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英语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师出路探析

2014-04-17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英语老师英语教学大学

王 春 梅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去英语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师出路探析

王 春 梅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伴随着高考改革,高校大学英语改革及高校职业教育化转型,“去英语化”时代已悄然降临,它给大学英语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师只有从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历层次, 加强科研能力和改进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自我提高,找到自身与学科的方向与出路。

去英语化;大学;英语;教师;出路

一、引言

新千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又先后举办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的地位与作用毋庸赘述。其实,中国人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学习英语的热度不断攀升也是有目共睹,可以说是举世瞩目,中国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EFL(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国家。

几十年间,在各级考试棒的直接指引下,英语学习受到了家长、教师和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持续关注与追捧,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年龄在持续下降,英语学习市场在不断壮大。虽然我国的英语学习时常因为“哑巴英语”“费时低效”而被国人诟病,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年轻一代的整体英语水平较之父辈已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二、“去英语化”时代的来临

英语学习在风光了数十年后,由于高考政策的转变加之高校如火如荼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无用论”不时甚嚣尘上,其学科地位与课时面临大幅度的下滑,“去英语化”时代的到来已经不可避免,促成这一局面的形成有三大因素:

1. 高考政策调整的新趋势

2014年上半年,全国多个省市纷纷出台新的高考政策,纷纷要拿英语“下刀”进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并随即公布了具体的实施时刻表。英语在高考中所占权重的降低,甚至不被计入高考总分,势必会影响到课堂内外的英语学习,给持续多年的英语学习热快速降温。

尽管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对改革反应不一,但激烈的争执与讨论不能阻止高考“去英语化”时代的悄然到来:2014年,山东省高考改革已确定在保留英语150分和120分钟考试时间的基础上,将取消英语听力题型;从2015年开始,江苏省高考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英语成绩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的形式计入高考成绩;2016年北京市高考中英语总分将会从150分下降到100分。

高考政策的调整短期内不会带来暴风骤雨般的变化,但长此以往,学校方面对英语课程的设置,家长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教育市场以及社会对英语的期待都会不可避免地倾轧,其趋势不容小觑。

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直接后果

高考的反拨效应是迅速而灵敏的,但高校在削减英语课时的这一问题上这次走在了义务教育的前面:自2003年开始,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国内范围内的高校中相继进行,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国内的“985”院校率先大幅度削减了大学英语课程,北大、复旦、南开保留了8-9学分的英语必修课,而清华和上海交大则力度更大,仅保留了4-6个学分的该类课程。海南大学宣布从2013年秋季学年开始,只要求新生第一学年必修大学英语,两学期共计8个学分,这仅是对上一届要求的一半;其他的本科院校也在压缩英语类课程,如淮阴工学院从本世纪初的16-17个学分逐渐减少到现有的12个学分。

追根溯源,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是和我国义务制教学阶段及高中阶段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密不可分。根据最新的2013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的英语课程水平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等级,完成七级目标即达到毕业要求,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能掌握“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这已很接近2007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此外,高中教学改革也促使高校的改革要力度加大,高中英语同样分割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块,选修课开设范围广泛,有语言知识类,有文化类,也有欣赏类,“几乎把现在大学英语的所有课程都移植了过去”。[1] (P.22)

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不再是往昔单纯的语法和练习训练,它已经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纳入教学目标,不仅关注语言能力,更关心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我合作能力。可以说,高中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与前提。

3. 宏观政策的必然产物

在2014年3月22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教育部将促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随后,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表示,“国家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

目前,我国现有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其中一半的高校要进行转型,而且不排除名牌的“985”和“211”高校进行转型的可能性。高校的转型势必会带动各专业的培养大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动,致力于通识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很可能会被更贴近专业的相关课程所取代,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与职业型的新型人才。

三、大学英语老师的现状

自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数年间节节攀升,扩招前的1998年全国大学共招生100余万,这个数字在接下来的几年不停被翻番,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的招生规模逐一轻松突破了200万、300万、400万和500万大关,扩招至今还在继续,但速度已明显放缓。大学英语教师扩充的脚步赶不上扩招的步伐,大学英语的师生比从1998年的50:1,到2001年的130:1[2](P.128),在到2008年的148:1[3] (P.12),在这么大的基数之上,全国大学英语老师也是为数众多。

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整体的学历学位层次有所提高,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2001年教师的硕博比分别为21.9%、0.3%,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增长为60.1%、1.5%[4](P.4)。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师中硕士已经占了六成,博士也有所增加,但比例依然维持在低位,与其他学科普遍博士化尚有很大差距。此外,高级职称的比例也偏低,教授与副教授的比例分别为3.3%和22.6%,两者总和只占全体英语教师的四分之一有余,学历与职称这两个方面制约着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

