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创新贫困大学生人格完善模式
2014-04-17陶恩锦凌雯雯
王 新,陶恩锦,凌雯雯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信念教育、独立教育等艺术性地渗透到资助工作中,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资助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需要给予额外关怀的特殊群体
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如果只注重经济援助而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将只能实现物质上的救济,却达不到育人的目的。要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必须深入了解贫困生的现状,包括如何界定贫困生的范围、贫困生的比例、产生贫困的原因、贫困生目前的生活状况等。
(一)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由于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同学之间互相影响,学生的穿着开始发生变化,都越来越时尚,因此,很难从外表辨别贫困生。为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我们通常把家庭人均收入较少,且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费接近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界定为“贫困生”;把家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特困生”。
(二)贫困大学生的比例
据统计,全省高校国家奖助学金覆盖面已经达到在校生总数的20%,近7%的在校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高校专项资助的受益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13%。这些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这种困难不仅将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甚至可能会对其人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三)产生贫困的原因
产生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遭受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2009年的西部干旱等;第二,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家庭收入低,经济基础差;第三,家庭发生了变故,如天灾人祸、亲人患病等;第四,父母年岁已高,没有经济来源,亲戚朋友的经济状况也不好,无法给予帮助;第五,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父母双双下岗,失去经济来源。
(四)贫困大学生目前的状况
2006年7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秋季入学时,将有六成贫困高考学生难以凑齐学费。我国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他们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农作物和外出务工,而农作物带来的收入一般仅够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样农村学生上学难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据调查,贫困生月平均生活费支出为200元左右,其中伙食费开支所占比例约为63%,用于培训及学习的费用平均占7.4%,书本费用占11.2%;有29%的人反映缺少必要的学习资料,73%的人反映不敢买新衣服,81%的人反映没钱和同学一起去买零食吃。高昂的学费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贫困生的学费有44.7%的人是向亲友借的,24.9%的人是向学校贷款的,24.5%的人接受过外界的资助,16.2%的人由学校减免学费,另外还有部分人靠获得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缴纳学费。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贫困生在学校活得很压抑[1]。
二、单纯经济资助:不能成为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心灵鸡汤
(一)经济资助的成效
贫困生入学之后,可通过勤工助学解决一部分生活费用,从某种程度上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得以解决,可促使贫困大学生健康发展,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项工作经政府、高校、社会及贫困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经济资助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等一系列电子产品进入大学校门,贫困生对电子产品的神奇感和好奇心越来越强,甚至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还有些贫困生会产生自卑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进而封闭自己的世界,慢慢地,这种自卑感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经过心理问题测试发现,大部分的贫困生由于贫困压力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问题。《因怕丢人大学女对母亲喊滚》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关心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将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资助与育人并行:创新贫困大学生人格完善模式
高校应该秉承物质资助与精神育人紧密结合的原则,在资助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坚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将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相结合,将经济救助与精神扶志相结合,多维度地建立积极有效的资助育人模式。
(一)从社会的维度来看,要建立并完善多渠道扶贫帮困资助体系
国家和社会可以通过现有的企业赞助、社会兼职、企业奖助学金等多种资助形式,让贫困大学生切实体会到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重视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逐渐建立起战胜困难、乐观生活、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同时,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目前助学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已经成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的主要手段。这项制度的推行不仅切实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而且对他们建立学习、生活的责任与勇气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勤工助学也是大学生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方法。
(二)从学校的维度来看,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贫困大学生都存在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因此,要培养具有内在价值感的自尊心,必须完善其自我意识,即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自我体验及有效的自我控制。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障碍性心理咨询与发展性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开展大学生心理情境剧活动,大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贴近生活的情境,理解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有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维度来看,做一个精神上富足的人
1.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卑感,面对“富裕”生,容易产生畏惧感,躲躲闪闪。特别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更容易使贫困生封闭自己,进而与舍友、同学产生巨大代沟,人际关系较差,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还要对“富裕”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大力倡导艰苦朴素的作风,要教育这些学生对贫困生在生活上多加关心,精神上多加鼓励,心理上多加沟通。
2.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贫困大学生应该磨炼自己,化“短”为“长”。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即使只有微小的改善,也要促使自己继续努力。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树立敢于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克服害怕困难、畏缩不前、消极逃避的生活态度。将经济上的困难作为磨炼自己的试金石,并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3.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提高贫困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要帮助贫困生学会调整认知结构,进行情绪调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适技巧,能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途径,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引导贫困生正视现实,对周围事物有客观的认识,学会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学校要适时举办专题讲座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帮助贫困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总之,高校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培育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社会和高校要为所有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环境。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工作质量,以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他们的良师益友,让贫困大学生深刻体会到校园的温暖和师长的关爱。贫困生自身要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自己,做到不卑不亢,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其他同学也要理解贫困生,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在融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培养健全的人格。
[1]祝秀香,刘国华.对高校贫困生精神扶持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
[2]胡锦涛.加大政府助学力度 促进教育协调发展[N/OL].新京报,2006-03-10.(2006-03-10)[2013-03 - 15].http:∥news.sohu.com/20060310/n2422194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