述,都是强调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诊断、看问题和做事情的起点。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代教育发展规律。把握这个起点,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要求,也是民族责任。
论坛年会设多个分场,本场以“中国未来视野下的教育危机”为主题,正是表述“教育与中国未来”的重大内涵,这里我仅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国走向未来下破解教育危机和创新教育的时代使命的一些看法。
一 中国模式下的教育危机与创新
我们讲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动力,是因为教育是人类的自我定义,是民族对未来的自我设计,中国的伟大未来是要实现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教育性才可能民族兴,但这个复兴不是回到唐宋时代,而是要更加辉煌。所以,不可能照搬过去,更不可能照搬国外。中国要把握好走向未来的发展机遇,必须创新理念,实际上也已经到了必须从研讨教育,转变教育模式上来推进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关键时刻了。如果说,上个世纪面对中国内忧外患,曾经有学者提出“教育救国”尚有偏差的话,那么在今日,我们应当大声疾呼,中国已经到了再一次发出“教育救国”的呐喊的时候了。按“科学发展规律”推进中国教育发展,关系到民族未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其关键就是创新教育。
中国要实现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的伟大未来,要实现这个未来,不是恢复过去,而在于创新发展。目前,中国在崛起中面临许多问题,而且是严重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用旧的办法,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出发点是科学发展。中国面临的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与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危机紧密相连,或者说,中国发展到现在所出现的问题都是根源性的问题,这些根源性问题都与教育相联系,不解决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就不能真正解决。
近10年西方出现了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即中国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发展?快速发展不仅会引起社会转型的问题,也会造成各种不协调。这里主要分析中国发展模式下的教育危机。教育能促进社会发展,今年中国也快速发展,但为什么中国发展会走进一个怪圈?如越发展,贫富差距越大?落后地区就愈益贫困落后呢?
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正在处于这样一种状态:高科技时代步伐已逐步加速,但依然以农耕时代向工业化时代转变为主要特征,其发展目标是提高GDP总量。我们培养的人才教育变成了提高GDP的工具。在这种模式下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低层次结合。结果,教育只是作为读书升学做官求职的工具,读书是为了走出农村到城里来更好地谋生。
第一,教育越发达,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就越少,广大农村就越贫困,越没有购买力;第二,日益膨胀的人口,使住房交通等问题日益严重,房地产于是恶性膨胀,财富涌进开发商的口袋,民众沦为房奴日益贫困而丧失购买力。结果,生产产品要卖出去,就必须依赖和增加出口,以出口主导。为了出口,我们就必须压低价格,少赚钱或不赚钱也要把东西卖出去,并把汇率降低。这样,就等于中国生产出来的东西供养外国人。这种模式不改变,即使中国人再勤劳也不会富有;而且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造成这种后果的深层次原因与教育发展动因有密切的联系:第一,中国教育自古来是从学到官府,到学入官府,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式是进官府做官,是为了考试升学,学而优则仕。第二,过去是读书做官,现在是读书进城,为了走出农门,因而脱离农村实际,不是改变农村和建设农村,把农村改造成城市。
因此,只有实现中国发展模式创新,转变教育模式,使之从应试变为服务社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把农村教育变成改造农村的力量,农民有本事应用新科技手段进行高效生产,真正用科学规律来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这样农民的消费才可能提高,才可能实现从出口主导转变为本国发展为主导,实现中国强国目标。转变和创新教育模式是转变和创新国家发展模式的关键。
二 大国崛起下的教育理念的危机与创新
大国,除了经济强大,军事强大,更重要是科技强大,教育强大,人民强大。强大的教育关键在于它必须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起着推动、主导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现行教育不能带来这种发展,其中也源自中国教育的传统理念。一是科举应试的教育思想,二是唯尊状元的教育思维,三是以官定才的官本位教育理念。可见,这种教育依然以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办太学、选官制同出一辙,其本质依然是农耕时代的教育。这是造成中国教育与社会的分离,是引发教育危机的关键。
为什么中国公立学校这要分三六九等,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激烈的择校竞争?为什么中国高教扩招必须以重点大学为主,且难以为继?为什么中国学生学习负担重但创新精神很差?一是读书应试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自古来被统治阶级垄断,读书和做官相联系,科举制迎合和发展了这种关系。二是科举状元教育思维。中国上千年来备受推崇的科举制就是推行贵族教育,目的就是选拔能读书的贵族。自古以来奉行的读书目的,就是考举人、进士等功名,有了功名就变为人上人,享受荣华富贵。尽管在现代,中国民众中这种读书出人头地,博取功名,荣华富贵和光宗耀祖的思维还在顽强地支配着教育发展。科举状元教育思维催生重点学校制度,致使公立学校形成三六九的不同等级,由此导致民众全力拼贵族学校、重点学校,催生强烈的择校热,争宠重点学校之风。