此外,大学英语教师强烈的自我发展与学习的愿望与进修资源匮乏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根据周燕的一项调查,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较高(67%),但对自己的收入普遍不满意(68%),教师非常渴望得到进修的机会,47%的受访教师抱怨没有进修机会,44%的教师反应课务繁重,19%的教师自工作以来一次也没接受过进修,61%的教师仅获得一次进修的机会[5](P.207)。

大学英语教师面向的是各个专业的学生,他们有着参差不齐的英语基础,各不相同的学习预期与不同的英语需求,这都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缩水的课时,论文发表的艰辛,比工科更难申请到的课题让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道路举步维艰,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道路充满了变数与不确定性。

四、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展望

在“去英语化”时代到来之际,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不进则退,要么完善自身,提高迎接新形势给予的挑战,要么黯然落幕,离开教学岗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英语能力、研究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4](P.5),大学英语教师应进一步扎实和拓宽自己的英语能力,重视和着手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加强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做到与时俱进。

1.夯实英语能力,拓宽授课范围

近年来,外语界对于大学英语应走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通用英语)道路还是走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特殊用途英语)道路存在着诸多的争论,这种辩论归根结底是大学英语的性质之争,是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专业性到底孰重孰轻之争。面对当前高中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大学英语侧重工具性与专业性的趋势会逐渐明朗,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即行业英语)在整个大学英语体系中的比例会有所增加。

EOP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它总是与特定的行业紧紧相连,常见的有文秘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化工英语、物流英语、机械英语等。对于绝大多数出身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文秘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和法律英语通过自学与在职培训即可上手,而专业性较强的化工英语、生物英语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绝非一朝一夕即可掌握,它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跨专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这类课程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进修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拓宽授课的范围,进修可以是脱产的也可以是在职的,既可以是通过面授形式也可以是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的形式。

大学英语教师中博士的比例很低,一方面因为国内招生英语类的博士点和博士生导师本身就有限,另一方面因为很多高校都限制英语教师跨专业读博,使得很多跨专业的课程缺少胜任的主讲教师。针对这一突出的矛盾,王守仁呼吁高校放宽对青年教师考博的限制,鼓励更多的英语出身的教师跨专业读博,一来可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二来也可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更坚实的师资保障[4][5]。

2.加强科研意识,深挖科研能力

人们时常把教学和科研比喻成人的两条腿,教学是大学英语老师的长腿,科研则是短腿。本世纪初高校扩招后,大学英语课程需求陡增,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诸多大学英语教师疲于奔命,游走于各课堂之间,课后还要进行备课与作业批改工作。这一时期,高校对教师的科研也未做过多的要求,常常以课时及课堂受欢迎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淡漠,仅有少数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兼顾科研工作。周燕面对高校英语教师做过的一个相关调查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于“一个好的英语教师不一定非要会搞科研”这样的命题,表示认同或基本认同的占38%,不置可否的占13%,对此表示不同意或基本不同意不足一半(49%)。[6]

近几年,由于师资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大学英语的学时与学分不断削减,广大的一线教师的教学压力得到了缓解,周课时不再是以往的十几二十节,回落到了周平均课时8-12节,教师得到了比较充足的做科研的时间。此外,高校开始抓科研工作,把科研能力列入到教学评优、年终评优、职称评聘中,从外部逼迫教师重视科研工作,形式也不拘泥于发表学术论文,鼓励更多的教师申报校级、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别的各类项目与课题。

科研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一个大学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它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瓶颈。现在,大多数的大学英语老师都拥有硕士学位,他们都有自己做毕业论文的经历和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为他们进一步进行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个人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个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科研团队或学科组,个人从中可以学习到课题申报从题目甄选、收集资料、纂写申报表、开展研究、写研究报告或发表研究论文等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有助于个人今后独立开展课题申报与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当然,大学英语教师也从自己教授的阅读、听力、口语等课程中选题也是非常好的开展科研的方式,教学理论来自于教学实践,最终又反哺课堂,这正体现了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作用。

想要把握自己关注领域最新的发展与研究方向,定期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社会关起门来搞研究已经行不通,新的研究的思路和想法往往都产生于不同研究方法、手段、切入点等的交流与碰撞,多参加学术研讨会有利于拓宽研究者的思路,在学术交流中找到创新点与新的研究课题。

3.提高教育技术能力,为教学提供更优服务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各高校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现在大学英语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减少面授课时,稳步增加网络学习时间,教师提供在线答疑,并监督学生按时完成布置的任务与作业,也为最终的成绩评定提供客观依据。由此可见,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社会中,高校英语教师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教育技术,就寸步难行。

先进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给教师充当左膀右臂,做教师最得力的助教:语料库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可以很有说服力地帮助学生掌握某些易混淆词汇的用法,也可以了解地道的英语表达形式;批改英文作文对大学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件非常耗时的工作,现在借助计算机的批改能力,教师可以从改单词,改语法错误等形式方面的错误中解脱出来。以批改网为例,它可以准确地标示出哪个单词有误,哪句是中式英语,哪几句话有抄袭的嫌疑。教师不再把精力消耗在学生所犯的各种形式类的错误上,有了更多的精力来分析同学们共通的错误,也可以把目光投向更为宏观的谋篇布局,文章构思等方面。

提高教育技术水平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师的讲解更生动,还能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因为在现代社会教师不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协助者,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会大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更为重要与有意义的。

五、结语

“去英语化”时代的迫近威胁了大学英语现有的公共基础课的学科地位,课时的一减再减使得原本工作量饱满的大学英语老师即将面临教学工作量不足的局面,它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也在提醒大学英语老师不要把大学英语老师简单等同于仅讲授大学英语的老师,大学英语老师要与时俱进,拓展讲授更符合学生兴趣与实际需要的外语类课程,拓宽学生的思路与眼界,把“授人以渔”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此外,高校英语教师也应提高自身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与手段,挖掘自身科研能力,这样才能化解“去英语化”时代到来所带来的挑战。

[1]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

[2]王守仁. 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海啸. 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 外语界,2009(4).

[4]王守仁. 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 外语界,2012(4).

[5]王守仁. 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6]周燕. 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责任编辑 南 山)

LiteratureReviewontheDevelopmentandChangeofChineseModernHistoriographyforNearly30Years

WANG Qian-wen, PENG Xiao

(CollegeofHistoricalCultureandTourism,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Abstract: For nearly 30 years,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iograph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which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namely, overall research, research o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specialized research. Among them, the most prominent are th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theory,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historians as well as economic history. However, specialized research needs further 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ese modern historiography; nearly 30 year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research

YeXie’sPoeticView: “HarmonybetweenObjectandSubjectMakesPoemsPoetic”

QI Zhi-xiang

(ChineseAncientCivilizationResearchInstitute,Shanghai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Shanghai, 201701,China)

Abstract: Ye Xi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few systematic aesthetic thinkers in ancient China, whose aesthetic ideology embodies in his works-The Origin of Poetry. From the standpoint that beauty is a sort of objective existence, he holds that poetry i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subject to object and puts forward a core proposition that “Harmony between object and subject makes poems poetic”. In addition, he analyzes the three elements of object (“philosophy”, “thing” and “emotion”) and the four elements of subject (“knowledge”, “guts”, “talent” and “effort”) and maintains such writing methods as delivering the ineffable and subtle philosophy, describing the things that can be understood through imagination and effusing the emotions hard to directly express, which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poetry. After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poems in all ages, he proposes that poetry does not have a particular style, neither does elegance. Ye Xie’s aesthetics of poetry, with its meticulous thoughts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re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harmony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Keywords: Ye Xie; poetics; harmony between object and subject

TheDeconstructionofMaleMythologyinTheAgeofInnocence

SUN Xiao-ming, JIANG Li-fu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 211106,China)

Abstract: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Edith Wharton deconstructs male authority and mythology by inverting the roles of males and females in both the real world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women serve as the leading role; men as the subordinate role. Nonetheless, Wharton’s deconstruction of male mythology is not complete due to her own limitations.

Keywords: The Age of Innocence; Wharton; male mythology; deconstruction

AComparativeStudyonTwoEnglishVersionsofJourneytotheWest

WANG Ye, LIU Zong-min

(CollegeofPrimaryEducation,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1158,China)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ten foreign languages. This paper do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erms of the two representative English versions, one of which is translated by China’s famous translator Yang Xianyi and his wife Gladys B. Tayler and the other by the renowned sinologist and translator W.J.F. Jenner. These two version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Yang and Gladys’ version adheres to the faithful and smooth translation style, mainly adopts literal translation supplemented by free translation and uses suc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s “foreignization goes first, domestication second”, which retains more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while in Jenner’s version domestication predominates over foreignization, which makes language relatively more authentic and vivid.

Keywords: Journey to the West;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comparison

InheritanceandApplicationofHuYuan’sEducationalThoughts——ACaseStudyofTaizhouHighSchoolinJiangsuProvince

ZHANG Shu-jun

(PartySchoolofTaizhouMunicipalPartyCommittee,Taizhou,Jiangsu, 225300,China)

Hu Yuan’s educational thoughts are valuabl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aizhou high school, the former site of Anding Academy where Hu Yuan gave lectures, inherits Hu Yuan’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spirit of Hu Yuan。 The school, regarding cultivating sensible and practical talents as the schooling philosophy, pays attention to formative education, advocates effective education and highlights quality education. Meanwhile, taking responsible education as the school mission, it lays emphasis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 the car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fine management. Moreover, the school further develops the reform spirit of Hu Yuan, and probes into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the new talent-cultivating mechanism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chool.

Hu Yuan; educational thoughts; the current practice; Taizhou

2014-10-20

王春梅,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H319.3

A

1671-1696(2014)12-0120-04

猜你喜欢

英语老师英语教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英语老师必须跨越的一座大山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第一次见英语老师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