大国崛起,其最重要的是教育必须实现根本转型,全面推动教育三次革命,即从鸦片战争开始推动的普及教育基础上,全力推动以服务社会、服务中国为宗旨的二次教育革命,全面回归教育服务人类发展的本性上来。中国教育需要学习国外经验,但是这种学习是以发展中国为目的,以中国复兴为第一使命。更重要的是,中国要依据本国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推进智慧教育的第三次革命,在创建“中国第一”目标下创新中国教育。这是一次富有意义的伟大教育创新,是真正开创中国未来的教育革命!美国著名现代化研究专家马利安·利维在《现代化的幸存者和后来者》一书中认为,现代化社会有12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未知的教育”,把建立为未来不知道的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看成是现代化社会的第一个条件。
三平民教育下的制度危机与创新
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平民教育下的制度危机”,即教育平等问题。为什么中国平等意识这么薄弱,为什么很难进行公平自由的竞争,很难实行真正的平民教育制度,包括人人享有共同美好的教育等等?只要剖析其中,也可以看到中国走向民主,走向大国中的教育危机。国家教育制度的贵族化,平民教育的稀薄,民主意识的忽视,显然都同我们走向民族复兴有莫大的背离。教育的本义是培养民族未来需要的人,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设计还非常缺少这种要素。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教育特有的内在含义,但是我们要特别进行这种素质教育,可见我们教育设计存在内在问题。
重点学校制度与平民平等的教育理念,与走向大国的发展存在重大偏差。目前中国的重点教育是政策上的重大错误。以发展优质教育为由,其重点发展的是优质的升学教育,升学为主的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不是平民教育,也不是平等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强调财政困难要集中资金办好一批学校为由,恢复文革前设立重点学校的教育政策。在恢复高考统一招生制度的同时集中财力办少数重点学校,这就促使升学竞争一步步白热化。各地集中资金投入升学教育,使个别学校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优先发展,在统考制度下迫使政府为统考服务,形成骇人听闻的统考财政,统考产业。中国正是通过造就了少数这些顶尖级学校,并由这些顶尖级学校来完成中国金字塔型学校体系的建构的过程中,社会两极分化日益激烈,教育不平等现象加剧。同时,也正是重点学校制度的实施,迎合了传统唯科举状元至上的教育思维并派生出严重的应试教育问题,成了当代中国教育的痼疾。在高考制度下,重点中学成了千千万万考生激烈搏击竞争的生死场,也是择校风越演越烈,教育资源严重倾斜,造成教育发展严重失调的重要原因。
重点教育制度形成严重的教育两极分化现象。中国实行开放改革,让一些人先富起来后,但由于缺乏对财富获取和支配的法制制约,使一小部分人得以利用政策空隙迅速敛财暴富。这些暴发富翁在状元思维下利用财富把追捧“精英教育”作为彰显其高贵的重要手段,通过为自己子弟设计更加优越的教育条件,来占有更好的发展条件,从而使中国社会不平等愈加严重,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目前,中国既是一个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二,也是一个是贫困人口世界第二的国家,更是一个教育严重不均衡的国家。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二成五,宝马品牌名车全球销量同比下降一成九,而在中国却增长二成六。中国的贫困线到底有多贫,有研究指出,尽管2003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但国务院扶贫办拟定的新标准中,仅仅将中国2007年的1067元贫困线提高到1300元。实际上,这只是国际极端贫困线限的80%,用国际接轨的说法,这个新标准应该称作赤贫线。这种赤贫不仅仅是个人,而是表现为地区性,不仅在生活上,更重要是教育上,这就使这种赤贫具有根深蒂固的顽固性。
我们应该在中国走向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来看待这些教育问题,其实发展模式、制度及理念下的教育危机是相互联系的。站在国家发展、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从服务推进国家发展来看,这三个方面应该是统一的,都能找到改革和发展的逻辑起点的。
中国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
作为中国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一样,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共同实施。2012年9月,“万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该计划不铺新摊子,不设新项目,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与“千人计划”同等地位的国家人才工程。
该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对“万人计划”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形成集成效应。
在经费支持方面。中国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地方和用人单位还可配套给予适当支持。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与平时的课题申报、评审不同,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把他们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
冯增俊(1952-),男,海南琼海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现代化研究、比较教育、教育人类学等。
本文选自冯增俊教授在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